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瓷板画的辨别
王大凡的作品,无论是大件还是小件,可以说都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统筹兼顾,以少胜多;大件作品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他笔下的仙释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或疾恶如仇,或正气凛然,或幽默诙谐,或聪明睿智。如《竹林七贤》人物风格各异,内在精神气质和艺术内涵各具特点,强调了“画”的审美意趣,并把这种“意趣”扩大到画外,提高了它的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后呼应,首尾相谐。八块瓷板,可独立成篇,又可拼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统一的画面。不光是在国内、在国外还没有受疫情冲击的2019年、四条规格为:单条宽21cm,高73cm的王大凡“渔樵耕读”瓷板画四条屏,在拍场上经过十几轮的叫价、最终拍出了2150万的高价、刷新王大凡作品的最 高纪录,轰动整个瓷板画交易市场。
王大凡(1888年-1961年),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著 名绘瓷艺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 早年拜汪晓棠为师,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晓棠的影响较大。晚年时得海上画家马涛《画中诗》册,构图、造型遂受马涛影响。与王琦潇洒、奔放的画风相比,王大凡则显得规矩严谨,主题与配景相辅相成。笔下人物秀润、纹理清新、气韵浑成。首创粗细相间、兼工带写的“落地粉彩”画法,继承和发展了“浅绛”传统绘瓷技艺,画面浓淡、阴阳分明,神形活现,生动活泼。1939年起,王大凡在彩绘人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彩料平涂于瓷胎,再罩以雪白、水绿等釉后经低温彩炉烤烧成品。由于不用渲染,景德镇至今称大凡填彩法为“落地彩”。
纵观王大凡一生的创作,其瓷艺“文人画”的风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赏”贯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画家,除王琦属大写意外,其他是兼工带写、婉约内敛的小写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其实质就是“雅俗共赏”。
王大凡是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出生于1888年,为儒商后裔,祖上经商教书,读过三年私塾,13岁便可以独立画瓷,1915年,王大凡27岁,其粉彩瓷板画经过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 牌得主,使景德镇陶瓷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登堂入室。
面对新的时代,王大凡的心里充盈着雨过天晴般的豁达,以一种开拓的进取精神,去谱写崇高壮美的生命之歌,令《面壁十年》《卓文君》《大禹治水》《闯王进京》化作笔底的波澜,诉说他对新时代的感受,让人领悟到作者在追求一种静穆之美,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
王大凡的作品,其人物脸部描写细腻,考究明暗改变,有西画中的素描联系和光影改变,晕染手法共同,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征显着,并构成一种惯用的程式。
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王大凡在浅降彩的基础上,独 创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浅降彩的设色,使浅降彩法画起画回生。此组粉彩八仙四条屏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的特点把逍遥自在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充分将诗、书融会贯通与画面之上,为作品平添了不少高洁的意境。品相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