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厂学工(我的初一乙班10)/ 文:施扬

纺 机厂 学 工

施扬


开学啦!开学啦!“放趟”的羊群归栏啦!

终于回到教室,已经好久未见面的同学聚在一起格外亲热。话多情长,讲着讲着就说起了老师。谁来当我们老师呢?

经历了文革造反,原先的师道尊严早已荡然无存。如今要让我们这群“皮塌鬼”服帖,看来校方(革委会)真要好好动动脑筋了。

可伟大领袖早就想好了对策,派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足以领导一切。此时,由无锡纺机厂派出的工宣队已悄悄进驻了我校,每个班级都分到了两名工宣队员。

印象中,负责我班的是一老一少两位工人师傅。年纪大的是男师傅,姓张,一个手艺很高的钳工(不是七级就是八级)。他的口头谭是:“学会车钳刨,走遍天下都不怕”。

年纪小的是女师傅,姓李,胖胖的,齐耳短发,大概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但喜欢“充老头”,整天板着一张脸,好像真把自己当成老师了。

为了表现工人阶级的崇高使命,他俩从一开始就摆出副严肃认真的样子,想把我班好好调教一番。可实在太难为他们喽!

要讲文化大革命的道理,他们绝对没我们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要论为人做事嘛,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出发,显然也讲不出多少“道道”来。

特别是他们摆起架子,居高临下想就遵守校规纪律方面教训我们时,反被我们以“维护孔孟之道,妄图扭转历史车轮”的回击,把“张三李四”(我们对他俩的尊号)批得一愣一愣,当场弄得下不了台。

性急的女师傅抵挡不住唇枪舌剑,脸红耳赤眼泪汪汪,差点甩手走人。还是男师傅“老奸巨猾”,看出此招不灵,赶忙改用“安抚”的办法。

知道我班同学喜欢篮球足球,在年级里是“称王称霸”,于是他就组织我们与纺机厂的球队举行友谊比赛,也好趁机拉拢搞好关系。

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在纺机厂宿舍楼中央的篮球场上,举办了首场工人和学生的篮球友谊比赛。

那次比赛真叫个“绝”!赛场上我们学生球队扬眉吐气,出足了风头。把对“张三李四”的一肚子怨气,全泄到了对方球员的身上。

比赛开始前,赛场围满了下早班的工人和前来观战的学生。已经很久没有好好打球的我们憋足了一口气,决心借此机会好好教训那些“老大哥”们。

老张师傅作为组织者,拿了个手提话筒跑前跑后维持秩序。小李师傅搬来了记分牌,正襟危坐当起了记分员。

看台两边还挂上了祝贺双方友谊比赛成功的红色条幅,看起来还蛮当回事儿呢!

赛场上,纺机厂球队确实象“正规军”。队员都穿了整齐的队服,蓝短裤、白背心,红色的号码格外醒目,就连赛前练球热身也“耀武扬威”,跑个三步上栏尽摆弄花式,显得特别“牛气”。

反观我们就象“杂牌军”,根本没有统一服装。有穿大裤衩的,有穿内长裤的。为了区别辨认,我们干脆“赤膊上阵”。

可有句老话说得好,叫做“乌鸡胜过臭凤凰”。甭看那些工人五大三粗都是成年人,要讲打球远不如我们学生灵活。尤其他们不懂什么战术配合,拿了球只知道独往独来逞能“摆谱”,根本不注意相互掩护、拆当传球。

比赛开始了,上场队员集中了我班的精华。深谐篮球“门道”的队长陈景清足智多谋,根据场上变化及时调兵布将;脾气急嗓门大的中锋丁荣根抢球十拿九稳,几个对手封堵围抢都难以得逞;

眼明手快的关若飞擅长“捉冷刺”(偷袭),对方前锋运球刚过半场,想“单人独钓”逞能上篮,却冷不防被他半道截走了球,气得哇哇乱叫干瞪眼;

身大力不亏的李音平硬和对方高中锋拼起了“角力”,由于篮下站位总比对手抢先一步,所以篮板球基本上由他“包捎”,恼得比他身高足足有十公分的高中锋摇头晃脑直叹气。

我更是利用自己的特长,使出快速穿插的绝活,避开对方防守队员的注意,突然在底线加速突破,一个三步上栏将队友远处传来的高抛球稳稳地送入篮筐中。“哗”……顿时掌声一片!

