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希怡称7岁女儿不写字,田亮当众质疑:凭什么

我时常害怕自己把孩子给养废了,没想到曾经的世界冠军田亮也是同道中人。

最近他跟郑希怡因育儿观念,“争”上了热搜。

在郑希怡说出打算在女儿7岁之前,不进行任何学习、写字等文化教育时。

田亮说自己当初也这样认为,但是当爸后,发现首先要学会的是,让孩子跟外面的孩子一样:上补习班。这是大流,个人根本无法抗拒。

郑希怡淡定说她可以,田亮直接反驳:“你可以,你孩子顶得住吗?”

你看,一聊到孩子教育的事儿,管你的聊天对象是谁,最后都指定急眼。
但他们这种【切磋】都是小场面,下面这个【教家长做人】的节目才是【育儿修罗场
为什么说这话呢?这个节目叫【告诉世界我可以】,节目通过对全国12个原生样板家庭4-6岁孩子的记录与观察,聚焦当下家庭教育困境和儿童成长中最敏感的话题。
然后嘉宾根据短片中孩子和家长呈现的问题,出谋划策。节目杀伤力不弱,有娃的看完,大概率不能笑着关电视。
嘉宾们还来头不小,有文学界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体育界的「铁榔头」郎平,商业界的铁娘子「董明珠」,娱乐圈的「犀利辣妈」傅首尔,「最强大脑」王昱珩等。
而主持人则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博士。
吃瓜看戏吃到自己身上是种什么体验,看完下面这些故事你就知道了:
左起:魏坤琳、傅首尔、郑渊洁
先看个代入感极强的视频
这个故事最近也比较让网友们上火
所以看完下面这个视频
我想没有一个当妈的不崩溃
故事一
主角:优米
主题:隔代教育&溺爱
小朋友优米和弟弟平时都是姥姥在照看
孩子们也特别喜欢姥姥
因为姥姥经常能满足他们的请求
例如喝可乐
优米他们还小,优米妈担心喝可乐
会对姐弟俩的健康不利
所以不让孩子们喝
但是姥姥呢,在孩子们的【苦情戏】下
会给孩子的奶瓶偷装可乐
让优米和弟弟喝个痛快
一天早上孩子在早饭前
又哭着闹着要喝可乐,
但优米妈态度坚决,不允许孩子喝
但姥姥看到孙女哭泣,心疼啊
她拿起一瓶饮料就递给孩子喝
妈妈表示孩子还没有吃早饭
喝冷的饮料会伤到胃
结果姥姥表示:我去给热热去好吗

优米妈说姥姥没有规则没有度
姥姥则认为:
对于零食这件事,孩子不需要度…
干吗不让他吃,又不是吃不起
所以她会带孩子们去超市
并让孩子尽情地挑选他们爱吃的零食
而且优米还特别喜欢玩手机
节目里她陪着姥爷一起到户外拍鸟
一坐下,就开始玩手机
对于她来说,远处的鸟
没有手机「好看」
看到这,节目的嘉宾都坐不住了
刘璇说,应该要科学育儿
零食可以适当吃,但饭前一定不行
吃太多零食不利于营养均衡
魏博士则对优米沉迷玩手机一事
表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大人要控制电子产品
因为手机上的短视频和游戏
目的就是为了捕捉注意力
屏幕的背后
是一群最顶尖的心理学家和工程师
而屏幕前的是孩子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
孩子毫无招架之力,只能「沦陷」
这会让孩子的注意力广度变得非常窄
认知需求降低
姥姥看孙子,越看越喜欢
但过分的溺爱就是一种伤害
喝可乐,吃零食,玩手机
全都踩在孩子妈妈的雷区上
孩子任性,老人偏执
憋屈,真是憋屈
故事二
主角:球球4岁,王建博6岁
主题:二胎
4岁的球球,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
占有欲极强,不乐于分享
即使是1岁半的弟弟也不行
甚至故事一开始
球秋对弟弟的态度就表现得非常“恶劣”
出手推了弟弟两次
球爸希望球球能够懂得分享
因此面对球球的【不懂事】
“小黑屋”是球爸常用的教育方式
看到这我以为
这是一个关于二胎矛盾的家庭“惨剧”
结果,当球妈不在家
球爸忙于工作的时候
球球瞬间变身负责任的姐姐
痛快的答应了爸爸
让她独自照顾弟弟的请求
为了不打扰球爸工作,球球紧跟弟弟
告诉弟弟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
还会像个小大人一样
告诉弟弟“寄几的事情寄几做”
但在弟弟想喝水时候
会贴心帮弟弟打开水瓶
就这样,这个一开始
让人觉得【蛮横任性】的姐姐
并没有对弟弟大打出手
反而把弟弟照顾得有模有样
这个节目里还有一个二胎家庭
画风跟球球家不太一样
这是一对来自东北的兄弟
欢乐热闹得让人有种在看相声的错觉
哥哥比弟弟大2岁
但照顾起弟弟来熟练利落
帮弟弟刷牙洗脸,帮弟弟系鞋带
虽然经常一边嘴上嫌弃弟弟
却对弟弟有求必应
弟弟要喝水,就把水递到他嘴边
弟弟上厕所,陪着他去...
细心温暖到让我都自愧不如
就连学游泳,弟弟害怕时
哥哥也会拍胸脯说:
「你要是害怕,随时喊哥就行。」
弟弟不敢下水
哥哥就先下水做示范
看到弟弟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哥哥会立刻夸奖弟弟:
「你现在不感觉自己很棒吗?」
这样的哥哥,简直是谁看谁喜欢
还有球球,表现出来的懂事
让馒头妈觉得这都可以用来
当劝生二胎的最佳模范了
虽然故事很温馨动人
但对【关小黑屋】的教育方法
傅首尔表示非常不赞成“小黑屋“模式
大呼一点也不为球球感到高兴
而主持人Dr.魏则称“小黑屋”
有个专用名词叫“隧道感应”
换个环境会让孩子快速冷静下来
后续的沟通效率才会高一点

