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丨道家养生攻略大全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开始回升,湿度逐渐升高,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由于历史的原因,启蛰与雨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动。

古启蛰(现雨水),在每年的2月18日到20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时开始进入。启蛰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启蛰后,人们则能明显感受到春回大地、春满人间的气氛。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三候

《宋史·志第八十五·乐七(乐章一)》

酌献《祐安》

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启蛰,吕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荐,景福攸臻。

启蛰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1
一候獭祭鱼:泰卦,六四。

《周易·泰卦》:“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__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四爻动,变卦大壮。兑为泽,獭为水兽,故兑为獭。本卦互震为祭。兑为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谓豺獭知报本。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徐氏曰,獭祭,圆铺圆者,水象也;  豺祭,方铺方者,金象也。”

獭,又名为水狗贼或食鱼。祭鱼,即用鱼祭天。启蛰时节,冰开始融化,水獭在水里面很容易将冰打破。每到这个时候。水獭都会把自己从水里面捕到的鱼摆放在树木之上,围着自己摆成一圈,而自己就将两只前爪拱在身前,像祷告祭奠天地、感恩自然一样,在圈里面转上一圈。

2
二候候雁北:泰卦,六五。

《周易·泰卦》:“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象》: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汉书》作“鸿雁北”。《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互震为雁,坤为岁,故曰候。五爻动,坤变为坎,坎为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孟春阳气既达,候雁自彭蠡而北矣。”

二候时,南方的大雁又开始向原来在北方的驻地飞返。

3
三候草木萌动:泰卦,上六。

《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城复于隍,其命乱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坤变为艮,艮为山林,故为草木。艮覆卦为震,震为萌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

我们仔细观察自然,就可以发现此时花草树木开始含苞,或已是半苞了。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道缘天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中华传统知识
公众号
雨水正月中坐功图

雨水期间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臟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人的肝气旺盛,怒气伤肝,需要禁忌暴怒,因而应当采取积极的修身养生方法,陶冶性情,保持情绪稳定,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炁。

经典诵读,具有良好的综合调整功效,坚持诵读老子的《德道经》有益于意识宁静,心肾气机平衡。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启蛰

运:主厥阴初气

时:配手少阳三焦相火

坐功:每日子、丑时,叠手按髀,拗颈转身,左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

即:每天23时~凌晨3时之间,盘坐。两手相叠按右大腿上。上体向左转,脖项向左扭转牵引,略停数秒钟,再以同样动作转向右。左右各15次。再叩齿、嗽津、吐纳,方法同前。

主治:三焦经络留滞邪毒,嗌干及肿、哕、喉痹、耳聋、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诸疾悉治。

雨水节气道医养生

古人说「春雨贵如油」,春天属木,春雨的珍贵之处在于“润木”,雨水一到,草木萌动。惊蛰之后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草木也就正式开始发芽,人体的筋脉也才会完全舒展。

立春之后,地里湿气上升为云,落地为雨;雨水之后,空气中的湿气会明显增多,人体出现静电或因干而痒的症状会明显减少!但是因湿而痒的情况会大大增加。

春木应肝,因此,立春之后肝气旺盛;肝主筋,包括血管壁、心脏瓣膜。雨水之后春木得水则活,肝气旺盛,出现气亢而脉不畅,那么心脑血管本来就不好的朋友,一定要谨防心脑出问题!药物随身带。

道医认为,春主肝属木,易克脾,雨水增多,寒湿之邪易困脾,故养生重点是养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弱决定人之寿夭。“健脾和胃”是经典春季养生项目,通过调理可使脾胃经络保持畅通,提高脾胃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同时春属木,易克脾,损伤脾胃,故雨水节气养生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在道医上,脾胃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效。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等都依赖于脾胃化生。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此时养生要根据春季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疏泄肝气。同时要注意肝木易克脾土,小心稍有不慎损害脾胃。“道医认为,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若肝木疏泄太过,脾胃会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

此外,雨水节气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而出现浑身沉重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所以,在这一时期,还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

1
春天决不能生气动怒

肝应春,四季之首,主管全年。怒伤肝,春天生气动怒最伤肝,导致焦芽败种,影响一年的生长收藏。春天动怒,抑郁一年!动怒会使气与形脱,而出梗症、心衰。

2
起居,晚睡早起勤锻炼

《黄帝内经》中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其意思是指,生活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提倡人与自然相对应。春天到来,日渐延长,夜渐缩短,阳气渐长,而阳主动阴主静,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的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同时,要注意雨水节气是早春节气,早晚仍然较为寒冷,雾气大,因此运动不宜过于激烈,避免因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过剩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

建议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同时,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让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放松,以防止运动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肌肉和韧带损伤。

3
饮食,省酸增甘养脾气

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

春季养生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最简单的健脾祛湿办法便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苡仁汤。 

值得注意的是,雨水节气养生饮食防护也是预防春季多发病的重要措施,阳气虚的人,可用黄芪、党参、大枣适量,煮成茶水饮用,以补气护卫,提高机体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姜枣糖茶。

4
穿衣,适当“春捂”护“两头”

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若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雨水季节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因此,雨水节气仍要注意保暖,不要急于脱冬衣,最好适当“春捂”。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建议 “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和足”。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 “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5
保健,节气艾灸疏肝健脾

节气灸的特点是根据不同节气的“天时”所对应人体的穴位进行艾灸,最大程度地激发经络之气,达到温通气血、调整阴阳、根除宿疾和病根的功效。

春季是阳长阴消的开始,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疏肝理气为主。由于春天人体容易肝气过旺,所以灸疗的原则是“疏泄肝气”,以免过旺之肝气横逆犯胃,造成胃痛胃胀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调的症状。

同时,雨水节气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因此,雨水节气艾灸可取章门、太冲等穴疏泄肝气,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等穴以健脾祛湿,温阳利水。

6
春时宜食粥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祛湿佳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不过,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里,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

但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湿,在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7
雨水节气要“养护好阳气”

很多人会觉得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晚上睡觉不再像冬季那么冷了,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此时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时间,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多人睡眠不好都是因为阳气没有养护好,比如阳虚怕冷睡不着还多梦。

春夏养阳是“养护好阳气”养护阳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过度消耗阳气;而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就是睡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