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错题本重要,如何毫不费力地生成一个错题本,文尾告诉你答案

提起错题,相信家长和学生们都不会陌生,不少人因为无法逾越这块高分路上的拦路石而伤透了脑筋,长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旧的错题没解决,新的错题又出现。

有些学生重视刷题,觉得“刷题越多越熟练,学习效率越高”,习惯先抄下正解,然后一边想着“等有空了再慢慢看”,一边开始新一轮刷题。显而易见,错题越积越多,而且由于旧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学习的漏洞随着难度的提升愈发明显,犯错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有些学生看重错题,想着“把错题弄懂,下一次就不会再犯”,认真地将每道错题整理在一个本子上,仔细地将题目和解答过程抄下来,更细心的学生还会归纳自己犯的是哪一类型的错误。这就是“错题本”的来历。

当我们私下去了解学生对错题本的使用情况,会发现确实有很多优等生准备了。这就导致学生当中流传着一种说法:错题本是学霸必备。大家纷纷群起而效仿之,错题本的热度越来越高。然而结果并不是人人都成了学霸,有的突飞猛进,有的收效甚微。

所以错题本究竟在提分路上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是助攻,还是摆设?

需要注意到,的确有很多学生因为合理使用错题本,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这就表明,越积越多的错题虽然是学生高分路上的“魔鬼”,同时也是一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错题本的存在是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都是用了错题本,为什么有人提分快,有人却没效果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思考另一个问题:错题本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认为,整理错题本是为了避免“二次翻车”,那么你能做出的改变,是掌握错题本上所有的题目。下一次它们以相同面孔出现,你能得心应手地解决。但假如它们换个面孔出现,你或许就一头雾水毫无头绪。因为你只记住了错题的表面,却忽略了错题的本质。

错题之所以是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是因为每道题的背后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在支撑。做题的本质是对知识点的考察,而错题的本质,是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存在漏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犯了“1+1=3”的错误,通过错题整理你学会了“1+1=2”。假若你只记住了“1+1=2”,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学会加法运算,那么下一次题目是“1+1=?”,你能正确回答;但如果是“1+2=?”,你依然会栽跟头。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道2分填空题,有些人通过整理反思,之后类似的题都不会再犯;有些人同样收录进错题本,收获仅仅是不再丢掉那2分而已。

因此,错题本的作用,更多的是透过题目发现知识的漏洞,而不限于题目本身。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基础足够扎实,其实看不到知识的盲区。错题的存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除了弥补知识点的漏洞,错题的回顾,还是一种思考性的二次学习。

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将错题本当成一本练习册,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会将错题重新做一遍,这不只是为了提升熟练度,还是一种创新思维训练。因为随着知识体系的完善,他们有时站在新的角度去审视相同的题目,会发现不同的解法。

例如,求梯形面积既可以直接用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利用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选择切割面积还是补充面积计算。三种解法的区别在于知识体系的完善度和思维的拓宽度,“面积切割法”和“面积补充法”这类数学方法老师上课不一定会讲到,而我们平时通过回顾反思题目却可以进行归纳。

高中带数学竞赛得老师曾说过:“大多数人易错的题往往都是经典题,而经典题往往值得一遍遍推敲。”有些题目设计的非常刁钻,由多个知识点交叉构造而成。有些题的一般解法很明显,另一条“捷径”其实隐藏在另一个知识点中。此前有一道解析几何,大多数学生因为选择了运算极为繁琐的常规解法导致出错或是算不出答案,而另一个学生在重新做题时,换了一个思路,从直线斜率和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入手,仅仅添了一条辅助线就得出了正确答案,解答过程显然也简洁了不少。假若没有重新思考错题这个环节, 该同学可能永远也无法掌握这一最优解。

目前“无纸化”迅速普及开来,错题本也推出了电子版。相对于手写,电子版错题本自然有它的优势。就拿趁东风的错题本来说,为省去整理错题这一繁琐费时的过程,在平台学习一段时间后,系统会自动收录学习者的错题,生成一份电子版的“错题本”。从内容来看,错题本的设计特点是“引导式”,带动学习者主动思考而不是接受式学习。错题本非常简洁,列出具体的题目但不会给出对应的解答过程,有助于重新思考形成自己的做题思路。除此之外,在页面左侧,每一题都列出了对应的课程知识点以及学习者之前犯的错误类型,帮助复习回忆知识点,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错题本的实质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你的提升空间取决于你对错题本的认识和使用方式。如果只注重错题本形式,即便认真整理,也是“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如果对错题本的价值定位仅仅是“题目会做”,也只能达到“错题会做”的高度,而到不了知识点掌握和新思路归纳的高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