比赛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整个球场沸腾了,观众们都为我们这支杂牌军叫好。我们的两位师傅更是卖力,不停的鼓掌,不停的叫好。

小李师傅更是站到了椅子上,为我们摇手呐喊助威,完全没了过去那种冷冰冰的模样。仿佛我们的胜利,就是他俩的胜利一样。

见情况不妙,正规军更加慌乱不堪。对我们几个得分高手,一会儿采用人盯人战术,一会儿几个包夹一个,小动作也越来越大,多次让裁判吹哨判为犯规。

这样,不仅失去了“民心”,还遭到了观众一致谴责(大人欺负小孩那还得了),反而让我们几个罚球高手连罚带打挣了很多小分,顺利几乎是一边倒的属于我们。

最后,终场哨响了,我们足足赢了二十多分。球场上欢呼起来,不管是学生还是工人,大家都为我们的精彩表现喝彩。

拖着疲惫的身子我们眼冒红光,看着兴奋异常前来迎接我们的两位师傅,突然间感到他们可爱起来,彼此间的隔阂也随风飘散了。

过后,正规军不服输,凑齐了全部主力队员,又跟我们多次交锋。当然,那些比赛可是有输有赢的啦,但我们之间的战斗友谊却也越打越深,有几次甚至加入他们的厂队参加区里的比赛。

两位师傅也特别高兴,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工人阶级能领导一切吗!张师傅还帮我们每人弄了身纺机厂球队的队服,这样我们更是名正言顺的融入工人阶级队伍了。而且,以后的比赛我们也不用赤膊上阵了。

随着球队活动的开展,我们和师傅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张三李四”不再摆谱师傅架子,与我们称兄道弟“和露水”(融合)。我们反而觉得他们顺眼多了,听他们的话也顺从多了。

在师傅的安排下,我们分批去纺机厂学工。到了车床边,张师傅可是神气活现多了。

也不知道他如何磨得刀头?只见架到车床上,按钮一开,刀头飞转,“丝丝丝”地切进了待加工的工件,顿时旋出的回丝象一条条维吾尔姑娘的小辫子,从刀头处垂了下来。很快,一根铁棍子变成有棱有弧、有粗有细的零件了。

张师傅鼻梁上架着老花眼镜,手拿游标卡尺对准零件上下测量,那股认真专注的模样,直到今天还深留在我脑海。不愧是高级钳工哪!

磨的刀头没二话可讲,“绝了”!跟着他学工,我们加工的零件没有一个废品,而且又快又好。可真想学到他的本领,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

车钳刨中最基础的是钳,有了钳工手艺,操作其它车床是“小菜一碟”。而钳工最基本的手艺是使用锉刀。平锉、圆锉、三角锉,还有大大小小各种规格的锉刀,没有三年二载的功夫是学不下来的。

在张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好不容易用锉刀锉了几个零件,却见两掌和几个手指都打起了血泡。看来,这门手艺还真不好学那!

跟着师傅除了学工还要学农,我们曾随两位师傅到郊区的生产队去支援“三抢”(抢种抢收抢晒),还住了几天乡下灶披间以体验生活。

可农民二哥远不如工人大哥好说话,怕学生娃不懂“青头”只会添乱,根本就没教什么正经农活。

记得好像在打麦场上搬运清扫当下手,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捡遗落的麦穗。期间还参观了农村阶级斗争展览会,听了苦大仇深的老佃农作忆苦思甜报告。

可让我最伤心的不是听了老农的苦难回忆,而是吃了粗糠饼野菜汤的忆苦饭以至夜半三更拉肚子的痛楚!

当然啦,到了农村也免不了捣蛋闯祸的事!看到农村出身的同学熟练地使用竹篙撑船过河,忍不住我也跳上船想操练一番。

不料船受重摇晃,没等人站稳,竹篙就掉水里去了。我被困船上在河里团团转,好不容易才被同学救上了岸。

至于竹篙,早随着水流飘走了。回村后谁都不敢吱声,生怕有人发现追究倒霉。

唉!假如学农也能学点真本事,以后到了农场也不至于一切从头学习啦!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过去了。时间的长河承载着太多的事情都随流而去,可只要回忆起初一乙班那些事,俨然如临今朝。

难忘那年,难忘我的初一乙班!难忘那年,那是一辈子的魂绕梦牵……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1.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2.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3.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欢迎关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和学习的朋友们赐稿;4. 《译海精品》专栏;5. 同桌的你6.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7.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0)

相关推荐

  • 开锁大王孙大力 作者:任晓伟 演播:佳林

    [总第 485期] 你在我心中 我在你身边 入驻作家 王力光  张利杰  黑马  崔盈  曲素梅 王莹  千之叶  刘俊瑾  晴耕雨读  李月华  谢凤钰  华妇微  阿敬  高维恩  陈华  称心如 ...

