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不反对这样的“超前学习”?16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这样回答

大家好,在分享开始之前,我先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

我叫Wendy,是英国杜伦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在5年的留学生涯中,硕士期间是研究二语习得方向的,博士期间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回国之后,我就一直在国内的教育行业里耕耘。

实际上,距离我第一次当老师到现在,已经有16年的历史了。

在这16年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事情,接触了很多家长,在2018年的时候也在得到上做了一门课,叫做“如何开发孩子的英语潜力”,现在已经有5万多的家长买了这个课程,非常开心。

我也在《父母世界》杂志上做撰稿人,可能你也在这个杂志上看到过我的文章。

除此之外,我现在是火花思维英语学术产品部副总裁,希望能够为中国广大的小朋友们做一款能够让他们的英语学习更加简便,更加快捷,也更加有效的产品。

一、为什么注意力对孩子很重要

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我做过很多家庭教育的分享,也跟很多家长聊过天。

家长们关注的问题会有一点点不太一样,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所有家长都会问我的,那就是孩子的注意力。

可能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已经困扰你很长时间了,为什么注意力这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实际上做起来又很困难呢。

在我给大家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先来描述一下现象是什么。

有的家长跟我说,孩子特别磨蹭,很马虎或者是不专心,作业很拖沓,上课动不动就走神,还有总是闲不下来,坐不住,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一类的话我听过很多,也许刚才的那些描述中就有您家孩子的身影。

我们先一起看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对原因做深究,所有解决方案都是缘木求鱼。

因为自己是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我一直深信,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其实都有原因,只有知道原因才会有解决方案。

对于注意力,它背后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注意力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注意力,原因就在于如果孩子上学之后,注意力不集中,基本上就注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好。

我觉得大家对这个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随便举个例子,大家想象一下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

在幼儿园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课”的概念的,而是有“班”这个概念。

孩子上幼儿园时有自己的班级,有自己的老师,但是通常状况下我们不会给孩子上课。

3-6岁儿童早期的孩子,没有那么好的注意力,也就不具备我们能够大规模传授知识的方式。而且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孩子的认知发展各方面都不具备,大规模接受知识的准备还没有完成。

同样的道理,就像我刚才说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很长时间的,所以大家会发现,幼儿园小朋友没有“课”的概念。但是突然间,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过了一个暑假进入小学的时候,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早晨起来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开始这一天的历程,老师每天基本上要给孩子上6节课,上午有4节,下午有2节,每一节课大概有40分钟的时间,中间休息10分钟。

你想象下一个6岁的孩子,从幼儿园没有课的概念转换到这样一种学习状态下,是一种怎样的巨大冲击?绝大部分的孩子是很难适应的。一节课40分钟,不能开小差,不能上洗手间,要认真听老师讲,对于小朋友来说挑战非常大。

那问题来了,小朋友从幼儿园到上学的状态,从没有课的概念到有课的概念,几乎是瞬间完成的,那说明什么?

说明注意力的培养一定不是上了小学才开始的,上了小学就晚了。孩子一上小学面临的每一天的生活都是这样的,从早晨开始,不到8点开始上4节课,下午要上2节课,每天的学习内容都是新的。

如果他有一节课没有跟上,第二节没有跟上,那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每个礼拜5天,每一年有52周,实际上小朋友上课的时间大概是40周。

每一天、每一个礼拜、每一年都在产生新的差距,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老师说的重点他都没有听到,而且这种情况是周而复始,每一天都在积累的。

回家之后,别的小朋友做作业做半个小时,您家的孩子做作业做三小时。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坐在他身后,这个作业进行不下去了。

可是我特别想问,如果你选择坐在他身后,要12年的时间啊,你打算每一天都坐在他身后,陪伴他一直考上大学吗?考上大学之后怎么办呢?大学毕业之后怎么办?

