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饭,上海人记忆中的味蕾密码
说到泡饭,耳边总是响起小时候时常听到的那句温馨提醒:吃泡饭伤胃哦!这让那时的我无比困惑,为何汤泡饭伤胃?泡饭之所以伤胃,大概是因为有汤的随同,容易让人习惯性地以喝粥的姿势去进食,而忘了细嚼慢咽。亦可能是泡饭的汤水稀释了胃酸,造成了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我百般查找度娘得出的结论是:偶尔吃,对肠胃的影响不大,不用谈泡饭色变。
虽然时常被提醒汤泡饭伤胃不宜食用,但在家家户户都喜爱熬汤的南方,童年的味道里怎能少得了一碗汤泡饭。在妈妈端过来的那碗汤里,调皮地加入些米饭,手操勺子拌匀,那是独家创造的美食,所有的美味都在那碗泡饭里。
上海泡饭的小简史
江南地带一直有吃泡饭的传统,这当中对泡饭最有说法的当属上海人。老一辈上海人,吃泡饭是每一天的生活标配,可以说那一代人是吃着泡饭长大的,大饼、油条仅仅是周末奢侈的点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就是一个繁忙的城市。早起到了点就得出门上班、上学,早上的时间尤为紧迫。为了适应生活的节奏,滋养出了上海的泡饭文化。
那时候煤球炉生火耗时耗力,有一瓶热开水,有前一天晚上剩下来的饭,就能够轻松、快捷解决早餐的事情。滚烫的开水漫过饭,筷子搅一搅,米饭泡开,米饭粒粒分明。开水泡饭味道寡淡,就咸菜、酱瓜、腐乳吃,既能饱腹又能满足味蕾的需求。
泡饭,寒酸也要讲究
隔夜茶和白开水,是上海泡饭的味基,食材之简陋,也曾给外地人一种寒酸的感觉。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中写到他在上海一个朋友家吃早餐,前晚的剩菜剩饭一锅煮开,四只小碟子,油条、皮蛋、乳腐、油氽花生米,“一根油条剪成十几段,一只皮蛋在酱油碟子里滚来滚去,谁也不好意思去挟开它”。那个年代上海普通人家的寒酸,被梁实秋笔下的“吃泡饭”展现得淋漓尽致。
即便是在穷苦的年代,生活精致的上海人,对泡饭搭配的小菜,也是有讲究的。一定要又咸又鲜。腐乳、咸菜、酱瓜、辣酱、萝卜头、黄泥螺……随便哪一样都是“过泡饭”的黄金配菜。
《浮生六记》里有记录:“其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俗呼为臭乳腐。”这是叙芸娘食之爱好(这里的茶是指白开水)。在诸多过泡饭的配菜里,豆腐乳也是上海人的最爱之一。发酵过的霉豆腐,华丽丽地方方正正地被放在小碟中央,滑软并带着发酵的醇香。豆腐乳要柔软鲜香,酱瓜要脆生,咸填甜适中,榨菜要脆嫩可口……一多点小配菜,一大碗泡饭下肚了,讲究又满足。
泡饭的演变
旧时上海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饱肚子,又能保证营养。还创造出了豆浆泡饭、牛奶泡饭、糖泡饭之类的“暗黑料理”,由此看来花样泡饭也是由来已久。如今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食物被放到泡饭里,泡饭也越发多元。
泡饭逐渐演变成更上档次的料理,进入了高级餐厅的菜单里。鸡羹泡饭、菌菇泡饭、海鲜泡饭……层出不穷。卖相高级,品相鲜丽。虽无传统泡饭的清爽利索,却是很符合多元化的当代。演变成新的面孔,也是一件事物留存的方式。泡饭还是泡饭,只是穿上了时尚的外衣。
如今年轻一代对泡饭的热情,已无老一辈那般浓烈。但受泡饭“浸泡”过的上海记忆影响,依然可以看到不乏上海市民恋着那一碗泡饭。
2019年3月,上海籍知名女影星马伊琍发文称:“今天,我吃到了很久以来泡得最好吃的泡饭,每一粒泳过食道的米饭都体现出遇水后瞬间的温润,因为浸泡时间的短暂依然带着绝世独立的滑爽,开水吸收大米的滋养,醇厚却不浑浊,此种大米与水的彼此高度衬托,才是真正的合而不同,互为君子。”做出一道优质的泡饭,是上海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泡饭滋味细致入微的感受,也只有深爱它的上海人才体会得到。
清贫简陋的泡饭,是艰苦岁月里上海人生活的写照。丰富多元的泡饭,是时代发展的见证。泡饭深深刻在上海人记忆深处,承载着时光的味道,已然是上海人味蕾的密码,世俗又温馨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