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遗言,皆诸臣误朕,是在推卸责任,很没道理

朋友圈看到篇纪念崇祯皇帝的文章,说明天就是朱由检殉国多少多少年了……

奇怪啊,朱由检是3月19日上吊的吗?

不由得去查《明史》。但见上面写着——

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丁未是哪天?说实话,用搜索引擎是很难查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不是固定的哪天,而是每月不同的。

于是又翻了《明史纪事本末》,这个就写得很清楚了——

怀宗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丁未,贼李自成陷京师,帝崩于煤山,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范景文死之。

原来,他还真是三月十九日自缢的。

(崇祯与王承恩 剧照)

但显然,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日,跟明天的3月19日,并不是一个概念。若要换算到阳历的话,估计崇祯殉国纪念日,还在下个月。

解决了日期的问题,却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明史纪事本末》由谷应泰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编成;而《明史》则在乾隆四年(1739)进呈,两者相差81年,他们都写了帝崩于山,接下来的却有差异。

太监王承恩之死,几百年来至于今日,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各种文章,已然十分耳熟能详。很多人很佩服这个太监,对崇祯皇帝不离不弃。

但范景文是怎么死的呢?

《纪事本末》里说,李自成攻北京时,他就觉得没希望了。跟人说,“身为大臣,不能从疆场少树功伐,虽死奚益!”

奚益就是无益,就是死了也没啥用啊。

看起来他似乎是觉得死不死都无所谓,实际上,已决定死了。三月十八日,朱由检召他进宫,他连说话都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并非吓成这样,而是绝食三天了。

可见,他是必死了。果然,城破之日,他“望阙再拜自经”。

为何要向皇宫方向而拜?因为他并不知道崇祯皇帝已然自缢了。

对此,《明史》是这样写的,“景文死时,犹谓帝南幸也”。

只是,《明史》对他的死,记载得并不详细,书中说——

就道旁庙草遗疏,复大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遂至演象所拜辞阙墓,赴双塔寺旁古井死。

而《纪事本末》则说,“翌日城陷,景文望阙再拜自经,家人解之,乃赋诗二首,潜赴龙泉巷古井死,其妾亦自经。”

可见,他是先死一次不成,再偷偷到龙泉巷古井投井而死的。

(钱谦益、柳如是剧照)

看到此处,不由得想起了南都文人领袖钱谦益。

此君本有志殉国,然临到头来,却又当起了怕死鬼。连青楼女子出身的老婆柳如是都看不下去了,让他跳水算了,一了百了,他却嫌水冷……

在那王朝鼎革、波谲云诡的时代,才真正体现了什么是“疾风知草劲,板荡识臣忠”。

天下大乱的时候,谁忠谁奸,才能看得清清楚楚。

平日里唱尽高调、吼着要别人去死的,关键时刻,自己未必会去死。

有人一次不成死两次;

有人一次也不死,举着白旗换主子;

有的则是想死没死成,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啥都想通了。觉得对得起大明朝了,是老天爷要我替大清效力啊……

(崇祯与大臣剧照)

哪怕范景文,也是己死,妾死。妻呢?应该是未死,还有一大家子要她带着在新朝生活呢。

当然,尽管如此,崇祯皇帝衣襟上“然皆诸臣误朕”的御笔亲书,还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你才是皇帝,不能有点成就,便是自己功劳;出了糗事,就是他人使坏啊。你如此英明,怎会辨别不了忠奸,任人玩弄呢?你不知道,诸臣里,很多都不殉了节的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