所以,注意力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小的事情,其实是贯穿孩子一生的,而且注意力的培养要从幼儿园时代开始。

二、认识注意力:注意力的发展规律

我跟很多家长聊过天,非常有意思的是,所有家长都会描述很多现象。

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深究过教育学中的每一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注意力、好奇心、习惯,我们每次在探讨这些东西的时候,似乎都没有先给它下一个定义。

现在来看看注意力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家给的定义是这样的:注意,是指人的意识集中和指向一定的事物。

解释一下,你要把你现在整个大脑的意识注意到一个事情上去,也就是将心理资源集中在一定的事物或信息上。

你可以想象,除了你的身体之外,你的心理也是一种资源,就像你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是一样的,这个资源平时是处于一种没有被聚焦的状态,它是这样摊着的。

我现在为做一件事情,必须把心理资源全部聚合到一起,就像探照灯一样,一开始它不是探照灯的状态,现在要被你聚合成探照灯,照射向一个事情。

如果这样理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把心理资源集中在一起,然后从“注意”开始。

也就是说,注意是人脑加工信息的必经过程,甚至于你可以理解为它是第一个动作,且它要持续在你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它的发展情况会对孩子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注意”实际上就是一种从摊着的状态,瞬间把这些资源聚焦变成探照灯,然后去做一件事,这个叫注意力。

注意力的发展跟什么有关系,心理学家也给了研究:大脑额叶区域的功能是与注意相关的。

心理学家们认为,额叶区域的发育并不是瞬间就完成的,它一定会延续很长时间,会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是持续整个青春期。

你一定会问我,青春期是什么时候?青春期是10-20岁。

换句话说,大脑的发育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孩子还没有出生,它就已经持续发育了,一直要到青春期结束才会基本上发育完整,或者叫发育完全。

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小朋友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才是自然的状态。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这件事情的焦虑有点过度,其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才是真正的自然状态。

你首先要接受这种自然状态,我才能告诉你说怎么能够让孩子的注意力变得更好。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焦虑了,这件事情就很难解决了,因为你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他的反应就是我做什么妈妈也不满意,那我就不做了。

刚才说到,大脑的发育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所以受到大脑发育的限制,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自控能力比较弱,容易分心,才是一个孩子正常的状态,尤其是比较小的孩子。

如果您已经意识到,原来孩子坐不住才是正常的,反过来说,如果孩子能坐得住5分钟,你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哇塞,今天孩子做了10分钟呢。”孩子能够坐在那里做一件事情,且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样的事情发生其实你应该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正常状况下它是不会发生的。

我们一起来看6岁之前注意力的发展规律:孩子坐不住是常态;孩子的注意力处于一种无意注意,非常容易被打断,这也很正常;孩子还会被一些有刺激性的东西吸引,而且刺激性的东西是无关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孩子正在看一本书,突然旁边出现了一些声光电什么的,或者这时他看到你在玩手机,或者你做任何事情可能都会对他有干扰。

这对于成人来说也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干扰更大一点。

所以孩子6岁之前,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持续10-20分钟,已经很不容易了。

大家要记得,不应该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去批评他。刚好相反,其实你应该在他注意力集中的时候,给他一个正向的积极反馈,这样你的心理状态就会没那么焦虑了。

我看到绝大部分家长在今天这个社会环境下,确实压力都很大,焦虑感太强了。

孩子进入了小学之后,也就是6-9岁,这个阶段叫做童年中期或者叫儿童中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育是非常急速的。大肌肉、小肌肉经历一个非常急速的发展,尤其是小肌肉。

举个例子,比如说孩子看到一个栅栏,他以前是根本就翻不过去的,他现在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操纵身体翻过这个栅栏。如果是你在人生中第一次发现自己能够做一个事情,你的反馈也会跟他一样,就是不停地翻栅栏。

