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日記—06.埃洛拉石窟
(點擊播放)
01月18日 週三
0430時抵達奧蘭加巴德。立刻坐三輪車前往事先安排的旅店,洗漱早餐。
還未天亮的奧蘭加巴德火車站
安頓好住宿,洗好衣服推開陽台驚呆了,這麼美的情景還是很少看到的
經過奧郎則布城堡不久便到了此行的第三個世界遺產——埃洛拉石窟。此石窟共有34座石窟。其中1~12窟為佛教石窟、13~29為印度教石窟、30~34為耆那教石窟。首先來到的便是16號印度教石窟。此石窟是印度很罕見的正雕刻石窟。為了建造此窟,共移走了20萬噸石頭。
埃洛拉第16窟入口
裡面到處都是精美的雕刻,一時判斷不出來是梵天還是毘濕奴
很多印度人看到我端著相機,紛紛要求給他們(她們)拍照。先是三人:
後是全家
最後是全班
由於對印度教寺廟的構造知之甚少,只能知道多少說多少,這是濕婆之旗,單根石柱
主殿內部,自己當時感覺就像進入了歷史場景,進入了電影中才會看到的地方
走到底就是供奉濕婆的象徵:林迦(男根)的密室
離開主殿,來到兩邊的側殿,裡面同樣的雕刻精美的柱子、神像
突然聽到同伴一聲驚叫,原來裡面的黑暗小屋內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蝙蝠!讓我看了頭皮發麻!
走在寺廟的迴廊中,感覺自己回到了千年之前,與前人展開對話
從石窟一側攀上去,可以俯瞰16號石窟全貌
這是從最高處俯瞰石窟
四頭獅子面朝四方,含義目前未知
來埃洛拉石窟之前,同伴說到半天足矣。但是34個石窟中,僅僅16號石窟就花了半天時間遊覽。接著直奔最北面的耆那教石窟,計劃從34號石窟再遊覽至17號石窟,再去最南面的1號佛教石窟遊覽至15號石窟。
各個石窟具體方位詳見附錄的地圖。
走了不少路來到了首次接觸的耆那教石窟(建於9世紀~13世紀)。其中的30號石窟和印度教第16號石窟一樣也是一個正雕刻石窟,只是規模小多了。
耆那教是印度獨有的宗教,早於佛教。區分耆那教很簡單,主要的神像均為赤身的。而教徒主要分為白衣派和天衣兩派。白衣派穿著白衣,而天衣派意味著赤身。他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倡不殺生,為了避免無意中傷害飛過嘴邊的小飛蟲,教徒們在嘴上套有類似口套的簾子。
這是31號石窟一進門看到的可愛小松鼠
進寺廟右手是頭保存相對完好的大象,左手是類似濕婆之旗的經幢,不知這樣稱呼是否正確
這是大殿外觀,但見一、二層之間有類似陽台的空間
沿著台階上到二樓,這是靠近“陽台”的神像
進入大殿,但見裡面四壁是各種神像,中間的立柱雕刻精美,頂上的蓮花栩栩如生,不少赤身的神像提醒你,這是一種新的宗教
離開31號石窟,依舊打算爬到高處俯瞰石窟,這是站在石窟頂部往下看的情形:
30號石窟在山腰,裡面倒是精彩紛呈。這是入口,有大象的雕刻
石窟內部
石窟頂部的蓮花,周圍還有明顯的彩繪
離開耆那教石窟群前,給五座石窟來了一個全景拍攝
繼續逛印度教石窟。印度教的石窟建造時間晚於附近的佛教石窟,約公元六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末期。除了前一篇博客專門提到的16號岩鑿窟(正雕刻)外,其餘都是負雕刻石窟。
濕婆化身為豬頭人身的巨人瓦拉哈搭救被蛇吸入海底的大地女神。
這是一群當地學生在參觀石窟:
這座忘了編號的石窟雕刻精美,門口有神牛難帝的雕刻
走近看看:
寺廟內部門廊
裡面有骷髏模樣的神像,一時半會讓我愣住了。他是誰?誰的化身?
離開北面的石窟,接著來到最南面的石窟。這下接觸的將是最早期建造的佛教石窟,它們建造於公元七世紀左右。共有1號~12號,共十二個窟。
這座石窟門楣上有六座支提(無舍利子的佛塔)的造型。
早在唐代高僧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經時已然發現佛教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從這些石柱的下半部分明顯看出並未完工。
同樣是佛塔,有舍利子的叫塔,沒有舍利子的叫支提。埃洛拉石窟就有一座佛教石窟內有支提,此10號窟也叫支提窟。相對支提窟,其餘的佛教石窟叫毗柯羅,意思是僧房。圖為埃洛拉僅有的支提窟。當然,後來在阿旖陀石窟找到了多達五座支提窟,那是後話,暫且不提。
石窟頂部的仿木結構
10號石窟外觀分上下兩層:
陽光下的印度人民
三位同伴合影
明顯是未完工的石窟,感覺像是學校
這座石窟大殿門口的空地上有間石室,外觀雕工精美,裡面卻空無一物
夕陽西下,整整34座石窟,不少因審美疲勞而並未進入
正準備埃洛拉石窟,一種神秘音樂再次響起,原來是一對來自俄國或東歐國家的青年男女在演奏這種不知名的樂器
視頻:
~~~~~~~~~~~~~~~~~~~~~
附錄:埃洛拉石窟地圖
佛教:01~12窟
印度教:13~29窟
耆那教:30~34窟
我們的遊覽路線:
上午:16號石窟
下午:34號窟→→→17號窟;01號窟→→→15號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