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 外篇 · 刻意》:静而不争则无患,万变不离其宗
NaN:NaN
“刻意”雕刻意志,也就是磨砺心志以养神。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修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所以说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宽容便与外界无争,因不争,也就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则恬淡愉悦,如此以来,忧患就不会侵入内心,邪气就不会袭身,它的自然天性完美而精神充实不亏。
- 何为忧患?说到根本就是得失二字,无论是名,或是利,或是人,或是物,或是儿女情长,或是王侯将相之位等等。害怕失去,所以争,争名逐利,争风吃醋,争权争位,想要争得太多,有时并不是没有,即便有也会想争更多,这就是“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每天都在计较得失,患得患失,内心自然充满了忧患,为了争回失去的,为了争到更多的,难免会用一切手段达成目的,而在这当中难免会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经历过之后反而会沉迷于这种“捷径”,这样的邪念会逐渐侵蚀自己的精神。相反,如若不争,则心境充实无暇,不计较得失,则无忧患,无忧患则不会生出不计手段的邪念,则精神不会被侵袭,这就是完美的精神。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 所以说,圣人在生存时就会随着自然变化而行动,他在死亡后就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转化。
- 道之所存,独立运行,永不停歇,世事无绝对,但唯一亘古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时代在变,万物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圣人亦是如此,且圣人本就应时而生,时之所需而人现。不仅圣人如此,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只是有时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罢了。有的人总说我喜欢做这件事,这是永远不会变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自己当初热爱的工作,早已失去了开始时的热情;有的人说我对你的爱是永远不会变的,这显然更是不妥的,变是必然会变的,三种,其一是更爱了,其二就是没那么爱了,其三就是不爱了。很简单热恋之时,不用对方说,自己都会整天想着TA需要什么,随着时间推移,哪怕是一方说了很多次,自己也会忘记或者无视或者觉得麻烦。除此之外,对人,对事,对国,只是生搬硬套,不思创新,终将无法适应当前的境况而遭淘汰。、
- 对于圣人来说,无论生死均在变化之中,如圣人之言,生时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道在不停的变化,万物在不停的变化,那么圣人的感悟与理解自然也在变化之中。即便在死亡之后仍然也有变化,毕竟任何的思想学派都是代表着某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主观想法,既然是主观的就会有片面性,局限性,万物在变,而言论未变,那肯定会出现同一思想无法适用于古今。正如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老子”、“庄子”等,其中有些适用于当时,但不适用于现在,有些贯穿古今,有些适合你,有些适合我,有些适合他,自然也会有有些不适合我,有些不适合你,有些不适合他。道化万千而内存于万物,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道。
- 我们每个人的道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比如作为成人的我们,对于自己儿时的行为,或许会觉得幼稚、甚至难以置信;或者对于自己的某一人生阶段而感到不解,甚至会说:我那时怎么虎那样,或者我那个时候要是......就好了。每个人随着经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在变化当中,或是更深刻,或是更为简单,或者恍然大悟,或者模棱两可。总之,无论哪个时期,我们都会根据外界形势的不同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处世之道从而更好的完善生存之道。也就是说,无论处境多么恶劣,我们总会想尽办法得以生存。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要想变化的心是不变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固有的思维变化,让粗浅的拙见变化。
作者 ‖ 无尤居士,共同探讨,互相学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