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上海机场的两个致命性问题
作者:吴的投资周课
来源:雪球
(一)大股东征收“十一税”,抽血永不停息。上海机场的飞机跑道、航站楼、办公场地,都不是自己的,都是从大股东上海机场(集团)租赁的,租赁合同是每年一签,且金额年年上涨,最近几年的场地租赁费用基本相当于上机年营收的十分之一,可以说,这是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征收的“十一税”,近5年的租金费用见下表。
上机近5年的现金分红率为30%左右,按照大股东持有股份占总股本53%,算下来,大股东每年拿到的现金分红和从上机征收得到的场地租金基本相当,可以预见,无论上机未来营收如何,这个场地租金必然年年上涨。另外,上机花了200个亿搞的三期扩建工程,全部承包给了大股东,这里面的巨额关联交易可想而知,大股东真是把上机当做一个生金蛋的“摇钱树”。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机场对上游的控制力远不如 分众传媒 ,因为分众的上游是零散的物业公司,如果物业和分众因为租赁谈不拢,分众完全可以抛弃某个物业或楼宇,丢失个别楼宇和物业,很难影响到分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但是上机却不可能不和大股东继续签合同,只能被动的接受涨价。上机看似垄断,有定价权,其实只是对于其下游(免税店、机场内商店)有定价权,但是对于上游租赁方(也即是大股东),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年年奉上“十一税”。
(二)国外队友太难带。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注定要载入史册,伟大的祖国以铁腕政策清楚了疫情,迅速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然后国外政府的组织能力、民众的大局意识实在太差,国外混乱得一塌糊涂,到现在,疫情看不到任何好转的迹象。
现在,一些富裕的国家开始免费注射疫苗,但是广大贫困的亚非拉人民是不可能有资金、有渠道去享受“注射疫苗”的待遇。只要全世界范围内疫情不完全结束,按照我边境“严防死守”的架势,防疫措施都不可能松懈,出去的人回不来,外面的人进不来,人流被完全卡住,所以上机的人流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个人瞎估2—4年),都很难突破峰值(2019年7800万人次),那么,这次疫情对上机的打击可能就不是短期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损失。
这也是上机和 贵州茅台 等高端白酒的区别,虽然上海机场50%的净利率和茅台几乎相差无几,但是茅台卖不出去的酒可以存起来,放到山洞里,等过几年,这些存起来的茅台酒就更值钱了,但上机如果没有人去乘飞机,没人路过和消费,那就是结结实实的损失,永远也找不回来。
说完上机的缺点,再谈谈上机的独特优势。
上海机场的终极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巨量优质的人流量,其背靠上海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连带中西部广大腹地的国人,只要出国或者入境,都要经过上机,所以,上海机场的本质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微信,把所有的基础设施、跑道建好之后,成为一个基础平台,这个平台上的所有流量都可以变现,变现的形式可以是商业,也可以是广告。
第一,它的流量是独享的,没有人跟它竞争。
第二,它的流量是零成本的,甚至是负成本的。
第三,它的流量价值巨大,因为它的流量是被筛选过的,而且是在封闭的空间之内,乘客没法走,它的流量变现的单客价值是很大的。这种流量价值,对于任何一个变现方都是极其具有吸引力的。
归根结底,是上机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带来了优质的客流,这些优质的客流在这里的任何消费(包括并不限于免税),成为了上海机场的印钞机。这是未来很多年都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上海机场基本上可以说是可以永续经营的企业。
有人可能很担心“免税店是目前利润确实很厚实,但是政策一旦没有,红利就可能消失”。但实际上,免税的政策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可以参考香港机场,香港是全港免税的,但是香港机场的销售依然非常大,而且每年都在增长,为什么?
因为任何人在一个封闭无聊的环境,都容易产生很强的购物冲动。人们之所以会在机场买,都是顺道购买,所有所谓市区内免税店会分流上海机场人流的担忧,都是靠不住脚的。
多少商家想把客人引流在自己这里,让客户不要走。机场零成本就可以做到这件事,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它的价值。
上机这几年投资200多亿,又是扩建,又是改造,之后,就是等着人来消费,一次性投入之后,就开始“刷啦啦”的数钱,这和长江电力的大坝非常类似。但是,上机和长电不同的是,长电对电价毫无影响力,但是上机对自己的非航空业务是有自主定价权的,甚至霸道到,在保底收入的基础上,还要拿走中免50%的营收,这点是长电无法想象的。上机既垄断了位置,同时又有定价权,这简直太美妙了。
牛年就要做牛气的财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