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学习刺绣,曾遭父母极力反对,如今却令人羡慕!

文/王呈祥

“手工刺绣”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它以实用和优美的特点,备受人们青睐。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刺绣大多被机器代替,几乎看不到手工刺绣了(刺绣可不是十字绣哦)。

不过,当下仍有不少人在坚持传统(手工刺绣),这其中还不乏一些男性。男绣工?绣花这种穿针引线的细活,不都是女性干的吗,至少在我们的认知里是这样的,怎么还有男性?甭说您诧异了,笔者初闻时也是一脸茫然,可是他们的确存在,辽宁王见雨便是其中之一。

见雨出生于辽宁葫芦岛,二十七岁,是一个标准的90后。说起他学习刺绣,乃至后来将其作为职业,实属偶然。

十七岁那年,刚刚参加完高考的他,本该和其他同学一样,等待录取通知书,然后安稳的上个大学。可是,就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偶然一次他走进美术馆,看了一场刺绣展览,便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当时,正值满族刺绣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当地文化部门牵头在美术馆办了一场展览。见雨并非专门来看展,而是游玩时途径美术馆,被馆前鲜艳的彩旗和醒目的展讯牌吸引,怀揣好奇才走进去的。甭说是他,就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哪怕是附庸风雅,也会进去一看究竟,再说展览又不收门票。

走进展厅后的见雨,被眼前如诗画般的刺绣作品震撼到了,“这怎么和我所知道的绣花不一样?怎么可以这么美?”有这种反应不奇怪,因为我们常见的绣花和刺绣是两码事。当他走到展厅另一个区域,看到绣工师傅正在展示刺绣的画面时,内心的波动就更大了。

“一块绢,一根针,几条线,绣工们就能编织出一幅动人心弦,且和画一样的刺绣作品,简直太神了。要是自己也能和师傅一样,那该多好。”就这样,他萌生了要学习刺绣的念头,并且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

回到家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说了,但遭到坚决反对。反对正常,不上学去绣花,即使我们作为他的父母也不会同意,就算他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可能让他学这个,毕竟在传统意义上来说,绣花是女孩子的工作。

父母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试图劝阻他打消学习刺绣的念头,继续上学。但见雨不为所动,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才能做好。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勉强同意了他的选择。

就这样,见雨放弃了学业,全身心投入学习刺绣。为了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他每天花费十几个小时来练习刺绣,除去吃饭和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即使手指被扎得伤痕累累也不觉得苦,他坚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在刺绣老师的指导下,不到两年的功夫,他就掌握了刺绣的基本技法,已经能够绣出如鱼、鸟、荷花等相对简单的作品了。渐渐地,父母的顾虑被打消,开始支持他学习刺绣。“孩子,你是正确的,努力加油,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有了这样的支持,见雨更加有信心了。

之后,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开始学习苏绣、蜀绣,为此还专门到江苏和四川拜师。经过好几年的学习,原本只能绣一些小作品的他,现在大幅作品已经能够信手拈来。

如今,见雨已经成了当地有名的刺绣老师,很多人找他定制作品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到一些学校为学生讲解刺绣艺术,还开设了刺绣培训班,在经济上已经独立,每月还会给父母一些。

用见雨自己的话说,“能把兴趣做成事业,我是幸运的。趁着年轻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刺绣水平,每天泡一壶茶、放一首音乐,安静的刺绣,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理想就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即使脚下是沼泽泥潭也要继续前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倘若见雨没有坚持或是坚持中途又放弃,那么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祝愿他越来越好。

点击原文链接获取书法学习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