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课内诗歌练习

2020.7.19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年时期的曹操。
2.诗中“澹澹”的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3.诗中“竦峙”的意思是耸立。
4.诗中“星汉”的意思是银河。
5.作品中的大海具有雄伟/壮丽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观景象,气象恢宏博大。

B.“若”字表明作者写的是虚景,即诗句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C.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使意境瑰丽开阔。

D.诗句较之“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的描绘,更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

7.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10.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

B.“水何澹澹”中“澹澹”的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C.“日月之行”四句写的是诗人观赏到的壮阔景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诗歌加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的是王昌龄,“左迁”的意思是降职。
2.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写下这首诗远道寄给他。
3.“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5.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愁”。
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优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8.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写出了春天将尽之际的萧条与凄楚。

B.第二句表现了友人在被贬赴任路途的艰辛。

C.第三句借明月表达对赴任友人怀念与同情。

D.第四句是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唐朝的王湾,诗中“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请写出题目中“次”的近义字停/宿/留。
3.颔联的“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用诗中词语回答);尾联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中的“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表示坐船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写景的观察点在船上,视眼开阔,心潮澎湃,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C.颈联点明了时令,而“残”字则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之快而倍感消沉。

D.尾联直抒胸臆,以设问的形式来表达故园之思。

5.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五、六两句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着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联系“乡书”一词,尾联中的“归雁”是指诗人希望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6.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淼、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送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题目是秋思。
2.“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
3.“断肠”的意思是形容悲伤到极点。
4.这首曲中“西风”一词明确呼应标题中的“秋”。
5.曲中“断肠人”的意思是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人。
6.这首曲的作者是元代的马致远。
7.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曲中的“昏鸦”是指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9.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

B.“夕阳西下”照应首句中的“昏”字,点名了时间。

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昏鸦”的意思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春天优美的景致。

C.“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D. 这首曲写秋日黄昏旅途的情思。

12.以下对该曲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

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13.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三句九处景物,突出画面昏暗、阴冷、苍凉的背景。

B.“枯藤”两句写途中见闻,“古道”句为游子境况描述。

C.“夕阳”两句直抒游子心理感受:天涯漂泊、悲凉无助。

D.本曲表达了游子的吟秋情怀,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

14.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

A.“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1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枯”“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凄苦。

B.“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

C.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D.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

1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17.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秋词》《天净沙·秋思》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抒发了豪迈乐观的情感,《天净沙·秋思》流露出凄愁的情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最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恩》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歌都采用了直抒胸瘾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