同时也表示,其实很多时候
父母们容易忽略孩子自身的能力
对于孩子,给予尊重和更多的爱
也许对于孩子来说结果也没那么糟糕
下面这组故事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不过非常真实且典型
故事二
主角:甜心6岁;香芋6岁
主题:取舍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甜心妈给甜心报了10个辅导班
从上午9点到晚上9点半
密密麻麻的行程,让人叹为观止:
9:00至11:30 夏令营
13:00至14:00 录古诗手势舞
14:00至15:00 数学题
16:00至17:00 滑冰课
19:30至21:00 摆摊
21:00-21:30准备第二天派对节目

小甜心每天不是在上兴趣班
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
当妈的自然希望娃才华横溢,收获满满
然而镜头下的小甜心
既没有同龄孩子的活泼肆意
也没有对自己充实生活的快乐
经常在兴趣班的课堂上
眉头紧锁,兴致缺缺
但在外边等待她下课的妈妈
又已经开始安排起第二天的课程
晚上孩子独处的时候,记者问:
“你平时喜欢妈妈在家吗?”
孩子的回答是【不喜欢】
随后还委屈地说:
“唱歌、跳舞、小主播、模特,
我都不喜欢。我喜欢画画,
妈妈觉得我画得不好,
爸爸有时候也会打我,
因为我有一次拼乐高,爸爸训了我。”
出人意料的是
甜心一直把她妈妈叫作「假妈妈」
她说「真妈妈丢了」
事后甜心妈听了失声痛哭
不知道是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委屈
还是觉得对女儿有所亏欠
我也给孩子报班,但这个故事
让我深感可怜天下父母心
没娃前谁都会说
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然而当爸当妈后谁都逃不了
给孩子报兴趣班的魔咒

上多了孩子觉得疲惫
不上又害怕孩子长大后
怪自己没有用心的培养
导致像这种为孩子
报过多兴趣班的现象,层出不穷
可结果往往就如短片中的那样
适得其反
嘉宾对于兴趣班的看法也比较激烈
魏博士认为
「兴趣班现在变成家长兴趣班。」
而对于该给孩子报多少兴趣班
他提了两个家长可以自行判断的标准:
一是,孩子的精力
二是,孩子上完课应该跟父母更亲近

