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垂直城市:可持续生活之道》之一

(按)上海正在大力推行“建筑可阅读”活动。有朋友推荐读2015年3月出版的《垂直城市:可持续发展》。春节期间,正好是阅读的好时机。本期首推本书的最前面三篇文章。可初步了解作者为何要写这部著作。尤其是介绍新加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清晰,值得上海目前正在规划推进的“五大新城”建设借鉴。刘太格,新加坡人,1938年出生,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

   作者:金世海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汽车、工业和石化燃料燃烧引起的空气污染。我们也为温饱而奋斗。在不发达国家,食物供应还很不充足,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食物往往被过度处理:它们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用化学的方式进行储藏,以保持新鲜的外观。这些食物缺少营养,自然的滋味和色泽。同时,农民用化学肥料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却让有毒的径流污染了土地和水源。同样灾难性的还有浪费:个人、家庭、商业、工业和建设破坏。所有这些问题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城市扩张相关联,这种扩张消耗或者说摧毁了农业生产需要的肥沃土壤。

在二战结束后的数十年中,世界人口已经翻了三番,超过了70亿。与此同时,城市居民人数增加了近5倍,从1945年的7.3亿到今天的35亿。以传统方式规划的城市没有能力吸收每天从农村迁徙而来的20多万人口。为了改善这一切,人们进行各种狂热的尝试,但城市基础设施就是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步伐,污染和交通拥堵继续存在着;服务和支撑系统却不断恶化。

很显然,今天迫切的问题无法用昨天的城市规划方案来解决。我们必须从新开始,为21世纪健康、负责和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找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已经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壮举;我们需要的只是群策群力来使之发生。

  《序言》 刘太格

《垂直城市》的出版恰逢其时,对于亚洲尤其如此。在这里,许多国家正经历着快速的城乡流动迁移。据我估计,如果中国、印度和印尼接下来的20到40年间变得和美国一样城市化,那么,中国必须建造相当于美国三倍的建筑,印度是五倍,印尼则是二倍多。总计下来,他们必须建造的东西超过美国十倍之多。这意味着,今天在美国有多少栋建筑,这三个国家总共要建造的就是这个数字的十倍。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去哪里找如此多的规划师、建筑师、承包商和建筑材料来设计和建造这些?由此还会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即:这些城市一定会变得紧凑压缩,其人口密度很高,人口数量庞大。尽管国土面积不小,但实际上就城市化和农业需求而言,中国,印度和印尼的土地都是不够的。

然而,土地短缺的问题可能也会带好处。由于城市被迫变得垂直,拥挤的城市让更多的设施与服务被安置在家的附近,并使公共运输系统变得更便捷。如果与土地使用模式密切结合起来.公共运输系统能够快速运送很多人,节省时间和能源,缓解道路拥堵,提高许多人的生活质量。然后,人们就会发现,垂直城市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不过,在设计一个美丽且适宜居住的垂直城市环境时,政府,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必须努力让城市有效运作。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一个垂直城市还要有公园,、康乐设施、物业这些东西,以创造出一幅多种城市图景拼凑而成的镶砌画,让人们有多的生活选择。

和大国相比,这一挑战对面积很小的新加坡而言更为严峻。我们只有约700平方公里(270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已经居住了500多万人,而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还会有更多的入到这里。土地总量是有限的,但人口的增长可能是无限的。

我们的政府必须找到办法,在抑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不妨碍经济发展。总结过去我们50年得出的可靠经验,规划者除了设计出更多的高层建筑,则无其他选择。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贸易中心,同时保证优质的环境和优质的生活,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必须步步为营。

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些关于新加坡如何在数十年间从一个棚屋城市转变为现代垂直城市的感想。

1991年准备新加坡总体规划时,城市单元(或模块)的概念令我们受益匪浅。城市按照空间划分成不同层级的单元,550万人城市首先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域人口刚过100万,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规模。然后,每个区域又包含5个新市镇,每个新市镇的人口约为20万,平均安置在10个社区中。每个社区又由6个小区构成。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的规划师能够为不同的小区配置不同的密度。在高层住宅区之间点缀着花园、学校、运动场地、低密度住宅和邻里中心,用以缓解大片高层建筑带来的压迫感。这种方法看来是卓有成效的。许多来新加坡的参观者评价,我们的城市看起来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拥挤。

这导致新加坡第二个有趣的规划概念的使用:规划者能够有益的创造一种关于密度、城市规模和绿意的图景。特高层与低层的小区混搭在一起,不仅缓解了压迫感,而且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印象:城市比实际面积要大,。通过策略性地布置公园和防护绿地,我们城市比实际拥有的绿化区显现出更多的绿意。

