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明」|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个人简介】
刘德明,1966年8月生于四川德阳,现定居杭州,职业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协会会员。
【作品鉴赏】
34cm×136cm
品读中国画艺术
文/杨益军
客居杭州的川籍画家刘德明,在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领域,是一位富有思想的攀登者。前行路上,伴随智慧和汗水,沉甸甸的果实早已如期而至:继荣获2012年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之后,刘德明的作品不时出现在各类艺术展及获奖名单中,其淡雅朦胧、清新灵动、如诗如梦的笔墨语言因脱俗的个性越来越受藏家的青睐和追捧。
34cm×136cm
初夏时节,在杭州钱塘江畔德明宽敞的画室内,我有缘看他作画,听他讲快乐的绘画之旅。“我之所以充盈着不尽的探索动力和较强的职业幸福感,和我对绘画与生俱来的酷好密不可分。”这是德明的肺腑之言。成都平原东北部那片故土给德明留下了无数幸福的记忆。距德阳市区不远的那个平房小院,葡萄架下养鸡喂猫、宅前小河捉鱼捞虾,成为德明无法忘却的童年印象;家家户户挂着的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让德明幼小的心田萌生了对绘画艺术的喜爱。挨门挨户看年画成为他脑海里最快乐的童年印记。
34cm×136cm
六七岁时,德明拿着画笔比着年画涂抹居然有模有样,时任派出所指导员的父亲很欣赏儿子的禀赋,遍访当地画界名家,幸得享有“汤牡丹”美誉的当地画坛名家汤祖堃赏识,德明跟随其闭门学画,技艺日渐长进,“画家梦”从此萦绕于心。无论在工厂当技工,还是在中学当美术教师,德明一日不摸画笔则食不甘味,再苦再累,只要手中有了画笔,浑身会立刻充满精气神,枯燥的画理画论对德明来说却是趣味无穷。中国绘画鼎盛时期的宋代名家作品,德明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比利时画家保罗·德尔沃尤令德明为之着迷,这位20世纪享誉欧洲画坛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其梦幻与诗意的艺术风格对德明的绘画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
34cm×136cm
1993年,德明怀揣梦想,来到西子湖畔,在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美院开始了国画人物专业进修。在中国美院校园德明如鱼得水,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悟性深得中国工笔画领军人物、时任中国美院国画系主任的唐勇力等国画名家的欣赏。德明格外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时光,他见缝插针,不失时机提出自己的思考,许多困惑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伴随豁然开朗的快慰,德明拾级而上的从艺之履越发坚实、自信。
34cm×136cm
“中国美院作为我艺术之旅的加油站,给了我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德明向笔者坦言,“杭州是我不断实现艺术突破的人生福地,也让我因此和这座美丽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纪之交,德明经过多年打拼后,再次迈进中国美院,彼时,以“纠正古代文人画错位,构建现代人物画大厦”著称的水墨人物名家刘国辉,在中国美院开办的水墨人物高研班已久负盛名,德明有幸成为刘国辉的高足,刘国辉“写意性工笔画创作及工笔画写意性研究”对德明产生了深刻启迪。“现代浙派”代表人物吴山明在中国美院探索的“意笔线描”等水墨人物画技法,其人物画创作得心应手的“写”和别具匠心的“虚”,让德明大开眼界。德明后来转型工笔人物,此间主攻的水墨人物堪称如虎添翼,其工笔画笔墨语言因此实现弯道超越,避开了过分抠细节、写实性太强等弊病,水墨写意的优势在其工笔作品中得到了任性、酣畅的释放。
136cm×68cm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2011年至2014年在北京现代工笔画院的研修,成为德明工笔人物画博采众长,不断求新求变的引擎。他有缘和更多的同道结伴而行,虚心拜北京名家为师,在吸纳西方艺术精要的同时,把传统工笔画的内涵进行了成功的拓展和延伸,其工笔画笔墨语言从此彻底远离匠气,越发个性生动。
136cm×68cm
2012年8月的一天,北京现代工笔画院的老师和同学围着德明的作品《妆》,兴奋地点评着,画面上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几位少女正在进行演出之前的化妆,少女们神情各异,或羞涩中显现即将登台时的紧张、或精心梳妆满怀对演出成功的期待、或娴熟技巧中蕴含着温馨的姐妹情谊。少女身后精致的化妆盒,尤其身边的芭蕉和绽放枝头的鸡蛋花,充满浓郁的版纳民族风情。德明轻拂丹青,略施淡彩,传统的中国笔墨在他手中如一缕春风,掠过少女清纯的面庞、乌黑的秀发,掠过少女婀娜的身姿、花色锦绣的服饰。
138cm×68cm
