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惊鸣:长期主义者,都具备这三大本质思维

  • 文 / 夏惊鸣,华夏基石双子星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联席CEO

  • 来源: 选自《华夏基石管理评论》总第56辑

“长期主义”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是按照我的习惯,我们对任何概念,都要把背后的本质问题想清楚,否则,有可能观点是对的,但在实践中是错 的,因为管理学是一个很变态的学科,怎么说都有道理,所以一些观点需要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去理解。

比如彭老师前面讲,长期主义不等于业务聚焦,那业务聚焦是不是长期主义?如果不了解观点背后的本质,可能就有人会说长期主义就是要业务聚焦,也有人会说不一定要聚焦,到底谁对谁错?

当然,管理学、管理实践中也有不变的,即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那么长期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在变化的经营场景中不变的又是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可能有助于企业理解长期主义对于经营的价值与意义。

01

“长期主义”的前提
是战略方向大致正确
我们首先需要厘清战略的三个概念:战略方向、战略逻辑、战略行动。
战略方向代表的是业务选择,代表的是你选择的主战场。如果说你刚开始选择的主战场本来就很“瘦”,空间也不大,或者是一个红海市场,你去做业务聚焦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这就回答了前面彭老师提到的这个问题,到底长期主义是不是业务聚焦?方向错了,聚焦不是找死吗?这是一个战略方向的问题,方向正确是长期主义的前提。如果说我们选了一个有前途的方向,一方面你可以赚钱,有资本去做长期主义,另一方面有坚持长期主义的客户价值基础。
再举个例子。中国有很多企业,尤其是在三线至五线城市的企业,规模尚小时就开始多元化。我以前就一直讲,很多企业的多元化是“伪多元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因为它其实是没有主业的,干了一堆的事都是要死不活的,或者是苟延残喘,或者一看就是机会型的,做着做着就没有未来了。
那怎么办?这时就开始所谓的“多元化”,不断地找、不停地试。中国很多企业的多元化是“伪多元化”,是在“多元化”当中找主业,找主战场。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战略方向正确的前提之下,坚持我们的长期主义,否则它只 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所有的试错基本上就是沉没成本。但如果方向是对的,吭哧吭哧地干,试错就是一种累积。
这里把这三个概念界定一下:战略方向就是业务选择、主战场选择;战略逻辑就是怎么赢得这个主战场,是对定位、价值主张、策略、核心竞争力等的思考,也可以叫商业逻辑,就是我怎么打赢这个仗;战略行动是基于思考清楚以上两个问题后,我们具体用什么关键的举措去落地,去实现。
抛开长期主义不说,厘清这三个概念也有很现实的意义。我们在企业咨询过程当中发现了一种现象:老板认为他的战略非常清楚,下面人却认为战略不清楚——很多现实情况确实是老板就提了一个方向,甚至只是提了一个是似而非的概念,但对到底怎么做?或者实现成功的战略逻辑和战略行动没有想透,没有充分思考,厘清思路,达成共识。
这时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有可能是方向出了问题,但企业家却认为是执行力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方向是对的,是执行力出了问题,大家却在否定它的方向。这主要就是我们没有区分战略方向、战略逻辑和战略行动,然后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去把它界定清楚所产生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危害不是没有弄清几个概念,而是企业没有找到真问题,问题就总是得不到解决,耽误时间且浪费了资源。战略方向是我讲“长期主义”的第 一个本质。