另外他还认为【赢在起跑线】有问题
既然有起跑线,就会有赛道和终点
但,谁规定人生一定是场比赛呢?
人生不是比赛,而是旅程
而旅程,没有起跑线,没有赛道
是由无数条弯路组成的
同样关于兴趣取舍的问题
也发生在6岁的香芋(李祉默)身上
她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童星
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超级大巨星
于是香芋妈辞了职
带着小女儿陪香芋到处拍戏
娘三是横店旁边酒店的常客
其实对于孩子做童星的选择
家里人并不是非常支持
因为小香芋现在的生活
完全脱离了一个6岁孩子
正常的生活轨迹
她的清华博士后爸爸
觉得小香芋的文化课水平
以后要和他等高才行
导致在辅导小香芋做作业的时候
夫妻俩经常出现分歧和争执
和小甜心不一样的是
演戏是小香芋的兴趣
她乐在其中,也因为演戏的经历
她的成熟和懂事远超同龄人
但对于未来的概念
年纪还小的她并不清楚
正如她并不明白成为“超级大巨星”
跟做好几道数学题有什么关系
拥有特殊才艺的孩子
在规划未来时要如何取舍
魏坤琳的看法是:
一个人在演艺领域能走多远
其实是受她的认知能力
和知识结构的影响
所以学前教育很重要
因为这个时候正处于
情绪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发展的时期
对于这么小的孩子
如果以舍弃正常学习的机会为代价
那么其演艺事业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看完这些故事
我既惊讶这个节目的真实性
也深感这年头
养孩子可比生孩子难多了
故事四
主角:兜兜,4岁
主题:陪伴
来自广东东莞的4岁小女孩兜兜
父母已经离婚,她和爸爸一起生活
因为妈妈陪伴的缺失
看起来开朗活泼的孩子
每次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时
都会表现出不安和害羞的情绪
节目中有一幕我印象深刻
是她爸爸要工作了
于是让她在公司的一个角落玩耍
一开始还好,直到一名女同事
看她一个人玩孤独,于是想和她说话
想不到她瞬间不安地大叫,并且哭着要找爸爸
于是这位90后奶爸,
为了给孩子更多的爱
今年4月便带着兜兜骑行拉萨
当爸又当妈的他
希望女儿有个幸福无忧的童年
这一举动【#带女儿旅行代替上幼儿园#】
在抖音和微博还引起了
官媒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旅行自然是愉快的,人少风景美
兜兜也非常开心,但她毕竟还小
对于没有妈妈在身边始终敏感
爸爸为了让兜兜明白,她也有妈妈
于是尝试着告诉女儿妈妈的事
爸爸对兜兜说:
“还记得我们共同的朋友妈妈吗?
她很爱你,兜兜是有妈妈的孩子。”
提到妈妈,兜兜瞬间眼泪就下来了
之前关于妈妈的话题
一直都是父女两人之间的禁忌
但随着女儿的长大
他希望兜兜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
以及面对家庭实际情况
他同时希望这次的独立体验
也是一次情感独立的尝试
有同样经历的犀利辣妈傅首尔分享了
自己对单亲家庭的看法:
她说所谓的单亲家庭
就是一方的付出和陪伴完全占主导
另一方是缺失的才叫单亲家庭
并不是离婚家庭就叫单亲家庭
倘若离婚了,两人商量得非常好
给了孩子足够的爱
孩子能够得到双份的爱,他还是双亲家庭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表示:
自己身边有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
并没有因为父母离婚而不开心
反而他们还觉得很幸福
因为以前有两个人爱
后来父母各自组建了家庭后
就有4个人爱了
所以对孩子来说,只要离婚不离爱
他们一样会幸福地长大
愿兜兜也能如此幸福快乐
12个家庭,各有各有的幸福和烦恼,也许是看别人的故事,更容易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之前一直不明白清华教授格非先生所说的【60分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看完以上的故事,我觉得教育孩子,并不需要做100分的父母,做60分父母,刚刚好。
因为孩子压根不会按着你的想法来成长。
无论孩子年龄几何、无论单亲家庭还是二胎三胎家庭,教育孩子,适当留白,反而容易让孩子自省和反思。
可惜当下教育焦虑成为了常态,据《2019年成长焦虑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超过90%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


大概是100分太诱人了,但同时获得100分的过程又异常折磨人。用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的话说就是:
不要期望成为“完美”父母,因为一旦情况偏离了完美,父母就会陷入自我怀疑、恼火、负疚等情绪,这样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所以都是第一次当爸当妈,没人能满分,我们一起,尽心尽力,争取做个60分爸妈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