这种状态很正常,同时也很重要。这给了你一个信号,孩子的身体发育是正常的。

孩子的很多行为被家长解读得有点歪,你会觉得他在故意惹你生气,或者是他的行为很诡异,不是这样的。

如果说您看到孩子有一种行为,就像我刚才说的,人类有一种行为一定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先停一下,试图理解一下这个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您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在6-9岁这个期间,除了身体在不断地发育之外,孩子们的大脑也在不停地发育。这个时候无意注意,依然是大部分的,他很难进行有意注意。

什么叫有意注意?就是你能够控制你的注意力分配在什么东西上,而不是被另一个人或者物吸引,你是可以操控它的。

对6-9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些孩子依然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有些孩子稍微好一点。

你看小学老师为什么这么累,因为他们上课的状态是这样的,“小朋友看我”,老师需要不停地让孩子看他,不停地提醒孩子接下来要做什么了。

这种情况对于大孩子来说,尤其是四年级以后的孩子,你会发现情况就会好很多。但是在四年级以下,通常状况下的课堂都是这样的,所谓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区别了。

在6-9岁的时候,除了以无意注意为主,孩子还不能一心二用。什么叫“一心二用”?上课抄笔记就叫一心二用。

想象一下,比如我是老师在上课,孩子在听我说的时候,调用的器官是耳朵,听我讲的时候,这些声音的信息进入孩子的大脑,然后大脑开始进行处理,这是一心在做一件事。

如果你需要让小朋友记笔记,不仅仅写我说的话,而是把我说的话总结下来,写在本子上。这个要求好高的,此时大脑注意力被劈成了两半,一边要用耳朵听我说,同时手要跟着我,还要再写东西。

可能记笔记这件事情我都可以单独讲一个分享,非常复杂。心理机制如何运作,对小朋友要有哪些要求,怎样记笔记才好,这件事情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问。

孩子在6-9岁,也就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之间,基本上是不能一心二用的。换句话说,你让他记笔记,这件事情不能实现。

这个时候孩子如何记笔记是可实现的呢?那就是老师先讲,然后在黑板上写一些东西,这个时候老师停下来跟小朋友说,大家现在把黑板上老师写的东西写下来,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因为把这两个动作拆在了两个不一样的时间段去做,先来做一件事,然后再来做一件事。

大概到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才会渐渐地具备一心二用的能力。

6-9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长大概在20分钟上下,但是一堂课40分钟,怎么办?

我们在做小学生教学设计的时候,通常状况下,一节课里面会有两个小的循环,就是把这一节课切割成两个20分钟。

我们也期待孩子注意力的时间更长点,至少20分钟是一直注意力集中的。这样他才能有效吸收上课老师说的这些话,吸收知识技能点。

孩子到了9岁以上,逐渐开始过渡到青春期,或者还没有完全进入青春期,有的专家称为前青春期或者青春前期的阶段,开始从无意注意逐渐有能力进入有意注意了。

大脑额叶区在不断发展,这个时候逐渐开始可以一心二用了,然后注意力的时长进一步增加,基本上能够到25分钟、30分钟这样。

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我在这一页PPT上给大家呈现的。

孩子从小到大,注意力的时长是在不断增加的。

换一句话说,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可能在这个年龄阶段,还没有注意力集中得那么好,通常状况下这都是很正常的。

在讲怎么办之前,我还是要有一个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很多家长的焦虑其实来源于对孩子的发展是认识不够的。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孩子就应该注意力很集中,孩子就应该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预期太高了。

我在很多分享中都有讲过,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霸,天生的学霸一定是少数。

我们去看一看那些真正考上名校,或者工作中做得很出色、很优秀的这些人,并不见得是天生的学霸,或者天生的智商很高,而通常状况下是家长的培养和引导扮演的作用更大一些。

三、培养注意力:不同年龄段的培养方法

培养注意力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虽然孩子真正需要特别好的注意力,实际上是从小学开始的,但是你要培养绝对不能从小学开始,从小学开始就晚了。