  • 【散文】‖ 张连起:两段师徒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张连起 张连起,天津散文研究会员.撰写<消失了的黄家花园老店铺>,在<天津老年时报>< ...

  • 《经纬青工入厂五十周年纪念有感赋诗》

    ("新工培训连"二十周年合影) * "藏头诗" <经纬青工入厂五十周年纪念有感赋诗> 张湘晋 经典抓培训   纬连排班推 青春问老否   工距窘余辉 ...

  • 【阅读悦读丨散文】赵心放《两辈师生情》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上世纪六十年代,郭凡进中学读到初二年级,就碰上史无前例的社会震荡.当了几年逍遥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郭凡随着上山下 ...

  • 钉子精神——孙全文

    本文作者:刘立宇 钉子精神最早来自雷锋的故事.雷锋听到有的同志说工作忙,实在没有时间学习时,他便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 ...

  • 薪火相传师徒情

    一声师傅 一段传承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向为航空事业薪火相传的您 道一声  师傅,辛苦了 祖国的航空事业需要传承 在火热的攻坚中 在拼搏的创新里 饱含了 一句句教导 一声声叮咛 ...

  • 「知青往事」我的录取通知书掉招办桌缝里了

    我的高考 作者:陶世明 1977年10月,我从农村招工回城不满1年,在安徽新华印刷厂机修车间当学徒工.这时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本来以为要在钳工台前干一辈子了,没想到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小时就确立的上大 ...

  • 我的师傅是工匠

    徐梅勋 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注释是:形容创造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的创造性构思.唐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就说过:"学不考儒,务掇精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

  • 【童年记忆-专栏】绰号的来历 (我的初一乙班 4) / 文:施扬

    绰号的来历  施扬 班里女同学虽然不多,但环肥燕瘦,个个清纯靓丽.只是那个年代我们特封建,受"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观念约束,与女同学甚少搭话.即便久别重逢,对话也要脸红.以致如今除 ...

  • 【童年记忆-专栏】乙班和丁班 (我的初一乙班5) / 文:施扬

    乙班和丁班  施扬 一中六八届初中有甲乙丙丁戊己六个班,我们乙班与丁班的关系最紧密了.按说,乙班和丁班在排名上前不靠后不挨的,为啥会如此?告诉你吧,我们的关系可是踢出来的! 刚进入一中,偌大的足球场马 ...

  • 【童年记忆-专栏】难忘的初一 (我的初一乙班 2) / 文:施扬

    难忘的初一  施扬 难忘初一,那不是年历的日期,而是我初中学习的履历.一九六五年九月,我成为无锡市一中初中一年级乙班的学生. 紧张又充满趣味的课堂学习开始了,面对纷纷而来的各门新课程新知识,同学们如饥 ...

  • 【童年记忆-专栏】自豪的初中生 (我的初一乙班 1) / 文:施扬

    自豪的初中生 施扬 "小龙考上一中喽"!回想当年我被无锡市一中录取的情景,至今还有很深印象. 录取通知书刚寄到我家,第一时间知道消息的房东大伯(无锡人习惯称呼女房东)首先对我表示祝 ...

  • 年少胆包天(我的初一乙班6)/ 文:施扬

    年少胆包天 施扬 十四五岁的少年活泼好动,下课铃声一响,蜂拥而出的必是我们这伙"闯祸胚".除了打篮球踢足球争强好胜外,为了显摆自己的勇敢无畏,男同学还经常别出心裁的搞点" ...

  • 窃书不算偷 (我的初一乙班8)/ 文:施扬

    窃书不算偷  作者:施杨 我喜欢看书,从最初看小人书,到后来迷恋武侠小说,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虽够不上博览群书,却也不是骑驴自夸.可为了看书而窃书,说出来可难登大雅之堂. 现今"自黑&qu ...

  • 小升初考试数学卷子,初一分班考试模拟试题...

    小升初考试数学卷子,初一分班考试模拟试题...

  • 小升初数学初一分班模拟试卷,看见的都是精...

    小升初数学初一分班模拟试卷,看见的都是精品,分享的都是精华,好学生就要优质试题操练,才能够让自己更优秀,加油

  • 忆当年“学工学农” | 章念驰

    上海金山廊下郊野公园"花开海上"生态园的红色虞美人 赵立荣/摄 在我读书期间,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十二年中,竟没有上过一堂外语课,却上过不少时间的"学工学农"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