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彬:两个原则,帮你更好地看懂《道德经》中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 《道德经》中蕴含海量的智慧,我们也很想去看这些智慧书籍,但是,有太多障碍在阻碍我们,比如看不懂文言文,或者文言文的一个字,竟然有十几种意思,你不知道到底该选哪一种。
如何更好地看懂《道德经》中的智慧?
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也就是站在老子的角度,知道他为什么采用这个方式来写作,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
好的,那老子都按照什么原则来写《道德经》呢?
原则一:大道至简,简而能全
几年前,我们到甘肃天水游学,吃饭的时候,大家聊起最近几年的收获。
一位朋友小河说,过去几年他的成长特别大,收获巨大。
我旁边的老师对小河说:
是的,小河,过去几年你是“收”的状态,你这几年变得“开”了。
听到这位老师对小河的评价,于是,我和这位老师聊起他对小河的评价,特别是“开”这个字。
我们听到开这个简单的字,心里已经大概知道小河的状态了,但是,如果你想更详细了解开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小河过去几年变得更开放了,这样表达有偏颇。
如果说小河过去几年变得更开心了,这样表达也会有偏颇。
如果说小河过去几年变得更开朗了,这样表达也会有偏颇。
如果说小河过去几年变得更开窍了,这样表达也会有偏颇。
所以,无论是开放、开心、开朗、开放还是开窍,这都会有偏颇,所以,我们只能用“开”这个字来表达小河过去几年的变化。
和这位老师聊到这里,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了,于是接着问:
大道至简,简而能全
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这位老师认可地点头,说的确是这个意思。
大道至简,简而能全,对于小河来说,就是用“开”这个极简的字来表达小河的状态,正因为这个词足够简,所以“开”这个字能够全面地表达小河的状态。
好的,小河最近几年是“开”的状态,那他更早以前,我们是用“收”这个字来表达,同样的道理,我们很难穷尽所有的词来表达“收”这个状态。
如果说小河更早以前的状态是收敛的,这样表达会有偏颇。
如果说小河更早以前的状态是收拢的,这样表达会有偏颇。
如果说小河更早以前的状态是收藏的,这样表达会有偏颇。
如果说小河更早以前的状态是收手的,这样表达会有偏颇。
大道至简,简而能全,所以,还是用“收”这个极简的字来表达会比较“全面”。
看完以上这个案例,你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古文会用很多极简的词语来表达,为什么《道德经》会用很多极简的词语来表达,因为大道至简,简而能全。
现在一本出版的书,大概10万字,但是,《道德经》仅有5000多字,而这5000多个字,就包含了非常多的大道。
基酒,简单理解就是指的就是基础酒,也就是没有进行过任何勾兑的原始酒液,把基酒和不同地方的水、不同年份的酒调和在一起,就可以调出不同的酒。
《道德经》这本包含大道的书,就像基酒一样,比如把《道德经》用于商业上,就可以诞生出你目前看到的这本《道德经商业智慧》;
比如把《道德经》用在育儿上,就可以诞生出《道德经育儿智慧》;比如把《道德经》用在投资上,就可以诞生出《道德经投资智慧》;
我这几年一直专注做的项目《张杰彬个人品牌打造法》私人定制课,就是帮助会员创造一套基于《道德经》、《金刚经》等古人智慧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中,很多知识点都只用一个字来表达,只用一个字的好处,就是这个极简的字,可以全面地包含很多意思。
所以,当你看到只有一个字的时候,不要畏惧,不要害怕,也许老子在使用大道至简,简而能全的方式在写作。
举个例子,比如《道德经》中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好的,这个教字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拿出查汉语的字典,可以查出教字有以下几个意思。
教:教导,教育,教学
那以上“行不言之教”,可以理解为“推行不用言语,不用洗脑的教育。”
比如《道德经》这本书就是一个“行不言之教”的典型案例。
你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道德经》这本书,其实没有纳入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教科书中。
也没有人整天说《道德经》有多好多好,没有人说你必须去读这本书,如果不读的话会有什么报应,会有什么惩罚。
但古往今来,《道德经》这本书就是如此受欢迎。
好啦,理解了大道至简,简而能全这个原则,你距离看懂和运用《道德经》的智慧又进了一步。
原则二:为象之道,如日如月
要更好地理解《道德经》,需要掌握的方法就是:
深刻理解古文中的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我对比喻的定义是:
比喻,就是用熟知事物解释未知事物。
注意,这个定义非常重要,建议你不着急往下看,你把比喻的这个定义多看几遍,并且是用心地多看几遍,多理解几遍。
你想用好一个比喻
首先,你得知道未知的东西是什么
其次,你得知道已知的东西是什么
更关键的地方,你得知道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这些都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理解力、洞察力和对一件事的认知高度。
2、为什么深刻理解比喻,可以更好地阅读古文?
