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演义谈历史,仅凭这两点诸葛亮就足以入选武庙十哲
从唐上元元年开始,为和文圣孔子相对应,便以武成王姜太公为武圣,再从历代良将中选出十人为十哲,常常祭祀。中间罢祀了一段时间,到建中三年重新开始祭祀,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六十四将入武庙。到了宋代,经过数次的微调,形成了我们熟知的一圣十哲七十二将。
这八十三位名将,诸葛亮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而且没有之一。但同时也成了现在争议最大的,当童年记忆中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一一破灭,于是很多人开始把诸葛亮从云端打入了地狱。
记得易中天品三国中有一期,引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诸葛亮的话“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便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好。后来又有很多分析《隆中对》战略错误的文章,还有说诸葛亮北伐从来没有成功过,平南中也只不过是小打小闹。
到现在很多人甚至认为诸葛亮是没有资格进武庙十哲的,而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者,很多证据竟掺杂演义戏说内容。那么我们今天就从真实的历史中,看看其入选武庙十哲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尔雅》解释“哲,智也”。《说文》“哲,知也”。所以相对七十二将来说,十哲要求更高,不止是能打胜仗,更重视在战争理论上的贡献。
例如,同为十哲中的齐国大司马田穰苴,一生中只打过一场抗击赵燕进攻的仗,之后鲜有记录。但是他留下的军事著作《司马法》对后世影响极深,为兵家必学的《武经七书》之一,因此而无争议的入选武庙十哲。
那诸葛亮有没有兵书传世,或对后世战争有什么影响呢?
现在我把其中兵法相关的目录列出来,虽然大部分已经不存,但是还有少量大家能够查找到,可一窥武侯兵法。
第十二册兵要
兵法(知有所甚爱),兵要(军已近敌),兵要(枝叶强大已近敌),兵要(凡军行营垒),兵要(人之忠也),兵要(不爱尺璧),兵要(贵之而不骄),兵要(良将之为政也),兵要(言行不同),兵要(有制之兵),兵要(督将已下)
第二十二册军令上
军令(闻雷鼓音),军令(闻鼓音),军令(令而擅前后左右),军令(两头进战),军令(连衡之阵),军令(帐下)
第二十三册军令中
军令(尝以己丑),军令(军行济河),军令(金鼓幢麾)
第二十四册军令下
军令(敌以来),军令(始出营),军令(战时),军令(军列营),军令(军行)
喜爱军事的朋友应该知道军队纪律、号令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肥水之战就是因为信息不畅,后军以为前军大败,而导致的溃败。在古代,一只训练有素且军令通畅的万人队,乃至数千人,打败几十万的乌合之众是很正常的。
诸葛亮对于后世战争的贡献,就是非常系统的提出了军队的建设,通信号令的方法,为后世兵家学习推崇。仅凭这一点,诸葛亮就完全有资格成为十哲之一了。
第二、八阵图。为什么单独提出来,因为其对于后世的战争太重要了。说起八阵图,大家肯定会想到演义中,用几块石头就困住陆逊数万大军。实际上大错特错,八阵图实际上是八种基础战阵,我只要提列出来,大家肯定非常熟悉。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是不是很熟悉,阵法最早出现在黄帝时期,后由姜太公发展为太公阵,司马穰苴为五行阵,再到孙武发展为八卦阵,最后由诸葛亮达到顶峰,发展出八阵图。八阵图传到李靖舅舅隋朝大将韩擒虎手上,别名九军阵法,而李靖、李勣著名的六花阵又是从八阵图简化而来的。
可以说到后世所使用的阵法,都已经是在八阵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那八阵图的实战又如何呢?
例如《三国志》记载鲜卑秃发树机能反叛,先后杀胡烈、苏愉、牵弘、杨欣,四员西晋在凉州的封疆大吏,后马隆造扁厢车,学诸葛亮八阵图以布阵,大败秃发树机能。
所以后世,但凡是阵法,无论如何变化,其根本核心皆出自八阵图,光凭这一点,又是可以毫无争议的入武庙十哲。
光以上两点,诸葛亮入武庙已经毫无争议了。而至于军功,的确是诸葛亮入选十哲最大的争议了,但是张良从未领过军,司马穰苴一生只有一战,如果细数这世界上更是没有完人,何必吹毛求疵呢?况且其死后谥号“忠武”为历代武将最高谥,如王猛、高长恭、郭子仪及岳飞等都获得此谥,都是历代名将,足以说明当时对其武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