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芳:细读元妃省亲所点的四出戏(《红楼梦》的叙事美学和戏曲关系新探之三)
《红楼梦》中出现的大量和中国戏曲有关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对于我们从戏曲的角度拓展和把握《红楼梦》的叙事美学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接着这个有意义的学术话题,继续往前推进和发展,进一步阐释《红楼梦》和戏曲的关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红楼梦》邮票
那么《红楼梦》运用传奇怎样起到暗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走向的作用的呢?下面就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出现的四个戏来对文本进行较为深入的细读。
脂砚斋评本批注:“(元妃)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关节,大关键。”《增评补图石头记》在十八回中眉批:“随意几出戏,咸有关键,若乱弹班一味瞎闹,其谁寓目。”可见这四出戏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元妃省亲正是贾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而元妃之死是贾家真正分崩离析、节节败落的开始。由元春省亲为引线牵动一个庞大家族的命运是曹雪芹小说构思的关键。
贾府对元妃的到来从物质到精神做了充分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就是斥巨资建造了一座大观园,精神上文化上的准备,从大观园题额显示书香门第的文化品味,以及专门下姑苏采集戏班子准备精神盛宴可以见出。
省亲作为小说的枢纽,也是贾府败落的先声,然而如此鸿篇巨著却用元妃所点之戏文将草蛇灰线埋伏于千里之外,不能不说是曹雪芹的功力所在。而这里所伏的草蛇灰线就是元妃点的这四出戏。《一捧雪》《长生殿》《邯郸梦》《牡丹亭》。
元妃所点第一出戏是清代李玉的《一捧雪》。《一捧雪》出自李玉“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部传奇。
《李玉戏曲集》
《一捧雪》剧演明朝嘉靖年间严世蕃为霸占古董“一捧雪”玉杯而陷害玉杯主人莫怀古的故事。莫惧严之势焰,不敢不献,又不肯竟献,遂以赝者代之敬献。其门客汤勤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因挑其爱妾雪艳不成,怀恨在心,适莫怀古酒醉漏泄伪造之言,即告发莫怀古,欲置之死地。莫挈眷潜逃,其子莫昊冒死上书,以昭雪父亲不白之冤。
第五出【豪宴】写莫怀古把精于装裱字画和鉴别古董的汤勤举荐给严世蕃,严设宴招待,为后来被汤勤出卖而遭受迫害埋下了祸根。【豪宴】一出有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元妃为什么第一出就点【豪宴】?细读全书可以发现元妃省亲之前,刚刚参加皇帝亲设的豪宴,在皇家豪宴的背后她时时感到内在的政治上的动荡和不安。
元妃被加封凤藻宫尚书,从表面上看是受到皇帝宠爱,过去大多数读者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小说写贾府所有人包括贾母本人在内五鼓时分就梳妆打扮一番带着众家眷迎候在门口,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元妃原计划应出宫时间在太阳下山之前。但这时宫里来了个太监,告知众人贵妃不能马上出宫,原因是“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
连环画《元妃省亲》
元妃回家的时间根据小说提示是“戌时起身”(大约晚上7点半),这是很不吉利的一个时间,中国古代认为日落西山、傍晚时分才出门是非常不吉利,过去新妇回门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而如此这般浩浩荡荡的出行排场虽然体面,但其实不是为元妃而设,而是出宫彰显皇室尊荣的日常仪制。
明知嫔妃今日省亲,皇帝好像并不挂在心上,要她陪同四处应酬,还几乎忘了此事需要元妃“再请旨”,方才成行。拖到戌时才动身,让贾府上下通不曾睡又苦等一天,“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
上元节晚间戌时,可以想见北方之夜冰天雪地的肃杀气氛,贾府用了一年花三万两银子建起一个大观园,居然安排在晚上省亲,这岂是恩惠?简直无异于羞辱。而紧接着内廷安排回宫的时间是“丑正三刻”(大约晚上1点45分),省亲前后大约七个小时,大观园之外是黑灯瞎火,空有圣眷排场,绝不可能引起外界关注。
所有这些都显示元妃可能并不受宠,而元妃始终没有子嗣,这也是她并不受宠和危机重重的隐患所在。所以,皇室的豪宴,家中的豪宴,而这一切非但没有让元妃感到轻松和喜悦,元妃拿到戏单第一个戏就点【豪宴】,可以看出她对豪宴背后的阴冷和肃杀心怀深切的恐惧和不安。
昆曲《一捧雪》剧照
元妃所点第一出戏《一捧雪·豪宴》是一个“戏中戏”的结构,【豪宴】招待的过程演出了一个杂剧《中山狼》,所以实际上这一章回涉及到五个戏。《一捧雪》是一个关于欲望、阴谋和陷害的故事,它的情节所要揭示的就是繁华荣耀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政治斗争、阴谋、陷害和残杀。《一捧雪·豪宴》是伏笔,也是反讽。
小说后面伏有相关巧取豪夺的情节,比如贾雨村为讨好贾赦,害死了石呆子,从他手里巧取豪夺了二十把古扇。贾家子弟没少干缺德的巧取豪夺的事情,薛蟠不择手段夺取香菱,孙绍祖毫无人性地残害迎春,贾赦毫无廉耻欲夺鸳鸯都是尊贵体面背后不为人知的肮脏和黑暗。
