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天真无邪的人

《论语》经典名句品读(9)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篇第二》)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诗经》是由孔子编辑的。“删诗书,定礼乐”,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在孔子之前,没有人做这个工作。可以说孔子是集中国上古时期文化之大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什么叫“删诗书”?因为这些诗歌本来就存在于民间,多为“劳人思妇”所作。积累了几百年的民间诗歌,不用说,肯定有精华,也有糟粕。孔子做的事情就是把糟粕去掉,保留了精华部分。从大量的民间诗歌中精选出来305篇,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包括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科学知识、自然常识。因此,在孔子时代,《诗经》成为人们获取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实际上是孔子删定诗歌以后的感慨。这个感慨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精选的这三百首诗歌,都是内容健康、对人有益的;第二种就是,编辑删定《诗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从中得到“思无邪”的受用。

为政篇,孔子为什么要谈诗歌?深层的目的还是要在“思想上”对人们进行教化。为政以德,德从何来?“学文”是一个主要途径。而学文,则必须读《诗经》。所以说,论语的编撰者,并没有跑题,而是紧扣主题的。

说点题外话:中国古代为什么如此重视诗歌和文学?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物质生活是第一需要,一旦这个第一需要解决了以后,自然就会产生第二、第三需要。在古代,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多,诗歌就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成分。人们从诗歌中学习知识,品位生活,抒发情绪。所以,在古代,帝王将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往往是集一身的。

如,曹操的诗歌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刘邦写过多少诗歌我不知道,但仅凭一首《大风歌》足以流传千古。朱元璋是有名的大老粗皇帝,据说他也给一个阉猪的人家写过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台湾学者叶舟写了一本《论语的智慧》,书中不乏一些独到的见解。譬如,他认为,孔子把《关雎》放在《诗经》开篇是有其用意的,而且这个用意概括地说就是要传递给人们三个字:“思无邪”。叶舟认为,《关雎》是《诗经》的总纲与灵魂。

事实上,《诗经》中的确有不少情诗,但我还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看法。叶舟说:“从《关雎》的求爱,到《野有蔓草》的野合,再到《野有死麋》的性描写,这就是《诗经》所要表达的。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情之所动,随意为之,这是人性的完美。”叶舟的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起码为我们品读《论语》《诗经》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崇尚天真无邪,我拒绝老谋深算,我排斥世故圆滑,我反对心口不一,我厌恶阳奉阴违。也许出于这样的天性,我喜欢竹林七贤的放荡形骸、喜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洒脱、喜欢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浪漫、喜欢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潇洒、喜欢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

天真无邪,人性之大美也!

2017年3月2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