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后会“集体失忆”?别紧张,心理学家:童年失忆是好事
文 | 小鸿儿妈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正文字数:1627字
阅读时长:约5分钟
有人说,幼儿一到三岁,就会面临一次“记忆大清除”。回顾一下你的童年,也许会有上小学的记忆、会有看动画片的记忆、过生日的记忆,但绝不会有三岁以前的记忆。
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这些记忆就如同被清零般,全部不翼而飞。
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回忆,它还是构成一个人三观、人格、性格的重要基础,有了记忆才有意识,才有了是非观和人生观,能对事物做出判断和选择。
一般来说,只要没有重大受挫,人的记忆会一直保存,即使会变得模糊,经过激发之后还是会变清晰。但每个孩子一到3岁,却会面临一次“记忆大清除”,忘掉以前的事。
这并不是什么玄学,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作“儿童失忆症”,大多数人都无法记住三岁以前的事情。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心理学家认为,童年失忆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完善后的一种积极行为。
记忆的形成过程
人类的大脑通过创建突触,连接不同的脑细胞来将事件编码到记忆中。建立新的突触还只是形成了短期记忆,大脑还会将这些记忆分类,并将其连接到到其他类似的数据上,形成长期记忆,完成整合的过程。
日后,人们可以通过检索这些数据并回溯突触路径,来加强记忆连接。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学习中可以“温故而知新”。大脑中的海马体正是负责了将信息分类、建立联系、形成长期记忆的功能。
同时,人的记忆还分为隐性记忆和显性记忆。显性记忆即从知识点、人名、地点之类从外界整合而来的信息;而隐性记忆则储存小脑中,是一种类似于本能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不会发生。
例如许多失忆症患者,还会保留着骑自行车或乐器等技能,婴儿失忆症也是,即使忘记了显性记忆,也还有一些隐性技能或习惯的保留。
为什么孩子三岁后记忆会“清零”?
早在1899年,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创立了“婴儿健忘症”一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童失忆症。
他认为儿童失忆症是一种对于早期经历的积极遗忘,早期的婴儿自我意识薄弱,常常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冲动。
而三岁以后自我意识的成熟则会促使自我对早期经历的摈弃,这对日后人格的重新塑造有着重大意义。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主张儿童失忆症是由于三岁前语言的缺失,因为研究表明单词编码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多世纪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从事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左西年表示:
“大脑的发育是期间配件不断成熟的过程,除了与认知思考相关的额叶皮层和杏仁核,还有海马体的成熟,成熟时期恰好是2周岁,此前未成熟的海马体的神经生成非常旺盛,会危及2~3岁期间的记忆保持。”
也就是说三岁以前的记忆系统非常不稳定。
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研究都在证实着幼儿忘记三岁前的记忆是一种积极的自主行为,家长不必太过担心,利用孩子的记忆的发展特点,就可以找到加强记忆的方法。
家长如何对待“儿童失忆症”?
对于孩子们到了三岁“集体失忆”这件事,许多爸妈可能会感到难过,觉得自己的早教都白费了。其实不是的,正如上述的隐性记忆,孩子三岁之前的记忆也许很模糊,但感觉却是清晰的。
美剧《摩登家庭》中,米奇尔到了三十多年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旋转的原因归结于幼年时的心理阴影——自己的哥哥。
因为和别人打赌烘干机里有小孩时会不会转动,将米奇尔放进了烘干机。所以父母不必太过纠结孩子失忆的事,早期教育依然是必要的。
总结
早期教育会始终随着孩子的隐性记忆保留下来,在今后继续发挥深远影响。
换言之,童年时期的经历会不断左右着对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世界,影响着未来的人格、三观、智力。很多人不知原因的恐惧正是来源于幼时的某个经历。所以父母不要仗着孩子到了三岁会失忆,就不重视幼年教育。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而一个幸福的童年,必将迎来一个幸福的人生!
父母不仅要注重早教,还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