【豪宴】一折中包含的《中山狼》的戏中戏结构是一种反讽,“此系中山狼,得势便猖狂”,作者在此讽刺了贾府败落后一般中山狼的嘴脸,比如贾雨村、孙绍祖、王仁这样的人。而关于戏中戏《中山狼》的标题,早在曹雪芹《红楼梦》第八支中就已经出现这个暗伏的情节线索: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婬荡贪还搆,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元妃点的第二出戏是洪昇的《长生殿·乞巧》。《长生殿》第二十二出【乞巧】,舞台本称【密誓】,写唐杨二人七月七日祭牵牛织女二星,生死不渝的誓言。这当然寄寓了元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昆曲《长生殿》剧照
她点这出戏的愿望是出于和杨贵妃一样的身份,希望自己在有限的人生中能够得到皇帝的真爱,能够体会人间最真挚的男女真情。但是她没有杨贵妃幸运,杨玉环在短暂的生命里还有一位君王与自己有人间的真爱。
元妃既被隔断了家庭的人伦之爱,也没有人间的恋情。她省亲回家见到家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当日送我去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可想而知她内心的苦闷。而元妃希望的这种“有情有爱”的人生注定是虚幻的,她注定得不到人间真爱,并且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长生殿》最后的结局是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等待元春的是不久的早亡和短命,这是作者曹雪芹借此“戏谶”提前预设和铺垫下的。正如判词所写:“二十三年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再看第三出点的是汤显祖的《邯郸梦·仙缘》。《邯郸梦》写八仙度卢的故事。故事的构架缘自唐朝沈既济的《枕中记》,思想上有些老庄的出世观点。脂批云:“伏甄宝玉送玉”。
剧情是八仙会集,点度“痴人”卢生,故事讲卢生在邯郸旅店中,遇吕洞宾,吕仙人给了他一个枕头。卢生在枕上入梦,梦中经历了娶妻、入仕、遭贬、受奖、挂帅、封相、受谄、戴罪、昭雪、复官、享乐、寿终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梦醒时才发现梦里一生,现实中一锅黄粱竟都还没煮熟,当下开悟,离了红尘,去顶替何仙姑当扫花人去了。
昆曲《邯郸梦》剧照
第三十出“合仙”写吕洞宾度卢生到仙境,与另外七位仙人相会,舞台本称【仙圆】或【仙缘】。【仙缘】写的是人的超脱,但是现实中的人很难超脱。现在正是“烹油烈火、鲜花着锦”之时,可惜这些过惯锦衣玉食的人根本看不破,世间一切都是虚幻和无常的。
戏中人超脱,戏外人沉迷,这是曹雪芹对位和反讽的写法。“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戏曲故事照应暗合了小说对于元春这个人物的安排。元妃省亲的盛极一时犹如海市蜃楼,贾府的兴衰荣辱到头来不过是一枕黄粱美梦,而梦终究是要醒的,所谓“虎兔相逢大梦归”,作者在此伏下这一笔。
而小说中宝玉出家也有人牵引,甄宝玉送玉,真假会合,最后悬崖撒手,脂批指出此处也与甄宝玉送玉与宝玉出家有关。由此可见,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寄寓着关于人如何超越有限和苦难的哲理思考。
再看元妃所点第四出戏《牡丹亭·离魂》。汤显祖的《牡丹亭》全本五十五出,第二十出《闹殇》,舞台本称为《离魂》。讲的是杜丽娘因梦成病,一病不起,知道自己行将离世,于是画下自己的写真像,临终前有一番肝肠寸断的感叹。
昆曲《牡丹亭》剧照
我们不禁疑惑,大喜之日,省亲之时为什么偏偏点这一场最富悲剧性的戏?脂批认为此处“伏黛玉之死”。如果说伏笔,这里伏元妃之死是也许更为直接,和黛玉之死的关系如何来理解?
我认为还是来看一看《离魂》中最重要的一支曲子就明白了。【离魂】有曲文【金珑璁】一支:
【金珑璁】〔贴上〕连宵风雨重,多娇多病愁中。仙少效,药无功。“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不颦不笑,哀哉年少。” 春香侍奉小姐,伤春病到深秋。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组病转沉吟,待我扶他消遣。正是:“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下〕
黛玉有诗“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也许和“连宵风雨重,多娇多病愁中”的曲文不无关系。特别是“多娇多病愁中”正是黛玉的写照,而“颦有为颦,笑有为笑。
不颦不笑,哀哉年少”这一句包含了黛玉的字“颦儿”,《红楼梦》的作者在塑造林黛玉的时候应该是受到了《牡丹亭·离魂》的影响,并且在塑造黛玉这个人物最终的结局和死亡前的哀恸时,构思中有杜丽娘的影子。
而【离魂】的【鹊侨仙】一支与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也有着天然的相近和神似。
【鹊侨仙】〔贴扶病旦上〕拜月堂空,行云径拥,骨冷怕成秋梦。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旦〕“枕函敲破漏声残,似醉如呆死不难。一段暗香迷夜雨,十分清瘦怯秋寒。”春香,病境沉沉,不知今夕何夕?〔贴〕八月半了。〔旦〕哎也,是中秋佳节哩。
昆曲《牡丹亭》剧照
杜丽娘死在中秋之夜,黛玉黛玉牵肠挂肚,为情泪尽,同样死于深寂的夜晚,冷月葬花魂,悲悼寂寞骨。所不同的是,黛玉死在春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青春和爱情的一曲挽歌。黛玉之死的意境同样是《牡丹亭·离魂》中杜丽娘之死的意境。
此外,【离魂】有一个极为动听感人的曲牌【集贤宾】。这个曲牌写杜丽娘中秋之夜即将离世时的一段唱,和黛玉之死和元妃之死皆有关联。
【集贤宾】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大致意思是今晚正值中秋之夜,本是团圆的日子。而此时,孤零零一轮明月悬挂于寂寞浩渺的海天,我丽娘想起了月中的嫦娥,想当日她也是这样孤独地飞升而去,如今在广寒宫中,该是多么寂寥清冷!