所有的准备要前置,我们在做管理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事前管理是最重要的。到事中和事后管理那还叫管理吗?事中管理那叫监控,事后管理那叫亡羊补牢,只有事前管理是最重要的。

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

注意力的培养应该从3~6岁开始,这个阶段我们叫做儿童早期或者叫童年早期。

这个阶段,实际上孩子的注意力是已经开始有了。人类天然还是有注意力的,如果完全没有注意力,你一天到晚行为是不受控的,就是不知道在干嘛。

第一个方法:不打断就是培养

现在是所谓的“少子化”的年代,每家也就是一个孩子,有的家里面是两个孩子,三个孩子的家庭其实是很少见的。

我们想象一下有四个老人,两个家长,就是六个大人对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

我的父辈,家里面孩子还是蛮多的,那一代人是在争夺父母的爱。

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关系,你需要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为一家可能有三个孩子、五个孩子甚至是七八个孩子,你是需要通过你的行为去让父母注意你。

但是现在这个关系完全倒过来了,就是六个大人在争夺孩子的爱,在争夺孩子的注意力。

经常在家里面,我观察到现象是什么:

孩子好不容易坐下了,开始玩乐高,还没开始玩三分钟,奶奶就进来了“宝儿啊要喝牛奶吗”?宝儿说“不喝”, 不喝可能她还得磨叽磨叽你“喝一口吧”。好不容易奶奶出去了,过了三分钟爷爷进来了“宝儿啊你吃梨吗”,宝宝说“不吃”,“要不然你吃一口我给你削好行吗?我喂你行吗”,过一会儿爷爷出去了,还没过三分钟姥姥又进来了“宝儿啊你吃香蕉吗”……

我观察到基本上每一个家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小朋友上了幼儿园,这种情况可能更严重——好不容易到周末了,家里人都愿意凑一块,一家人围着这个孩子。

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一件事,被很多人围着,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心理的愉悦感,而是极度的恐慌。

大家想象自己被一群人围着,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另外,孩子在这样的过程里面,他好不容易坐下来想干一点事的时候,不停地在有人打扰他。

我特别想说,很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罪魁祸首并不是孩子,罪魁祸首是家长。

我们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定不要打搅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尤其是他好不容易坐下来了,真的在那里注意力很集中地做事情的时候。

孩子有天生的探索世界的意愿和能力,他也一定有他自己的爱好,一定有他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会坐在那干一件事。一旦这种事情发生,请不要打断他。

有些时候,可能他一下子坐了半个小时,直到吃饭的时间到了,这个年代孩子是不会饿着的,所以晚10分钟、2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吃饭都没有关系。

但是孩子培养注意力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耽误了一会儿时间吃饭也没关系,请让孩子继续做他喜欢的事情。

第二个方法:寓教于乐,从孩子的喜好出发

老有家长跟我说,小朋友看动画片看上个一个小时,干别的他就不行了。

这话说得特别负面。

孩子看动画片看一个小时不是很正常吗?你刷抖音刷了不止一个小时。有一些东西会天然吸引小朋友,这很正常,他能坐在那里看一个小时动画片也挺了不起的。

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引导一定不是别着他的劲儿走的,而是怎么能够顺着他的劲儿走。

所以3~6岁寓教于乐,是从孩子的喜好开始出发的。

举个例子,小男孩小时候特别喜欢玩乐高,他很喜欢动手去鼓捣能够拼插的东西,能够把它摞起来或者能够把它拆了。也有一些小女孩也喜欢,并没有明显的男女差异。

如果你发现孩子对这个有兴趣,你就从这个事入手,给他买一些这样的玩具,同时给他创造一个条件和环境,让他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把这个事持续做很长时间。

人其实并不是靠缺点活着的,人是靠优点活着的。等他下一次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宝宝你搭乐高都能坐在那半个小时,做这件事情一定没有问题。这个时候宝宝会想一下,好像也对,写作业半个小时很正常,我就写吧。

而不是指责孩子,你怎么又走神了,你就是拼乐高的时候特别有本事,能在这儿坐半小时,别的你都不行。

家长这样说的话,教育进行不下去了。

刚才描述的情况,我见过很多,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第一种方式呢?