02

长期主义落地的三个抓手:
业务组合、核心竞争力、组织能力
长期主义的第二个本质讲的是,长期主义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怎么去落地?我认为,长期主义体现到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业务组合;第二是核心竞争力;第三是组织能力。
为什么长期主义体现在企业的经营实践当中,是这三方面呢?
(一)所谓的业务组合就是“吃在 碗里、看在锅里、种在田里”
这是柳传志先生讲的一句话,很形象。很多企业刚开始抓住了一个机会,做了一个产品很成功,之后就忘了未来这个产品是不是还能够赚钱,而任何一种产品都会进入饱和期,进入衰退期。
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前期不做好准备,也就是围绕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第三增长曲线做好准备的话,等主业进入了一个红海,进入存量市场衰退期的时候,增长就没有了,衰退开始出现。一旦增长出问题,正如“贫贱夫妻百事哀”一样,增长衰退百事哀。
(二)核心竞争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很多企业活得很痛苦,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活得很好。凡是活得很好的企业有几个特点:
第一,选择的业务在时代的新风口上,比如围绕高铁产业链做可能就没太大问题。
第二,尽管是存量业务,而且是传统产业,但基于客户痛点或行业痛点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第三,就是也没有什么变化,既不是风口,也不是商业模式改造,但原有的业务形成了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隐形冠军或行业冠军的概念,聚焦于一个细分行业,持续改进、持续投入,在这个领域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凡是有核心竞争力的,就不至于活得太痛苦。喊痛苦的企业大都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因为过去赚钱的时候忘了去打造核心竞争力。不久前我讲课还谈到了这个问题,凡是有人说能给现在活得痛苦的企业支招,让企业立马“不痛”的,基本都是胡扯。
为什么?因为现在所有的痛苦,基本上是过去没有在核心竞争力上投入和累积,而这恰恰就需要时间,需要我们所讲的长期主义。
企业的这种“痛”是必须由时间去解决的问题,除非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找到一个新的风口领域。如果是说在原有的逻辑上、原有的领域出一个什么“绝招”,然后马上解决问题,这绝对是胡扯。
说到这里,我说说OEM企业,我原先以为OEM企业是很一般的,实际上,OEM企业活得很爽。几年前,我去东北袜业园的时候,袜业园的老板带我去参观织袜车间,指着织袜机问我,这是什么东西?
我还以为是脑筋急转弯,怎么想也想不出来,然后说,这不就是织袜机吗?他说:这不是织袜机,这是印钞机,你看5毛、5毛、5毛的这样一直在印出来。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有些OEM企业活得很爽的——不需要品牌,不需要研发,不需要营销,甚至连产品设计都不需要,只需要制造能力,订单一来就是印钞机,就能赚钱。
但问题来了,如果不及时打造核心竞争力,情况一变,只会无能为力。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长三角、珠三角死了多少OEM企业?过去在做OEM企业的时候赚钱很爽,但是它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没有技术,甚至连产品能力都没有,所以环境一变化,订单没了,它无能为力。
因为它要品牌没品牌,要渠道没渠道,甚至有的连产品能力都没有,只有制造能力。所以企业一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组织能力
一是要理解组织能力的重要意义,二是要理解组织能力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如何理解组织能力的意义?请体会我下面这段话对不对——请思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形成?假设技术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大家想想,没有技术人才会有技术核心竞争力吗?技术人才来了之后,如果没有好的管理机制,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会有吗?如果我们不能形成技术研发的组织体系,我们能够保障技术研发能力的沉淀和不断提升吗?
由此,我说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就是组织能力的核心构成。核心竞争力背后是组织能力来支撑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形成的。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归根结底要落到组织能力的建设上。
组织能力的建设恰恰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之前有位客户跟我说:夏老师,你能不能给我做一个咨询项目,做出来之后可以一劳永逸。我说不可能,管理永远是“逗号”,没有“句号”。
企业文化也是一样,我们做项目只是一个逗号而已,它不是句号。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人才梯队,机制会失灵,你想换人也换不了。很多管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不合适的问题,而如果要确保企业的人合适,实际上需要早期就开始布局。
比如要大量地招聘人,要让这些人到“战场”中去,然后要做好评价区分机制,把那些能打胜仗、敢于挑战、有学习能力、有一定大局观的人区分出来,优秀的班长就是排长的后备,优秀的排长就是连长的后备,等等,这样一来,就慢慢形成了人才梯队。
形成人才梯队之后,不合适的人该换就换。这是一个长期“育苗—成长—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希望“一招鲜”,希望一年就把这个事情解决是不可能的。
组织能力建设不仅是长期主义,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些问题,其症结并不来自这个问题本身,而是一个系统原因造成的。比如讲“员工没有激情”这一问题,首先就和打胜仗(打胜仗可以是增长,也可以是高速增长,但要解决支撑增长的障碍)有关系,而打胜仗首先跟企业高层领导团队有关系。
比如说高层领导团队是不是有追求、有激情的,是不是具有打胜仗的业务能力,如果高层领导团队不行的话,员工又怎么有激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大量招人,没有通过评价区分把能打胜仗、有思路、有格局的人区分出来,形成人才梯队,然后优胜劣汰,未来也不可能形成自我新陈代谢的、有战斗力的高层领导团队。
另外,企业从0到1的突破,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是组织能力集中建设期。这一时期最大的难点就是系统性缺失,必须理解这一时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度过这一时期。
企业在第一次创业期的阶段是“小船”的方式,靠的是几个“侠客”,小船体系的动力是人划桨,转向也是人划桨。但是到了二次创业期的“大船”体系时,动力是发动机了,有传动轴了,有液压系统、电力系统和电气系统,甚至有通信系统。它们的管理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小船”和“大船”两种逻辑背后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类似于猎人和农民的不同。“小船”时期类似于是一个猎人,靠的是枪法准,一枪打一个猎物,狩一季猎其他三季就可以歇着。农民种地就不是这样,种地必须吭哧吭哧地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
农民务农与猎人打猎有什么区别?打猎是单一因素,农民务农是系统因素。比如,种子质量差就不行,种子好土壤不行也不行,乱施肥也不行,有虫害的时候不打农药也不行,连续耕种几年之后不松土,或化肥用多了,土地板结了也不行。
所以企业在二次创业之后建立的组织能力就不是猎人的能力了,而是农民的能力,是一种系统能力,需要持续花时间去做。
这是我讲的长期主义的第二个本质问题,长期主义落地的三抓手:业务组合、核心竞争力、组织能力。