因为比喻可以唤起读者已有的共识,让读者秒懂你在说什么
什么叫共识呢?共识就是大家共同拥有的认知。
举个例子,你现在和一个埃及人聊天,你想表达一个观点:“你家里有很多本书”。此时,你可以使用比喻的方法,你说你家里的书很多,像一座小山一样。
虽然这位埃及人和我们中国人在文化上和语言上有很大差异,但是,对于小山大概是什么样的,大家是有共同的认知,所以,你使用小山这个比喻,可以唤起埃及人已有的共识,能快速让埃及人听懂你在说什么。
很多人在谈话或写作中,不使用比喻。
最底层原因之一,是没有意识到比喻的巨大价值。
古人曾说过:
为象之道
如日如月
翻译一下就是:
表达一件事的“道”,就是用身边的事物来表达,比如身边的太阳和月亮之类的。
这里你要高度这里,在智慧的古人看来,“比喻”是上升到“道”层面的方法,牢记牢记。
你要牢记啊,我这里再重复一遍,在智慧的古人看来,“比喻”是上升到“道”层面的方法。
我的第三本书《填空式写作,写出你的个人品牌》中,详细介绍过比喻。
古代的智者们,比如老子、庄子、释迦摩尼等人,知道要把自己深邃的、精妙的思想传播出去,就必须借助比喻这种表达方式。
先说比如《周易》、《道德经》。
比如《周易》中,五行八卦比较抽象,普通人看不懂,比如八卦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和兑,那如何让普通人理解这个及其抽象的思想呢?那就是使用比喻,分别比喻为天、地、雷、风、水、火、山和泽,天、地、雷、风、水等是大家熟知的事物,这样普通人就可以用熟知的事物去理解抽象的思想了。
比如《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中,“上善”是指处于一个非常好的位置,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为了便于普通人理解接下来的方法,老子使用了一个比喻,他说,应该像水一样,水是什么样的呢?水善于去做那些有利于万物的事,而不是与对方争抢利益。
这样,普通人就知道了,比如自己作为老板,带领公司员工赚了非常多的钱,自己名利双收了,这时,就应该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去扶持手底下的人,去成就他们,而不是再去和手底下的人争抢利益。
再举个例子。
《道德经》上说过: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一下: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的孔洞当中,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让辐条和车毂有了车轮的作用
把陶土揉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你注意到了没?这里的车轮、杯子和房子,都是几乎全球60多亿人都见过、摸过、用过的东西。用车轮、杯子和房子来做比喻,全球60多亿人都能听得懂。
再说佛家经典著作《金刚经》,里面那句经典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也是一个比喻,用我们熟知的梦幻、泡沫中的影子、露和电来做比喻。
最后说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圣经》,这本书中的比喻非常非常多,随便举个例子:“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这里,就把疑惑的人,比喻成海中的波浪。
比如“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改变了。”,这里,就是把天地比喻成衣服。
这些都使用比喻来传播思想,从传播思想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偶然现象,这是必然现象。
好啦,小结一下,如果想更好地看懂《道德经》的智慧,需要把握作者的两个写作原则:
原则一:大道至简,简而能全。即《道德经》中会用很多极简的字来表达很多全面的意思
原则二:为象之道,如日如月。即《道德经》中会用很多比喻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好啦,以上方法,是帮助我们看懂《道德经》中的智慧,如果我们想获得《道德经》中的智慧,还是要靠实践,靠我们去实践《道德经》,才能获得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