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价值连城的清代玉器
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极高的艺术造诣。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还是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所有能见到的玉器形式,几乎都出现了,无论丑的还是美的。清代形成了“南玉”、“北玉”两个不同风格的制玉中 心,将清代玉器的特征分解得格外分明。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 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由雍正开始,历经乾隆,到嘉庆为止,中国玉器文化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期,尤其是在乾隆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在经历的清朝初期的休养生息,此时的清朝经济已经非常繁荣了,玉器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大的提升,但还称不上高峰。转折点出现在乾隆二十五年,此时的清朝军队平定了准格尔叛乱,将新疆的版图纳入清朝版图之中。在此之后,盛产和田玉的新疆每年光进贡朝廷的玉石原料就将近四千斤左右。这样朝廷再也不缺少上好的玉石原料,再加上乾隆皇帝酷爱玉器,清代的玉器文化自此迎来了黄金时代。
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玉器在我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玉器与中华文化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这为玉器更增添了几分文化价值。一直以来,玉器不仅是收藏领域的重要分支,并且其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清代雕琢玉器的工艺方法包括片雕、镂雕、圆雕、掏雕。掏雕以活环、环链最为精工灵巧。器物的琢磨绝大多数达到了精润平整的高标准。以乾隆年间玉器为例,宫廷造办处所制玉器,造型规整,纹饰华丽,雕琢精湛,可以说件件达到了精美绝伦的水平。玉器的抛光也十分讲究,达到了不偏不倚的效果,玉器的光泽明亮、柔和、适度、匀细润泽。镶嵌宝石工艺在明代玉器工艺的制作基础上再度发展,更为完 美精致。此外,仿制痕都斯坦玉器作品是清代玉器的特有品种。按照工艺不同,清代玉器流派常见的为京作(即北京的玉石雕刻)、苏作(即苏州雕工玉器)、西番作(即痕都斯坦玉器)。清朝仿古玉很多,尤其乾隆时期,做的工艺比较好,样式和花纹也有新的变化。清代仿古玉,主要是仿前代的铜器和玉器,比如新创的仿商周青铜器的簋、豆、斛,仿汉代的奁,仿唐、宋的玉佩等;造型准确,比例和谐,不失典雅风致;纹饰多变化,一般都较原器物琐碎。
清代的玉器制作分三个历史阶段:第 一个阶段是在康熙、雍正时期,大部分玉器是在民间制作的。宫廷中大规模的玉器制作还没有形成。不过,在清代初期开始,顺治、康熙年间的玉器制作,基本上撇去了明代玉器“粗大明”的粗陋拙劣的制作工艺,也摒弃了以前各代延续下来的格调不雅的作品,力求体现一些精致典雅艺术文化风格。这时期的玉器,广泛使用了龙纹、螭纹、云纹以及人物纹等。这些纹饰的主要特点就是起凸不深,比较圆润,比较浑厚含蓄。第 二个阶段是乾隆时期,清代的玉器制作到了最辉煌的的顶点。乾隆以后,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无论是重达万斤的大型玉雕件, 还是仅仅方寸之间的小件玉雕,都体现出优异的制作水准。第三个阶段就是清朝晚期,民间和官延的玉器制作工艺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