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抬头知天命,俯首畏人情!

呆檬听动漫 2020-10-20 18:04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正是其中之一。

生而为人,应当心存敬畏。抬头知天命,俯首畏人情。

君子知天命,知命而不争

曾国藩说:“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在古人眼中,天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天命可定人的顺逆吉凶。顺天命而行则吉,逆天命而为则凶,是故君子应知天命。

孔子曰:“君子有一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古人相信世间因果循环,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因而心怀敬畏,不敢有任何逾越的言行。

而现代人的心中,往往丢失了这份敬畏。不知命,梗着脖子偏要与天道抗衡,到头来撞得头破血流。

因此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世间一切,上天自有安排,要顺应天意而为之。通晓天命的人,不会让自己站立在危墙之下。

人这一生的荣辱得失,都是上天注定的,非人力所能强求。知晓天命才能顺应天命,顺应天命才能坦然面对。

倘若在某些事上割舍不下,抓得越紧,往往丢得越多。不如放下执念,效仿古人顺势而为的自然哲学。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祸福由天定,善恶由人主

曾国藩认为:祸福由天主之,善恶则由人主之。

顺应天命,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尽人事、然后听天命,这才是他的处世哲学。

曾国藩说:“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把揣度天意的时间精力,转移到提升自身修为上。也许你改变不了自己的起点,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也许你战胜不了周围的环境,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

他还说:“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有些人自身不努力,遇事只会从客观条件找原因,却不愿意检讨自己。

没有缘由地埋怨上天,上天必然不会允许;没有原因地责怪他人,他人也必定不会信服。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轻易去责怪别人;知晓天命的人,不会轻易去埋怨上天。内心不忧不惧,坦然接受天命的安排。

人情有嫌隙,翻覆似波澜

曾国藩说:“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斯可耳。”

天底下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自然也就没有毫无嫌隙的交情。能够在大的方向上持守正道,小的地方相互包容,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与人交往,对于不该管的闲事,就不去打听;对于不需要了解的事情,就不去过问;对于别人无关紧要的过失,就装作设看见。

如此一来,关系才能长久。

正如王维在《酌酒与裴迪》里所写的:“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不妄与人亲,不妄与人疏

曾国藩说:“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若即若离”。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对人不该太过冷淡,但也要避免过分热情。

不随意与人交游,他日便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忧虑;不随意与人亲近,他日也就不会因疏远别人而遭到埋怨。

曾国藩认为,与人相处应保持一种“疏疏落落”的姿态。

世态人情向来如此,最喜锦上添花,却鲜有雪中送炭者。人情翻覆,人与人之间攀缘比附者随处皆是。

这种“疏疏落落”的为人处世态度,看似有些消极。其中却暗含着自我约束、自我保全的道理。

(0)

相关推荐

  • 何为圣人?论《老子》中的 “圣人”!

    在诸子百家之书,"圣人"一词俯拾即是,并不为<老子>所独有.但"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的频率极高,据初步统计,在<老子>中 ...

  • 道法自然,共建人间仙境!

    原创 昆仑千秋雪 龙虎山道教 今天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争奇斗艳,许多人喜欢在这个季节外出游玩,感受万物萌生的气息.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游玩的时候,采摘美丽的花朵,折断优美的枝条.这种行为既不符 ...

  • 曾国藩:抬头知天命,俯首畏人情

    作者: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正是其中之一. ...

  • 抬头知天命,俯首畏人情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正是其中之一. 生而为人,应当心存敬畏. 抬头知天命,俯首畏人情. 01 君子知天命,知命而不争. 曾国藩说:"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q ...

  • 抬头仰望任正非,回头遥想曾国藩,埋头自问我是谁。

    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若实干.所谓一剂猛药,就是实干.少做PPT,少传福音,少扣帽子,少焚香煮茶,少闭门造车妄想,少撑着伞到处吹牛逼--科技越烈,信息越浪,精英越高大,人越容易瞎想,是非越容易混淆,众生 ...

  • ​曾国藩:抬头看路,埋头做事,低头做人

      人活一世,不过是在抬头,埋头,低头间.   儿时的我们因为矮小,所以要抬起头来看世界.   成年后的自己,因为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唯有埋头,勤勤恳恳的做事.   年老时,早已看淡世界,早已明白,低头 ...

  • 王德和:乡里的人情/家乡荷叶不仅仅是曾国藩一家的文治武功,还有……

    乡里的人情 王德和 这个端午回到家乡,收到不少礼物,感到心中甚是惶惑:送礼的是一位家境非常困难的乡亲,男人老实木纳,在家务农,女人体弱多病,勉强维持家务.谁知生下女儿却十分刻苦用功,一举考上长沙的大学 ...

  • 曾国藩将毕生智慧,都浓缩成了10句话!人情薄如纸,人心狠如狼

    曾国藩很笨,甚至称曾国藩为"天下第一笨人", 中国古代科举,第一个等级是考秀才.曾国藩从14岁开始考起,考到23岁才考上,考了整整七次.相比起同时代的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诸人,曾 ...

  • 曾国藩立下三条选女婿的规矩,被家长们封为经典,认为想法很超前

    万象谈历史 关注 昨天10:28 大图模式 曾国藩是清末的四大名臣之首,他创建的湘军,顶住了太平天国的疯狂进攻,连洪秀全晚年都说"清朝的八旗兵和绿林兵都不足为惧,唯有曾妖头的湘军让我们吃了很 ...

  • 《知天命赋》

    岁行至五十,青春已转手.盛夏已远离,转眼即是秋.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何谓知天命!光景过晌矣,不再如日中天!过去的,未来的都将尘埃落定.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自识事始,记忆尤新:三五 ...

  • 下一站:中华门,那些烟消云散的市井人情

    轰轰隆隆,老城区被推土机急速地碾压而过 以中华门周遭为代表的老南京街巷文化 永远成了我们记忆中的风景 宝塔根.扫帚巷.西街.悦来巷.六角井-- 那里的古井.回廊.窗棂.门头.拴马桩 有着讲不完的古老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