线条饱含着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怀,德明工笔画的线性美充溢着生命的张力,他中锋用笔,笔墨严谨、用笔生动、形象细腻逼真,着力让每根线条传达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他借助线条的方圆曲直、粗细长短,用笔的刚柔顿挫、虚实疏密、轻重缓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其线条活泼流畅,柔丽而富有弹性,在控制中显潇洒、于飞动中有严谨,具有强劲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幅令同学和老师耳目一新的作品当年荣获了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
50cm×50cm
德明作画在勾线、技法、形式、色彩上的非凡功力跃然纸上,他注重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辅之以色彩分染、烘染、罩染等技法运用,渲染层次丰富,人物与背景之间、人物和衣饰之间的过渡部分由清晰渐变为依稀朦胧,幻化出如梦似仙的神秘氛围。版纳少女薄若蝉翼的丝织品着装,为德明烘托恍如仙境的朦胧美赐予了天然的表达元素,衣袂飘飘的傣家少女如水影印出的画儿,幽远清淡、意动韵飞,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
50cm×50cm
在德明看来,“月下赏美人”,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朦胧可以纯化、丰富美感,可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神女峰正因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方才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缥缈意境。德明大量现代人物工笔作品流溢着“透似薄纱,淡如冷月”的审美表达,彰显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及超然物外的禅学意味,从而把诗意朦胧的美学功能释放得淋漓尽致,观者在欣赏他作品时,恰好保持在兴趣盎然而非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有观者曾如此感叹:“在清风徐徐的窗前,品着香茗,静静地欣赏着德明的作品,不知不觉飘然欲仙,一时竟怀疑自己是在画里还是画外。”
50cm×50cm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德明以大自然为师,多年来他先后六次赴版纳采风,足迹踏遍了数不清的傣族村寨,在傣族竹楼他写过饱经沧桑的阿爸阿妈、写过婀娜多姿的晨妆少女、写过热闹而欢快的泼水节场景……一摞摞经过心灵浸染灵化了的写生作品、一次次独辟蹊径不断寻求艺术突破的版纳之旅,凝聚着德明内心的万千感慨和审美想象,德明笔墨语言清新脱俗的个性化特点犹如得风见雨的禾苗潜滋暗长。
50cm×50cm
德明对传统工笔绘画语言,无论是形式构成,还是色彩、空间处理,都进行了更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改造,他创作的《丢荷包》,精彩呈现了栩栩如生的丢荷包场景,几位少女或羞涩中充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或俏皮中显现出游戏时的开心快乐、或聪慧中深藏着少女的机敏。观德明“版纳风情”系列作品,他笔下人物或安静婉约或独坐花前沉思,抑或浅浅缓行的女子都是以直接感观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朴实逼真,如果没有对版纳风俗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刻骨铭心的感悟、如果没有海量写生作品的厚重累积、如果没有对人和自然超乎寻常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则很难创作出饱含激情与创造力的鲜活之作。
68cm×68cm
德明在工笔画创作领域以诸多富有浓郁版纳风情的人物作品独树一帜,版纳系列现代人物作品已成为德明标志性笔墨语言符号。德明动情地说:“我已在骨子里爱上了版纳的村村寨寨,甚至想有朝一日在那里购置一座竹楼,长年累月和那里的父老乡亲生活在一起。”版纳风情给了他一次次情感的冲动和创造的契机,给了他充沛的灵感和丰厚的馈赠,给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136cm×34cmx2
德明是一位永不停歇的攀登者,他的目标永远在高山之巅。以至知天命之年的德明告诉笔者,其艺术探索每过十年总会迈上一个台阶,他一次次进入苦苦求索的困惑期,每当这时一种超越自我的强烈欲望会逼着他不顾一切撕开令人窒息的屏障,从而破茧成蝶,走出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犹如风雨之后的彩虹,德明每次蝶变后的笔墨语言个性化色彩会愈发鲜明,伴随一次次蝶变,德明越发丹青流韵,笔墨生香,艺术境界渐趋“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求新求变,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言毕,德明和我从画室来到30层楼的阳台上,放眼望去,云蒸霞蔚,美丽的钱塘江画卷尽收眼底。
136cm×34cmx2
136cm×68cm
136cm×68cm
136cm×68cm
136cm×68cm
136cm×68cm
240cm×140cm
240cmX120cm
240cmx120cm
260cm×120cm
260cm×1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