但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高层建筑也有缺陷:它严重依赖电梯,人们远离地面,在大建筑中迷失个性等等。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就试图指出高层生活的这些缺陷或弊端。通过明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方法,我们也尽力克服这些缺陷。建屋发展局已经有了一个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幸福的居民区有较低的犯罪率、强烈的社区精神。我们的高层公屋还有一个重要收获,那就是,从1985年开始,新加坡已经成为一个没有非法占有公地者、没有无家可归者、没有贫民窟、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城市。当82%的人居住在公屋中后,现在的新加坡,使93%的人拥有自己的家。同时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公屋居民的满意率达到95%。很显然,如果人们认同挑战,并以创造性的方法克服这些挑战,那么,创建一个拥有优质环境的垂直城市是完全可能的。

我最后想说的是,规划一座城市就像组装一件工业设计,比如汽车,不管是一座城市还是一辆汽车,其规划和设计者必须理解人的需要,以便让产品变得简单、人性化、舒适、便于使用。对汽车而言,引擎必须完美运转。与此相似,一座城市的规划者必须熟知组成城市机器的所有部件。只有那样,他/她才能将它们组装成一个完美的运行整体。另外,如果两辆汽车同样易于操控,同样有完美引擎,购买者会选择车身设计更漂亮的那辆。。同样道理,一座更漂亮的城市对投资和人才更有吸引力。

这本书进一步提升了寻找新城市形式以适应垂直城市的需求。对于现代世界中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点确实很有必要。

   前言 合著者 黄慧生

序言“可持续性”这个词汇指向人和自然的关系,它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共存、平衡、和谐——。相比较而言,在东西方哲学之间,这种说法更密切地与东方哲学联系在一起。一个农业社会,其存在是如此密切地与自然兴衰起伏相关,人们总是要学习如何顺从自然那不可预测的力量,记住干旱与洪涝、富足与饥荒、阴与阳相互交替的知识,然后才能得到安心与宁静。

相似的是,在很早的西方文明中,人也将自己看作是受自然支配的。自然过于宽广无边,强健有力,神秘莫测,因而难以把握。人们优先考虑的乃是生存,人们耕种庄稼,放牧羊群;而随着季节交替,他们或者是在收获粮食,剪下羊毛,或者就是忍饥挨饿,频临死亡。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开始相信,装备了科学技术的人类能够征服自然。这导致人们排干沼泽,砍伐森林,围堤筑坝,在开阔的平原上大量耕种作物,修建高速公路和城市。

在人类历史初期,摩西十戒是指导人与其伙伴之间相互关系的指南:戒令预告了文明的终结,乃是对人类和不人道行为的惩罚。但还是难以想象,人有能力毁掉自己的宇宙——,要么通过原子战争迅速地毁掉,要么通过数十亿无知个体的浪费习惯缓慢地毁掉。这些人消耗自然有限的资源,污染我们赖以获得食物的土地,以及我们饮用的水和呼吸的空气。他们没有预见到将来导致全球变暖和另一个冰河时代的可怕后果,也没有预见到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将会让地球上的生物饱受癌症的困扰。而且,紫外线将会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如果古人预见到了人类破坏自然的潜力,那么就会有第十一条戒令:“不可浪费!”正是对这种浪费的关注推动金世海先生去完成这部著作。

金世海先生是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出生于上海。三十多年来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亲眼见证了东方惊人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建筑、新城镇盲目的建设速度和无节制扩张,也看到了耕地无可挽回的损失。他听到很多热心的对可持续观点的公开支持,也看到了之后通常不太明显的后果。和许多熟悉近代中国的人一样,他感到惊讶的是,曾经指导人类最古老文明之一的那些坚定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难道说那些价值观原先反映了一个慢节奏的农耕社会,而现在它们必须为一个更快、更缺乏耐心的世界做出让步?引导现代中国前行的又将是哪些价值模式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正在起作用的各种复杂力量,为了审视当前的路线方案是否不可避免,或者说,是否有其它更明智的替代方式。可以确定,最富有建设性的方法是写一本书,希望这种行为会在感兴趣的读者之中引发讨论,从而在将来激发一些新的观点和可能性。在这种情形下,金先生请我一起帮忙——。我同样也是一名美籍华裔建筑师,有着半个世纪在东方工作的经验,希望我们的一些共同看法和个人观点,能够为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作为这本书的合著者,我们只是充满关切的观察者而不是任何专家,理解这一点很重要。相反,为了获得权威的观点,我们访谈了许多不同的学者、从业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建筑技术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一些专家——。这些领域包括生命安全、社区发展、土地使用,当然还有可续性问题。

我们探究得越深入,就越发了解这一领域的广阔与复杂,也更明白我们探究的深远意义。每个对话都打开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并使更多的专家参与进来。最后,我们不得不结束我们研究。即使还有很多其他的专家是我们想要的。尽管不完整,我们还是希望这本书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意识,激发那些对于带来改变而言至关重要的交流、争议和辩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