南怀瑾老师讲述:每个人内心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思想形态,在我们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形成业力。任何一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讼、打官司。除了能“自净其意”以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
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作“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
孔子说“克己复礼”,这个“克”字,就是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争斗意思。譬如我看到他这条领带漂亮,想去把它拿过来,但理智马上就来了:“我为什么这样无聊?有这样下流的思想!”这就是克,就是心理上起了争斗的现象。在庄子的观念中叫作“心兵”,心里在用兵,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以现代语汇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争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种矛盾之中。
我们克己,要怎么克服呢?《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这个“狂”同一般人所认为的狂不同。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这是《书经》的文化,比孔子还早,是我国上古老祖宗的文化,孔子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这里来的。
“克念作圣”这个“克”字,我们可以了解了,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
当年我上峨眉山闭关,我写封信给我的朋友,我说禁语,准备三年不说话。结果,我那个朋友回我一封信,那才妙呢!他说恭喜恭喜!希望你能做到“心声”都不响了。自己内心都不说话了。嘿!这就是禅宗的棒子,他写这一封信就打我一棒。
嘴巴不说话容易,自己心里还在那里说话。自己还找两三个人说话。有时自己还跟自己谈起恋爱来呢!自己想着自己,另外还想个对象,两个人怎么谈,又想到对方怎么笑。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啊!这是佛经上的话,怎么样去体会“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呢?我现在把我那个朋友送我的棒子再送给你。若做到“心声”都宁静了,那就差不多了,有点希望了。
所以你要修道,在庄子的观念称为“心兵”,是天理人欲之争。人的欲望非常大,把这个欲望净化了,才走上道业的路。所以佛经有句话,“染缘易就,道业难成”,这个欲望一旦黏染住了,越来越严重,道业就难成。所以修道做工夫,心里头有干戈之相,天理人欲之争;只有人欲平了,那个所谓天理,道的境界才能出现。
自己心中对自己不再斗争,在佛家讲是妄念平息。儒家孔孟之道是“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妄念杂想平静净化了,就达到道的境界。这是把佛道的主旨用孔孟的观念思想--“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这个人欲净尽谈何容易!天人合一境界是人欲净尽了,天理才能流行。
理学家也用道家、佛家、禅宗的方法静坐,从静来入手,可以达到“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境界。不过他们是不盘腿的,打坐就是正襟危坐,这是儒家坐法。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有老师教书,去找老师时一看老师坐在那里,大家不敢动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在入定,不是老僧入定,他们是静坐,每天也规定时间。
那么,“人欲净尽”何以能够做到呢?理学家讲变化气质,这个变化气质也是从佛家、道家里头拿出来的。气质就是这个肉体生命实际的东西,怎么把它变得过来呢?道家所谓真正修道要修到自己脱胎换骨,整个肉体都转换了,这也就是变化气质。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自身修养要把阴阳调配好,才可以到达如婴儿般的柔软境界。这中间第一是讲生理上的阴阳调配,第二是讲心念上的善恶。后来佛经的翻译也借用老子的话,善业善行叫做白业,恶业恶行叫做黑业。由此可以了解,一切都是生理上的变化及心理上的变化。能够无妄想,无分别,就是至善之念,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这是白业,不起分别。
“守其黑”,黑业守他做什么?这个意思是说,不会去动丝毫恶业的念头。起心动念时的念念至善是菩提道,“为天下式”,是心理行为的标准,是至善无恶。心理的修养达到“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时,起心动念上不会有错,念念起来都是善念,与天心相吻合。中国文化上讲“天心仁慈”,无心是至善,“复归于无极”,最后归到恶念净尽,善念亦不动,这个就是所谓无极,是至善了。
整理自《习禅录影》《原本大学微言》《论语别裁》《我说参同契》《老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