恰逢西风吹入梦中,心上人思而不得,此生难见。令人怎能不愁上眉头,再上心头。《红楼梦》小说中关于黛玉的形象经常出现的就是“嫦娥”的意象,而作者曹雪芹在此恰好借戏抒怀,哀叹黛玉之死。
赵国经、王美芳绘元春
对元妃而言,在这个离别的情境中,她不避讳借用最后一折戏告知家人自己的真实处境。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点完最后一个戏,就要和家人离别了,这一别很有可能是生离死别。
她想到自己其实和广寒宫中的嫦娥,有家不能回,没有人间的真情可以依托,其清冷无依的情形是一样的。她有一种深重的死亡预感,正如杜丽娘的这段唱:“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元春喟叹自己的命运正像孤月残照,无休无止。
元妃既没有杜丽娘勇敢追求自己真爱和幸福的勇气,也没有柳梦梅这样可以生死相依的灵魂伴侣。《离魂》中杜丽娘自知不久于人世,嘱咐春香“你生小事依从,我情中你意中。春香,你小心奉事老爷奶奶。”
然而,戏中的杜丽娘等来了“月落重生灯再红”,而元妃注定“魂归冥漠魄归泉”。元妃来去之间,三次落泪,不舍之情尽显。曹雪芹的这一处“戏谶”同时也勾连了黛玉和元妃的命运关联,显示了一语双关的笔力。
现实中的元妃渴望人间真情,却下意识地导致了宝黛的离散。金玉良缘的促成首先不是贾母、凤姐等人,而是与元春、贾政、王夫人等人有很大的关系(元春赏赐时对钗黛厚薄有别),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之悲,也是曹雪芹的深刻之处。
剪纸元春
所以,传奇戏曲演出和曲词在《红楼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个层面的,它既可以在恰当的情境中借戏剧人物的抒怀,呼应人物的心理,也可以借戏剧的内容和主旨展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关系,曹雪芹用戏曲和小说相互交织的方式设置伏笔与隐喻,使得戏剧情境和家族命运的相互照应,造成情境的烘托和渲染,外部演戏的喜庆气氛,和内在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层悲剧,相互间形成了戏剧性的张力,推升了《红楼梦》深层的美学意蕴。
《红楼梦》始终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和审美的优雅地位。对于《红楼梦》的解读首先要明确解读的对象不是历史,不是档案,而是小说艺术。因此我们不能把《红楼梦》与历史完全对应起来,《红楼梦》是作者的“心灵史”,既是心灵,就不能忽略对曹雪芹人生历程的研究和考察。
《红楼梦》通过“石头之思”,思考了人从永恒坠入有限的短暂的存在,并追问这个有限的短暂的存在的根本意义,这是《红楼梦》不同于其他小说的最具形而上层面的思考。“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红楼梦》刻画了一个理想中的女儿国,唱出一曲对天下女儿的挽歌,发出救救女儿的呼声。
程水金制珐琅彩红楼梦十二金钗瓷板四屏
大观园这个有情世界的毁灭,寄寓了《红楼梦》永恒的悲剧之美。蒋和森说:“林黛玉是中国文学上最深印人心、最富有艺术成就的女性形象之一。人们熟悉她,甚于熟悉自己的亲人。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就仿佛嗅到一股芳香,并立刻在心里引起琴弦一般的回响。林黛玉像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跟随着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回沉思,升起感情的旋律。”
太虚幻境,也是世外桃源,是惨淡的人生中对于一个永恒的春天的向往,永恒的心灵追求和心灵寄托。
戏剧是梦,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巧设戏剧,梦中之梦,以梦破梦。“大观园”中,人们观照戏台上的历史沧桑;在更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太虚幻境中,时间和命运在观照世间的悲欢离合。
钱松嵒绘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在宇宙的角度,俯瞰人生历史的周而复始,在永恒的角度,回眸世间百态的瞬息万变。曹雪芹以小说和戏剧观人间百态,观历史禁锢,观人性善恶,观时世之变,观宇宙万物,以小技而证圣,入大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