03

长期主义的三大思维:
格局、布局、“认真、坚持、做透”
有一年我在公司年会上讲了这个题目:格局与布局。长期主义其实也可以归结为这几句话。
长期主义是格局。追求、胸怀、视野都可以用格局来解读。如果你没有格局,就没有追求,没有追求不可能打造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追求和胸怀就不可能打造好组织能力。所以,最终决定事业高度的底层因素是企业 家的格局。
长期主义是布局。所谓长期主义,就是以未来看现在,要去围绕长期主义思维做布局,业务组合是布局,核心竞 争力是布局,组织能力的建设也是布局。
比如一家企业现在招应届毕业生,一定不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未来的问题,经过五六年之后,这个企业就形成了内生的、会自我新陈代谢的人才梯队。
如果不能形成会自我新陈代谢的人才梯队,每次遇到什么事要靠从外面招人,招来的人能力如何还不知道,来了以后还得磨合,各种问题就出来了。所以对企业来讲,只有形成了人才梯队,这个组织就有了稳定性。这就是一种布局的思维。
长期主义就是“认真、坚持、做透”。长期主义反映在行为上就是这六字箴言。为什么这么讲?曾经有一个餐饮企业老板问我,他说我们餐饮行业没什么核心竞争力,又没什么技术,我能不能做一个大公司?我说可以,因为这是一个大市场,他说我没有核心技术,不像芯片企业那样,我能行吗?我说可以。
为什么?你去看看一个企业最底层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认真、坚持、做透”,因为99.99%的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如果有一家企业真正能够认真、坚持、做透,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甚至是一个伟大的企业。
华为为什么伟大?管理讲起来谁都懂,华为的任职资格体系也并非十全十美,还有迭代改进的空间。关键是他们做事情较真,比如像《华为基本法》,立了法就真正在执行。
企业做文化做《基本法》的很多,为什么只出了一个“华为”呢?是华为人认真、坚持、做透。由此可见,归根结底,一切的伟大都来源于把自己的事情认真、坚持、做透,能做到这样,就是在践行真正的长期主义。
咨询产品与业务
  • 顶层设计与企业文化建设

  • 机制创新与人力资源体系

  • 战略与成长管理

  • 变革与组织能力建设

  • 集团管控

  • 运营管理与效能提升

  • 事业合伙人机制

  • IPD/LTC/ITR流程体系变革

  • 产业服务与产业生态构建

  • 阿米巴经营

  • 华为管理训战与高层培训

咨询:15967150643 宋老师

(0)

相关推荐

  • 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及上市融资的利弊分析

    一.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有利方面 1.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股东结构,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今后上市的治理结构.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财务制度. 2.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帮助企业比较好地解决员工激励问 ...

