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考霸记笔记》:巧用笔记模板,减少记忆量,拓宽思维边界

上周和大家分享了世界大脑教练吉姆的“TIP”笔记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原文《想要激发孩子的无限可能吗》),有家长私信我,问有没有关于学习的更具体的实操建议。

所以,今天我们来个实战型的分享,谈谈日本作家确井孝介的《跟着考霸记笔记——教你在考试中通关的笔记学习法》。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思维拓展、逻辑框架的“概念”书,常常来自欧美,而操作性更强的,表述更具象化,拿来就可以用的“指南”书更多地来自日本,暂且不论民族情感,单从注重实用性和效率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确实做得相当杰出。

这位确井孝介,并没有什么特别响亮的名头,只是一个普通的80后男生,但是正因为如此普通的他,竟然通过杰出的”记笔记“能力,从原本够不上合格线,到考入大学,到通过录取率仅有3%的日本司法书士(日本的超高难度考试),再用16个月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回头来,想想我们自己的司法考试和注会考试,这两个顶级难度的考试,通过一个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全部通过。

这确实让人好奇,是怎样的“笔记学习法”,能够让一个普通的(甚至可能还达不到普通水准)的孩子突飞猛进,创造学业上的奇迹?

遵循了日本书籍的特点,这本书的架构非常清晰。在书中,作者用前四章内容介绍了记忆三步骤:

1、“聚焦”要点,关键在于如何对信息进行“取舍”;

2、“整合”相关信息,目标在于串联信息,形成自己的体系;

3、信息可视化,利用图像或者图标进行记忆。

之后,确井孝介又用了两个章节来具体介绍“记忆笔记法”,即如何通过笔记来强化记忆效果。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家孩子想提升哪一个环节,就可以直接对照相关章节来看。

我先来说说我觉得特别有用的几个关键点。

一、减少记忆总量

我们都知道,在房子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必需品开始摆放,而其他很多东西只能“断舍离”。

同样的,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也必须对知识进行取舍,牢牢记住“必须记忆”的知识,舍弃“可有可无”“性价比不高”的其他知识。

那么,如何判断:哪些知识必须记忆呢?

确井孝介通过实践,得出一条有趣的规则:

“三本书中两本都有的知识”一定要记。

所谓的“三本书”,指的就是教科书、参考书和习题集(我个人认为,这里特指真题集)。

具体说来,就是:

三本书里重复都出现的,算三星级考点,必须重点掌握;

在其中两本书中出现的,是两星级考点,尽可能掌握;

而如果只在某一本书中出现,那么就只有一星级,这个级别的知识,就是可以忽略的知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教材里没有出现,但是参考书或者习题集出现的内容,顶多属于扩展知识;

教材里出现的,而其他两本书都没有提及的,大多数只是基础背景知识,写出来是做个铺垫,帮助大家理解的,但是不纳入考点,考到的概率很小。

这两类知识,对于提升成绩的“性价比”不高,只是孩子(包括我们家长)常常觉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丢,都觉得好像捡到了别人不会的知识,其实恰恰相反,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是分散了孩子的精力,得不偿失。

因此,更聪明的做法,是把知识按重要程度进行分级,这就和我们把身边的人分成亲人、好友、普通朋友等不同圈层一样,有了区分度,才知道该如何分配资源。没有区分度,同等用力绝对是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让我们记住这一条,把知识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区别对待,该放弃就要果断放弃,“二八定律”大家都知道的了,弃车保帅,争取效益最大化。

二、多维度记忆同一知识

关于学习,有一个关键的真相是大家必须牢记的,那就是:

几乎没有考题,是直接从教材上截取原文的。

虽说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里面找到原型,但是即便在教材上拼命用力,把教材全部翻烂了,也常常只能保住一个平均分。

不明白这一点,常常就会变成那个“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一直很普通”的孩子。

为什么要设置考试?考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那就是选拔。

选拔就必须建立区分度,要从同样的基础课本里翻出花儿来,考出不同的东西。

同样学教材,你能从哪些角度来用教材?同样一个知识点,谁能延伸思考到更深、更广的区域?

确井孝介在书中多次提到“视野开阔”这个关键点,反复强调要“扩大联想范围”:

比如,在学习世界史框架内的中世纪欧洲史时,聪明人会思考“同一时代的亚洲发生了什么”,然后去翻看亚洲史课本。

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发散,是深入理解知识点,和深刻记住知识点的关键。

当然,一开始,孩子们还没养成“主动发散”的习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正如确井孝介所说:

开始学习之前,你要先看看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是否与其他单元、科目有关。

每一本课本都有“单元”,但我们按单元学完整本书之后,就必须打破“单元”的界限,甚至要跨越学科的界定。

我对此的理解是,我们可以对知识的元素进行拆解,因为大部分的知识都可以拆成常规的: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导致什么+为什么。

其中每一个元素单独拎出来,就是联想发散的元点。

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我们就可以大幅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核心笔记模板

基于以上的学习、记忆实践,确井孝介在书中列出了核心的笔记模板:

确井孝介建议使用A4大小的笔记本进行记录,将笔记分为4个模块:

左上角是“聚焦”要点,提炼整页笔记的主题;

左下角是“整合”相关信息,从主题出发,进行发散式联想,将相关知识进行串联;

右上角是信息“可视化”,分为图像和图表两种表现形式。

图像记忆方面,确井孝介建议使用固定的三角形结构,从信息-为什么-如何记忆,这三个纬度,采用逆时针的顺序记忆:

每次重复都沿用固定的模式,记忆才会更加牢固。“模式化”与“重复”是记忆的必要条件。

图表记忆,则可以将分层或者分类的信息梳理出来,直观记忆。

笔记模板的右下角部分,用于记录与主题相关的练习题,方便查缺补漏。

这样分区之后,一张完整的笔记图,就能很好地呈现出这个知识点的全貌。


结合“减少记忆总量”“多维度记忆同一知识”和“核心笔记模板”,基本上就可以实现较为完整的学习过程。

此外,确井孝介还在书里列举了许多高效的技巧,比如:

先做题再看书。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

美国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比约克,曾在自己任教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计过一个实验:她准备了三节课,但和平时授课不同。她先让学生们进行一次“学前”考试(当然很多学生抱怨说,没学过的怎么会考),然后她讲授三节课,再安排大家进行一次综合考试。

“学前”考试和综合考试都是单选题。综合考试题中,包含部分“学前”考试已经考过的内容。

实验发现,在“学前”考试中考过的内容,普遍得分高出10%。

对此,伊丽莎白·比约克认为:提前考试能够让学生们筛选出哪些知识比较重要,在之后的学习中需要多加留心,使得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自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因为“不会”,所以我们的潜意识里,会更主动地渴望知道答案,而不是被动听讲。


总体来说,这本书适合应试阶段的孩子和家长们阅读,从中针对自己的薄弱项进行技巧性的提升,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标。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己翻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