其实孩子是需要通过寓教于乐,通过从他的喜好的方向去着力的,是需要能够给他一个支撑,能够让他意识到我是一个很棒的人,我能够把这些事情做好。

就像我刚才在前面说的,6岁以前的孩子,大脑并没有做好大规模接受我们用知识的这种形态去给他灌输的准备,所以他们一直是处于一种玩中学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全世界基本上所有的小学都是从五六岁开始上的”。

为什么没有从三岁开始上?说明孩子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他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去接受这样的知识形态,但是在6岁以前是很难的,是做不到的。

教育学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你说知识本身这个概念,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讲给孩子听。

扎克伯格给孩子看过一本书《宝宝的量子物理学》,如果你是介绍一个知识本身,其实你什么东西都可以给孩子讲。

但是,你讲的方式和孩子学习的方式,在每个阶段差异很大的。在6岁之前,灌输的以课为形态的方式就不是那么适合。

包括一些幼儿段线下机构的课程设计,小朋友也不是像小学那样坐的,基本上都是席地而坐,坐在毯子上,坐在垫子上,也有小椅子坐一排。

因为现在的孩子处于学中玩的状态,我们的课程设计中会有大量的游戏,会有大量玩耍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在体验观察探索,他们是通过这些方式学习的。等到孩子到了上小学之后,他会有另外一个形态进行学习。

我们继续来看孩子的喜好,有玩乐高的,有玩拼图的,甭管是啥,请你一定要支持。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父母不是孩子的前传,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续集”,我们要活的就是自己,如果你想扮演另外一个角色,不好意思都已经有人了,你就扮演你自己就好了。

所以一定是从孩子出发,他喜欢什么,他对什么感兴趣,从这个点切入,不要老去想我喜欢什么,我想让孩子干什么,这个是没有用的,孩子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梦想,永远不可能。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没有学过音乐那就算了,他不喜欢你也不用逼他,他喜欢的是画画,那就让他画画好了。

每次我讲这个的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笑,你还真别笑,因为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不停在扭着孩子的力量想去教育孩子,怎么可能呢?

刚才讲的两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并没有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去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你的陪伴其实是有角色的变迁的。

3岁的时候,家长可以参与互动

三岁的小朋友从婴儿期和学步期刚刚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他对大人的依赖还是很多的,他可能会说妈妈跟我一起玩,或者是爸爸跟我一起玩,这个时候你就要参与跟他互动。

4~5岁了,孩子依然需要家长的陪同

这个时候,陪同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你们可能在同一个屋子里面,他在这个区域在玩,你坐的离他很近,他需要你的时候会叫你,而且他会觉得很有安全感,因为他最爱的人、会给他支持的人,是在他背后不远的。

但是这个地方提醒一下,我说的是当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别在人家不需要的时候越俎代庖。人家在那儿玩儿,你做的比人家好那是应该的,你的手精细运动技能多发达,孩子精细运动技能还没有那么发达,他做起来可能有点笨拙,你就让他做就好了,他真的需要你帮助,他会叫你的。

我们每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都源于自我操控感是在前的,才会有所谓的自尊,所谓的自信,就是这个事我能做,我做得很好,我才会觉得 I'm confident。

5~6岁的时候,家长可以离得更远一点了

孩子在做一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可能在别的屋子里忙别的,或者是你已经开始能够放手让他去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放手让他做就好了,不用老过来跟监工一样去检查功课。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走得越来越近为基础的,但是只有一种爱,实际上是走得渐行渐远,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爱。随着孩子的成长,你要放手,你要让他去过自己的生活。

