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分辨伤寒、温病
分辨伤寒、温病
患者主诉:3天前着凉,咳嗽、流鼻涕,口干,舌尖红苔薄,脉弦略数。医言感受了风热邪气,患者不同意,实为着凉,何言风热感冒?
中医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外感和内伤。伤寒和温病都涉及到了外感的概念。伤寒,分为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广义的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比如早在《难经》当中所谓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难经》当中的伤寒有两个,第一个指的是广义的伤寒,第二个指的是狭义的伤寒。狭义伤寒指的是感受了风寒邪气。温病感受的是温邪,比如风温感受的是风热邪气。
中医的外感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邪气无法感知,但可根据感邪之后的症状反推邪气,若感邪后表现为风热症状,即为感受风热邪气;若表现为风寒症状,即为感受风寒邪气。中医病因学说当中的外感主要是外感六淫学说,风、寒、暑、湿、燥、火等,都是根据症状来确定的。从人体感受疾病之后,症状反应来反推出来感受的病邪病因,即审症求因。而对于风寒邪气的情况下,比如在《伤寒论》里边,不管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里面都没有提到热的相关症状。即便是麻黄汤证可以发热,甚至是高热,体温每增加一度,脉搏心率都要相应地增加。但是伤寒论太阳病伤寒里面只是提到了脉浮紧,却没有提到脉浮紧数,因此风寒表证的时候是没有热邪存在的。
风寒表证的时候舌苔较平常变化不大,也没有热象,所以风寒外感初期的时候,舌淡苔薄白,而脉象浮紧,因寒主收引,寒邪约束,束缚了气血不通,故脉紧,病位在表,故为脉浮紧。
不论是风寒还是风热,既然病位在表在卫分,必然正邪交争于体表,所以都具备发热恶寒的特点。有热存在时,热迫津外泄,可有微汗出。表现为恶寒恶风相对较轻,是微恶风寒,可有口微渴。而寒主收引,所以风寒的时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的特点典型,但是在风热外感的时候,这种特点就不是很明显。
风寒外感的症状表现: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舌淡苔薄白。体现的都是寒主收引 寒邪郁遏体表,欲汗而不得汗的临床症状,因为风寒外感并没有风热的邪气存在,所以风寒外感症状表现的时候,热象并不典型。
风热外感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出,口微渴,脉浮数,舌边尖红苔薄白。风热外感风热邪气,热占据主导地位,故发热重,微汗出,口微渴,脉浮数,舌边尖红,体现的都是热邪因素的存在。
如果有热邪存在的情况下,主要考虑风热因素多一些,即使使用辛温发汗解表的方法,也要格外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