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图片

摘要

中药材香薷,别名香菜、香茸等。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具有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的功效。

  • 【香薷中药概述】
  • 【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 【香薷的食用方法】
  • 【香薷药效鉴别】
  • 【香薷药理作用】
  • 【香薷化学成分】
  • 【香薷用量用法】
  • 【香薷的禁忌】
  • 【香薷名家论述】

目录

【香薷中药概述】

香薷为唇形科草本植物海州香薷或石香薷的全草。辛,微温。归肺、胃经。

1.发汗解表:用于暑湿感冒,风寒袭表,湿滞于里,恶寒发热,头重头痛,胸闷吐泻等证,如(<和剂局方>香薷饮)、(四味香薷饮)。

2.呕吐腹泻: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等,可配扁豆,厚朴等。

3.利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也可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同用,如(深师薷术丸)、(<深师方>薷术丸:香薷,白术)。

【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香薷的功效:

【性味】 辛,微温。

1.《别录》:'味辛,微温。'

2.孟诜:'温。'

3.《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辛。'

4.《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归经】 入肺、胃经。

1.《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2.《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

3.《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

【功能主治】 发汗解暑,和中结湿,行水消肿。主夏月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水肿。

1.《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2.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3.《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4.《履?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5.《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6.《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7.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8.《纲目》:'主脚气寒热。'

香薷的作用:

1.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局方》香薷汤)

2.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香薷汤)

3.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

4.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5.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方》)

6.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7.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8.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9.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10.《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11.《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12.《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13.《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14.《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15.《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香薷的食用方法】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抢水,切段,晾干,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烹调用途】:烹饪调料,可用作烹制肉类、肉汤和泡水饮用。亦可作增香调味品。

香薷适合人群:表虚自汗、阴虚有热者禁服。

香薷食疗作用:味辛,性微温。归肺、胃、脾经。芳香宣散,可升可降。

香薷食物相克:该品与山白桃相克。

香薷做法指导:内服宜凉饮。

⑴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术同用以健脾利水。

⑵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该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该品的适应范围了。

常用食疗药膳方

【香薷饮】:香薷10g,白扁豆、厚朴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可解表散寒,

化湿和中,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红楼梦》中林黛玉喝的便是这种。

【香薷薄荷茶】:香薷、薄荷、淡竹叶各5克,车前草10克,水煎代茶饮。可清热除烦,利尿清心,适用于心烦尿赤,口干口苦。

【香薷粥】: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香薷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可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适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暑湿表症,水肿,小便不利等。

【香薷二豆饮】:白扁豆30克,香薷15克,扁豆花5朵,将三者水煎取汁频饮,每日1剂。可化湿消暑,可治疗中暑发热,暑湿吐泻等。

【香薷药效鉴别】

香薷外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内能化湿以和中,故作为治疗夏月乘凉饮冷,阳气不得发越所致的“阴暑”的专药。“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

【香薷药理作用】

香薷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香薷油有预防流感作用,可使发病率比未用者低。

1.抗病毒作用:海州香薷水煎剂1:20 浓度时对病毒ECHO11 株有抑制作用。

2.抑菌作用:本品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打孔法测定时,浓度在1:200-1 :1000的抑菌圈直径均为9mm。其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用平板打孔法测定,当浓度为1:1.25时抑菌圈的直径为15mm,浓度为1:1.25-1:0.16时抑菌圈直径均为9mm。石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有较强抑制作用。

3.对离体肠平滑肌的作用:香薷挥发油对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的离体回肠自发性收缩活性皆有较强的直接抑制作用,但对不同种属的动物的敏感性不同,相比之下,对豚鼠和家兔回肠的抑制作用较强,半数有效量分别为3.6和7.6μg/ml,而对大鼠和小鼠的作用稍弱,半数有效量为14.2和35.1μg/ml。对豚鼠回肠因鸡蛋清所引起的过敏性收缩和氯化钡所致的过敏性收缩均有对抗作用。

【香薷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其成分为香薷酮、倍半萜烯等。

【香薷用量用法】

6——10g,大剂量可用至30g,水煎服。

【香薷的禁忌】

表虚汗多者忌。

①《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香薷名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②《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⑦《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