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临的“意”,是什么意思?丨临帖十八谈之四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临帖十八谈系列:
正 文
临帖,有对临、背临、意临之别。对临,就是照着碑帖临写,务求相似、精确,属于临帖的初级阶段。背临是不看碑帖了,但要按照自己的记忆去临写。那么意临呢?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临吗?本来意临是书法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概念,但若真的追究起来,却也不那么容易理解和实施了。
这不能叫意临,而是临得不像、功夫不到
今天,我们看很多所谓名家的意临之作,会发现,他们所谓的意临,不过是把临帖的过程快速化、草率化,把相似变成不像,并美其名曰“表情达性”。但实际上,这种“意临”,恰恰是“无意”的临,并没有理解意临的真正含义。在他们那里,“意临”一词被泛化了,天天把意临挂在嘴边,却导致很多书法人,特别是初学者反而分不清究竟怎么样算意临了。
所以,书艺君感到有必要谈谈何为“意临”。
意临,关键在于对“意”字如何理解。纵观前人书论,结合学书实践,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意临”的“意”并非“随意”,更非“无意”,而是“有目的”,就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临写。所以,意临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对照碑帖,更不是扔掉碑帖,而是把个人对碑帖的理解融入临帖的过程中。
可见,意临跟看不看碑帖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跟有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深刻的领会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深入的体会,即使你把碑帖甩在一边,也不能称之为意临,而是称之为瞎写、随便写、随意涂抹更恰当些。意临之难,就难在这里,难在你必须对一件碑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对着这个标准看,当今的很多所谓意临,都是不合格的。
八大山人临半截碑,看似是八大面目,再看却仍是二王气质
有人可能疑惑,既然意临是有了深刻独到的见解,那么不就相当于创作了吗?当然不是。意临归根结底还是临,而不是创;意临的目的,不是表达自己,而是意会古人,创作才是为了表达自己。这样就容易理解了,意临的范畴还是没有走出临帖,只是比不需要怎么多想的对临更高级、更用心、更深刻了。
在意临的过程中,你要去设身处地地想象,古人书写此帖时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和情感状态?比如颜鲁公的《祭侄稿》,他为什么越写越快、越写越激动?颜鲁公在写《祭侄稿》和《与蔡明远帖》的时候,他的心境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呈现出来的书写状态也完全不一样。这些是我们意临阶段需要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林散之临张迁和礼器
再比如,你临《张迁碑》和《礼器碑》就会发现状态不一样。张迁是给私人刻的,未必是当时名家所书,状态自然,质朴随性,没有什么拘束,你临写时也要保持这种状态。而礼器是官刻,给朝廷刻的,不敢有半点差池,如果按照张迁的办法去刻,估计要砍头,所以你临的时候也要保持肃穆严谨的状态。
石涛临《淳化阁帖》
其实,意临与对临都是在追求“像”,只不过对临追求的是外型的像、表面的像,而意临则是追求精神和原则上的像。意临出来的东西,你乍看不像,但再看还是碑帖里的东西。比如你儿子,有可能外表看着不像,但接触以后,发现秉性各方面跟你一样,说到底还是像。
震古烁今的《淳化阁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