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的本义是什么?

“胡”是匈奴的一个自称。《汉书 匈奴传》记载,匈奴单于狐鹿姑递书中

原皇帝,威胁说: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闿(kǎi)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糵(niè)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汉书 匈奴传》卷九十四)

由此可知“胡”不是汉人给予的称谓,应是匈奴习惯性、普遍性自称。

匈奴既以“天之骄子”自居,“胡”本义应与此类同,不可能是贬义的。问题是,到底指什么呢?

其本义绝不可能是“古代的月亮”,《汉书 匈奴传》亦言:“胡者,北兽之类也,野性血腥迵异于人。”本义应是某种猛兽。

这“胡”带上贬义,不会早于战国,因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故事,“胡”是赵王效法的对象,必是褒义的。

《资治通鉴》记载,十六国时,苻坚(前秦皇帝)怒斥羌首姚苌(后秦皇帝),曰:“五胡次序,无汝羌名!”显示当时的“胡”还是非常尊贵的称号。

笔者的考证是,“胡”是“虎”的同名异写,本义就是老虎,而不是其他什么动物。

古代游牧民族的族名和自称没有玄而又玄的,更不会风花雪月,他们基本不使用文字,属于不识字的人,基于共同的萨满教背景,又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形象思维者,如匈奴单于所言,“不为小礼以自烦”,不喜欢转弯抹角表示,一定是直来直去的,故自称之“胡”非“虎”莫属。

但在儒家“华夷之辨”观念支配下,这“胡”慢慢带上了贬义,最后完全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在汉语词典中竟再也查不到其原始本义是什么了。

在古代蒙古语中,老虎就有读作“hu”的,如有“巴尔虎”部落,祖先原是泰加森林中的狩猎民族,《蒙古秘史》称之为“林木中的百姓”,公元四世纪时,在首领“巴尔虎岱”的带领下,南迁至于贝加尔湖畔游牧。“巴尔虎”就是“天虎”的意思。

古文“胡”字的四种写法:第一个由代表征服的“十”字符和代表鼻子的“自”组成。第二个中有“口”,上有苏鲁定符。第三个由“克”(獠牙)和“兒”组成。第四个由“古”(藏语“神”读作gu)和特指野兽的“肉”组成(《吴越春秋 弹歌》:“飞土逐肉”)。

在古汉字中,由“虎”引申而来的同源字很多,“胡”只是其中之一。举例如下:

扈(hù),本指君王身边像老虎一样凶猛威严的带刀侍卫

俘,被虎人逮住的人

符,本指雕刻着虎图案,用于调兵遣将的牌子

附,本指臣服于虎君的部族国家

傅,如老虎般敬畏、侍奉着的人

呼(嘑),像老虎一样吼叫

缚(hu),捆绑老虎的粗绳子

服,被虎君征服了的人

虍(hū),虎皮

俿(hu),古同虎

虖,虎的异写字(以“乎”为声旁造出的字)

怙(hù),依虎威、仗虎势

鹘(hú),像老虎一样凶猛的鹰隼

斛(hú),一种木制大斗,衡量器,十斗为一斛,从猛虎吞食引申而来

號(hu),古通“胡”

要注意,“虎”字刚造出来时,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老虎,而是指虎一样凶猛的“虎人”,金文、篆文都是“虍”下面一“人”。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號”(hu)与“胡”相通。

白狄中山国所从来之“滹(hū)沱”河,本义是“虎王之河”,发源于源山西北部的繁峙县,又记作“呼沱河”,此河东越太行山后进入华北平原,在与滏(fǔ)阳河汇合后注入东海。“滹”就是“虎”异写而已,后缀-tuo意为“最大的、第一的”。如此就可以理解,中山王陵中为什么随葬着许多虎造型青铜器,还有大小两种“山形器”。上图第二个带苏鲁定的“胡”字或许就是当时的中山国人创造出来的。

以“虎”为号的部族国家夏代就有了,司马迁记载的“有扈”是也,说是大禹的后裔,都于陕西省户县一带,“有”是尊称前缀音。后来都改姓了“扈”。

《魏书 官氏志》记载,鲜卑帝国中有“扈地干”氏,后来都改姓了“扈”。这“扈地干”其实是阿尔泰语“虎”的复数读法。

阿尔泰语部族族名和姓氏没有单音节的,都以双音节出现。匈奴和鲜卑大姓“斛律”本义也是“虎”。以南北朝时“斛律金”最为著名,他把鲜卑语《敕勒歌》译成了汉文,从而传颂至今。此人并非出自木匠之家,其父贵为鲜卑族“第一领民酋长”。后缀“律”是尊称读法,如“耶律”“木骨闾”“忽必烈”等,都是。

这“斛律”在中亚历史上同样赫赫有名,西方史书中的“胡里安”(Hurrian)是也。“安”是拉丁语族名读法,意为“人”(例如印第安、雅利安)。“胡里安”也记作“胡里特”。据记载,这是一个非常好战的游牧部族,原本立国于中亚乌浒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侵入美索不达米亚,而后又侵入侵尼罗河流域,建立起古埃及历史上的米丹尼王国。同一个族名出现在蒙古高原,也出现在了遥远西方,显示东西方交流的历史从史前时代就已经开始。

满洲历史上有“扈伦四部”(亦写作“呼伦”),还有“瑚锡”氏,这些“hu”其实都是“虎”的注音异写,后缀-lun是尊称读法,后缀-xi是“王”的意思,故汉化之后,他们不是改姓“扈”,就是改姓了“胡”。

阴山上的史前时代群虎岩画

“呼玛河”是黑龙江一大支流,本义是“虎母之河”。东北还有“爱滹”河,发源于长白山,流入鞑靼海峡,本义仍是“虎”,前缀ar是尊称读法。

此外还有“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就是“虎地”的意思,其间有山,《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作“虎栏哈达”,说明当时满洲人还记得它的原始本义。

蒙古人中有“扈伦蒙古”和“呼伦蒙古”,都是“虎+lun”读音,都是虎的尊称读法,因此都可改写成“胡伦”。

胡的本义其实在汉语中也留下了痕迹,例如:“胡须”即“虎须”;“胡说”即唬人的话;“胡闹”,像老虎一样乱来;“囫囵”,像老虎一样整个吞下;“忽然”,像老虎一样突然跳出。至于麻将术语“胡了”,就是有人成“虎”了,其他三方都被它吃掉了!

当胡字带上贬义之后,在北方游牧民族中,以胡自称的现象不见了,不管蒙古人,还是满洲人,都改称“鞑靼”了,但本义不变,因为在藏语和阿尔泰语中,老虎又叫作“ta”,后缀“-dtan”,是“虎国、虎人”的意思(契丹之丹是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