第三个方法:根据孩子自己的注意力规律安排时间

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小时候经常会有人这样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个说法可能祸害了很多人,因为这并不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是一个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在千百年来发展出来的一套生活哲学。

真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是人类的注意力有一个日周期节律,日周期节律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叫做昼间型

也就是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些人是早上大概七点左右进入注意力水平比较高的时间,然后逐渐开始下降。到了下午3点的时候,他可能还会有点回升。

这一类的人是真的是早上或上午的注意力集中水平是很高的,比较适合在上午去做那种特别重要,需要耗费很多脑力的事情。

第二种叫做夜间型

就是俗话说的“夜猫子”,他们从下午四五点钟以后开始进入非常高产的时期,就是注意力集中水平开始提高了,到晚上七点的时候达到最高值。

大家会发现这种类型的人非常多,他基本上是从傍晚然后进入晚上,开始有高产这个状态,早上其实是非常疲倦的一种状态。

第三种叫做混合型

上午十点注意力水平很高,中午下降,下午三点又开始回升,然后又会有一个小高潮。

这种类型的人也不老少,Wendy老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昼间型。

我上午的时候会有点迷瞪,所以上午我不怎么安排非常重要的会议,我的重要会议都是从十一点之后开始的,因为我对自己的注意力的日周期节律是非常熟悉的。

我发现很多的家长,其实你跟你的孩子并不是同一种日周期节律的类型,但是你强行要求孩子是按照你的方式来,所以就拧着他的力量来了。

我们一定要观察孩子到底天生属于哪种类型,因为这件事是你改不了的。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是个昼间型,他就可能很适合中国那种上课的方式,因为上午的时候会是非常重要的课,到下午的时候你就要想办法给他一些方法或者是鼓励,或者是让他下午时候的注意力水平不要跌得那么狠。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孩子中午吃饱了,稍微休息一下,如果下午犯困了,家长可以准备一点水果或其他食物给他提供能量,同时让孩子有一点点空隙时间去休息。

但是不要准备特别多的甜食,因为甜食会引起孩子特别大的躁动,容易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

比如说中午的时候,孩子想跟小朋友玩,家长就可以跟他讲,答应妈妈坐在位子上呆15分钟,不要去跟小朋友玩。只要孩子坐在那儿就可以,也不一定是睡觉,但是孩子需要休息一下。

如果孩子刚好是夜间型,需要家长去帮助的点就更多了,比如上午的时候怎么能够让孩子保持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夜间型的孩子更需要一个非常好的睡眠周期。虽然孩子晚上的注意力水平非常高,但是家长需要让他早点睡,因为第二天早上在学校里面,他的注意力水平要集中在很高的状态下。

所以每一种孩子你不能去扭着他,而是要顺着他的类型,再去给他想办法。

如果他刚好是个混合型的孩子,其实还挺占便宜的,因为他上午和下午都有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比如孩子早上十点注意力水平才达到最高,那十点以前家长是不是要给他一点点帮助。

在这里也顺便说一下,Wendy 老师也观察过自己,我一直都觉得我的智力水平属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上,为什么我给大家感觉智商好像还挺高的,工作也做得还可以,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小的时候睡得多。

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这件事。

从小一直到初三,我每天都是八点半睡觉,非常准时,早上六点、六点半左右起床。

到了初三下学期,我开始九点半睡觉,到了高中,高一高二大概都是十点半睡觉,到了高三需要到十二点、一点。

但是,我的整个小学、中学时代,在我特别需要大量的睡眠来提供能量、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我做得是非常非常好的,因为充足的睡眠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我特别赞同春藤提出来的教育规划这件事,我也希望家长提早去给孩子做一些规划。

有些事情,虽然孩子上了小学后才用得着,但是上小学之前家长就做好规划和培养,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才会有好的结果,好的效果。

比如家长把注意力的培养,一些需要早期启蒙的事情,一些需要做幼小衔接的事情都提前做好,然后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才会有一个非常顺畅的过程,孩子才能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很多家长会说,一上小学,反正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差不多的。