  •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背后是什么?——组织能力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背后是什么?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企业形成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的前提和保障.为什么这么说?打个比方,核心竞争力是车的性能,组织能力是造车的能力,如果没有造车能力,如何去打造一辆高性能 ...

  • 专注力是企业制胜法宝

    6月21日,<经济日报>以<迪士尼专注力的启示>为题,报道了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开幕这一热点事件,指出了迪士尼近百年来源源不断发展动力来自于专注力,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如何提升企业 ...

  • 伟大是熬出来的

    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很多企业 把一些稀松平常的资源或能力, 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有的认为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 更高的价格就可以把你的人挖走, 因此单个的人才不能算作核 ...

  • 企业核心竞争力怎么形成?组织能力是关键

    人的动力问题解决了,但他的价值能不能被放大,取决于他是在什么样的平台和环境里干活. 组织能力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能力,这是优秀企业一般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的. 我先用下图来说明一个优秀企业 ...

  •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由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适应市场机会.更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性竞争主动权的企业发展力系统.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 ...

  • 长期主义者,都具备这三大本质思维

    一切的伟大都来源于把自己的事情认真.坚持.做透,能做到这样,就是在践行真正的长期主义. 作者:夏惊鸣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ID:guanlizhisheng2015)[整理摘编:时英平] &qu ...

  • 夏惊鸣:一切的伟大都来自“认真、坚持、做透”

    一切的伟大都来源于把自己的事情认真.坚持.做透,能做到这样,就是在践行真正的长期主义. 文 5310字|阅读约12分钟 作者 |  夏惊鸣 北京华夏基石双子星管理咨询公司 联合创始人.联席CEO,训战 ...

  • 夏惊鸣:二次创业阶段是组织能力建设关键期

    组织能力是什么?解读其四个核心"构件",首先要有人,尤其是要有人才梯队:人来了以后愿意干活,是管理机制:在高效的平台上干活,是组织体系:所有工作背后的导向和原则,就是企业文化. 文 ...

  • 夏惊鸣:为什么说企业文化、顶层设计本质上是一场组织变革?

    各位华夏基石e洞察思想群群友晚上好!今天有幸给大家分析一个课题,管理的真相--企业文化.顶层设计与组织变革. 一.企业文化.顶层设计和组织变革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解释一下企业文化与顶层设计.我们做企 ...

  • 夏惊鸣:3个动作,从“业务能人”转变为“卓越的管理者”

    管理能力合格的前提是业务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实中,很多业务做得好的人,一旦提到管理岗位上,就让人大跌眼镜--从业务能人变成了不合格的管理者.原因究竟是什么?业务能人如何转型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 夏惊鸣:组织能力“系统复制和团队复制”的逻辑

    文 /  夏惊鸣,华夏基石双子星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联席CEO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华夏基石e洞察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企业实现突 ...

  • 夏惊鸣:别把企业文化当万能神药——制度解决不了的,文化也不能

    结合今年出现的一些互联网企业事件,尤其是刚刚发生的"阿里807事件",谈一下我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提出几个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 文 4400字|阅读约12分钟 作者 | 夏惊鸣 华夏 ...

  • 夏惊鸣:制度很美,但切勿为了制度而制度

    文 / 夏惊鸣,北京华夏基石双子星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联席CEO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在一个过分强调管理.强调制度.强调流程的企业,我们往往会发现大伙儿整天忙碌着填表,开会,检查,开罚单,却很 ...

  • 夏惊鸣:破解管理过度化的三大方法

    管理体系是在解决自己实际的管理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不应是一个完美体系的嫁接,一下子披在企业的身上,然后企业就先进了. 文 4605字|阅读约10分钟 作者 |  夏惊鸣  北京华夏基石双子星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