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


  说起过云楼颇有声名,但坊间多数误以为是藏书楼,这个误会与2012年春季北京匡时拍卖公司负责的一次拍卖有关。那次包括宋版《锦绣万花谷》 在内的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书,以成交价2个多亿人民币为江苏凤凰传媒集团竞得,于是过云楼以藏书楼闻名。其实过云楼在清代同光年间就名噪一时,是一座以庋藏书画为主,旁及古籍、碑拓、古印、古泉、古琴等多种门类的收藏楼。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之子顾承协助父亲缔造过云楼书画收藏王国,并拜著名篆刻家、琴家王云(字石香)为师学习古琴,收藏包括苏东坡的玉涧流泉琴在内的十几把古琴。顾承一手营造的怡园辟有坡仙琴馆,常在园内操琴怡情。顾承的爱好延续到其儿孙,1919年8月,顾麟士、顾公可、顾公柔参加了由琴家叶希明(字璋伯)组织的怡园琴会。之后,怡园琴会演变为今虞雅集,由江阴人庄剑承等发起,吸引了国内不少琴家,其中不乏无锡琴人。时代变迁,古琴一度销声匿迹,而今民间学古琴成风,研究古琴者更不在少数。翻阅古代文献,常常不经意间发现古琴的信息,可惜都是支离破碎,要了解一地古琴文化的传承,须有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料支撑才行。前年读到顾颖的《清机小录》中《惠泉流韵——无锡古琴史述略》一文,初步了解了无锡古琴艺术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近日读到他的新著《云门琴谭——无锡古琴史料初编》 时,眼前顿时一亮,这部有关古琴地文文献研究的大作,涵盖琴人、琴谱及收藏、逸闻等篇章,可用“上穷碧落下黄泉”来形容,非一日之功可成。
  无锡古琴没有自成一派,不如邻近的常熟有虞山琴派,也不如隔江的扬州有广陵琴派,但并不意味着无锡没有古琴艺术的流行与传播。顾颖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着,对无锡琴史、琴家、琴谱、琴曲及私家藏琴等相关文献开展收集、解读及研究,履行着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职责。
  《云门琴谭》的特征之一就如其副标题“无锡古琴史料初编”所透露的,其史料详实,以文献资料为基础探究无锡的琴人琴事,其中《琴人篇》《琴谱篇》两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与利用价值。《琴人篇》 占全书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见琴人在古琴艺术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寻找这些琴人,就是一个还原文人士大夫风雅生活与时代风尚、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过程。顾颖撰写了自两汉到民国时期六十三位无锡琴人的小传,围绕这些琴人的生平经历、著述专长等一一展开,囿于文献的局限,有的琴人篇幅较长,有的则寥寥数言,尽管如此,这已是不可多得的无锡琴人的“家谱”。任何艺术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往往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得以交融与发展,古琴也不例外。无锡与苏州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两地琴人之间活动频繁,从中获取养分,发展本地的琴学艺术。清代嘉庆、乾隆年间的学者、书法家钱泳是无锡人,随母定居常熟,与苏州“贵潘”家族的潘奕隽、潘世璜父子交往频繁,是潘家的座上宾。作为一名琴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留下了他学琴及与潘奕隽堂兄潘奕正等人探讨古琴音节等问题的细节,以及他与许春山、孙复初泛舟西湖,抚琴品茗的闲情雅致。来自浙江海宁的吴士龙酷爱古琴,远离家乡的他,辗转南北,最后定居无锡,古琴一直陪伴其左右,他频频举行雅集,与当地琴人切磋,为无锡古琴注入活力。
  《琴谱篇》收录了华文柏辑录的《菊吟琴谱》和吴士龙、杨荫浏、赵鸿雪抄谱等多种琴谱,其中《〈菊吟琴谱〉提要及辑者生平考证》和《华文柏手稿琴谱浅探》是颇具功力的阐述琴谱与人物的论文。《藏琴篇》收录了赵鸿雪、卫质文、王吉儒等四人收藏的古琴,配以图片,有的古琴或许早已不在,而今只能读图识琴,一饱眼福。虽然这些琴谱、古琴只是无锡古琴史上的冰山一角,但足以让人了解无锡在古琴史上的地位。
  《云门琴谭》是继《清机小录》之后又一部关于无锡古琴的文献编研作品,基本可以呈现无锡古琴的发展脉络和时人的精神生活。尤其通过解读《琴人篇》 中所录不同时代的琴人小传,可以初步判断无锡古琴起源于两汉,发展于明代,兴盛于清早中期,没落于民国晚期。随着古琴文献资料的增多,有关无锡古琴的研究一定会越来越深入。
  (《云门琴谭》 顾颖编著 广陵书社出版2019年7月第一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