其实不是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是很有欺骗性的,真正到了三年级开始两极分化的时候,家长就搞不定了。

也有很多家长听到过“起跑线理论”,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我赞同的原因是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承认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6岁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差的。

跟别人跑步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孩子就已经在班里垫底了,你觉得他反超别人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几乎为0。

所有的最终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大家去做一个回溯,基本上都是从小学习成绩就不错的,极其少见有那种逆袭的。

绝大部分成绩好的孩子一上小学就卡位卡得很好了,人家就是全班前10名,心理状态非常舒适愉悦,上课的时候注意力能集中,下课的时候知道主动写作业,幼小衔接的时候会写一部分汉字,拿笔这件事也不觉得很难……所有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有一个势在带动他往前走。

就是说,家长已经帮他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而不是让他一个人裸奔一样上战场。

上学这件事,我觉得很多孩子就是裸奔上战场的,所以一下子就被甩下来了。甩下来之后,那种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上学的时候也好,工作的时候也好,当你的KPI水平永远都比别人靠后的时候,你能够反超的可能性有多少?那是很难很难的。

家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孩子必须能够做到?而且是在那么小的时候能做到,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家长一定要把一些准备工作放在前面,一定要观察孩子,一定要想办法帮孩子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件事非常重要。

说回来注意力,每个人的注意力的日周期节律是不一样的,需要家长先去观察自己孩子是什么类型,同时帮助孩子调整,怎样才能够在学校里表现得好。

现在来总结一下:

第一个方法,不打断,不破坏就是培养。

第二个方法,寓教于乐,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不要去违拗孩子喜好去做工作。

第三个方法,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注意力的日周期节律来进行规划和安排,想办法帮助孩子能够在学校里面表现得更好。

孩子已经6岁以上,怎么办?

家长问了,我们家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还有没有方法?

降低心理预期是前提

先说一个前提,孩子已经6岁了,家长应该先将自己的心理预期降低一点,别人家从3岁开始培养,咱们从6岁开始培养,显然一开始的时候不如人家孩子是正常的。否则这个世界就不是天道酬勤了,这个世界就变得不公平了。

做好检查代替看着监督

家长要将自主自控的操纵权还给孩子,毕竟人的天性是要有操纵感的。

家长要做的是检查,而不是要做监督。我特别反对坐在孩子身后看着写作业,只要家长开始这样做就再也断不了手了,这就像拐杖一样。

家长一定要跟孩子签订契约,就是跟孩子商量好,妈妈不看着你写作业,但是半个小时之后,你要把作业拿给我,妈妈帮你检查。

当然,对于更优秀的孩子来说,检查的工作也不应该家长来,这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霸。

使用计时器法,提升学习效率

很多孩子对于时间是没有概念的,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连成年人的理解都非常弱,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经常迟到,也很难在没有表的时候体会到底时间过了多少,对孩子来说更是这样了。

我建议家长给孩子买一个小的计时器,小沙漏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因为人类去理解抽象事物的时候,通常都是凭借具象化的东西,也就是视觉能够呈现的东西去理解的。

为什么计时器特别好?因为它在转的过程让你看到了时间在走,沙漏是沙子在漏。

孩子认表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所以家长需要提供一个很容易让孩子去辨识的东西。

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半个小时,或沙漏漏完,我就来给你检查作业。注意力是啥?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量。通过外力一些小工具,就可以来帮助小朋友注意力集中,且能对时间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但是,这个训练过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换句话说,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千万别相信21天养成一个习惯,那不是心理学的说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最少66天。

通常状况下,要形成一个能够在大脑中有印刻,习惯成自然就能做出来的动作,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

大概两三个月,家长就可以帮孩子培养一个影响一生的习惯,我觉得还挺划得来的,所以一定不要着急,要持之以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