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锅堵口的故事/王龙头
明朝嘉靖年间,西平县城商业兴旺,一片繁荣景象,被称为“小洛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有名的码头,来往经商的,拉货的,做小买卖的,热闹非常,不亚于清明上河图。但让人们不如意的是,每到洪河汛期,河水外溢,水漫全城,一片汪洋,不少货物无法转运,浸在水里,让商家叫苦连天,损失严重。由于洪河穿城而过,堤坝低矮,不易修筑,地方官员年年修堤,年年防汛,但效果不彰,基本年年受淹。有一位李县令将此情上奏朝廷,提议让洪河改道,经朝廷批准,兴修水利,将洪河从西平城西截流向北,绕城而过,改变了一河两城的局面,这样县城虽然躲过了水患,如遇汛期,洪水仍象猛兽一样淹没两岸的村庄和农田。十年九淹,已成常态。农民怨声载道,又无可奈何。
王诰,西平谭店乡老王庄人。嘉靖癸未年进士,因在山西大同平叛有功,提升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在任数年,勤政爱民,政绩显著,人民爱戴,朝廷嘉奖。这年,其母病故,王诰回老王庄为母守丧,闲暇聊天时听乡民说起洪河年年泛滥,沿岸村民饱受其苦之事,心中不禁思忖:我在他乡为民造福,不想家乡人民却受此困苦,我若不治好水患,怎对得起故乡父老乡亲。为此,先要对洪河水流情况进行详细考察,才能做出具体规划,王诰带家人、仆人和书吏数人,骑马沿洪河而上,详细观察河流水势,了解各处水情。这天,他到社旗县境内实地视察,看罢水情,心中了然,上游水量大,而下游河床窄,遇到大雨,河水下泄不畅,定会漫水决堤。找到原因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治理的问题,王诰经过认真思考,征求意见,认为只有从上游分流改道,减少水量,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他打开地图,仔细研究,结合实地勘查情况,决定从叶县干江河截留入澧河,既省工又省钱。又想,这件事情如让地方上奏朝廷,办理起来不知何年才能成功,而沿岸百姓却翘首以待,望早日解除水患。既是为家乡百姓办事,不如自己解决,于是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就在现在的锅堵口南岸买下60亩土地作取土之用。
常言道,好事多磨。正当王诰一切准备就绪,准备动工开挖时,却出现了新的情况,当地有一王姓望族,人称“铁耧王”,得知王诰要改河分流,认为一是破坏了家族墓地风水,二是怕河道窄浅,汛期洪水外溢,反受水害。故此坚决阻挡,不让开挖河道。结果闹成一场官司,这场官司打到叶县县衙,县令批文“改河辱理”。意思是王诰要改河道,输理在先。王诰一看,非常生气,斥责县令道:“你乃区区七品县令,怎敢妄批我四品大员的状子,况且我是为下游百姓谋万世福利,怎敢说我无理?”县令不敢得罪,请王诰决断,王诰就将“改河辱理”以谐音改为“改河入澧”。解决了这件案子,这样改河工程才得以实施。
工程开挖过程中需要截流,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因水流湍急,沙石泥土堵不住水流,干了几天仍劳而无功。王诰很着急,就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咨询,先生说,“非得锅堵口才可。”王诰就命人用钢钎做桩,把锅串起来垛在水口,这样水就冲不动了,但是仍然漏水,对施工有比较大的影响。正在商议对策,这时,有一个老婆婆拉着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路过,小孩好奇伸头往水里看,老婆婆叫“郭堵快走”。手下人一听,赶忙报告给王诰,说有一个男孩名叫郭堵,风水先生的意思应当是用这个叫郭堵的男孩祭河方能破镇口。王诰也听说过用活人祭祀神灵以利施工的事情,但觉得太残忍,一条鲜活的生命怎么能这样轻易毁掉呢?王诰爱民如子,绝不可做此伤天害理之事,但风水先生的话又不能不信,他思来想去,有了计策,就让下人找老婆婆来商量,留下他们祖孙二人,将来看守渡口,待遇不薄,胜似讨饭。老婆婆自然欢喜不尽,一口应允。王诰让人找到一个有名铁匠,照郭堵的身形、相貌做成真人模样,又让人给郭堵画了像,然后择日在施工处焚香祭拜,把郭堵的画像和替身埋到水口,然后命人以袋装土进行堵口,说也奇怪,这次很快就把水口堵上了。使开挖河道工程顺利进行。
洪河改道分流后,河水不再泛滥,成了一条造福沿岸百姓的河流。西平人不忘王诰的功绩,《西平县志》详载此事。
现在叶县还有“锅堵口”这个地方。买卸甲店60亩地也是事实,因为是私田,从明、清、又到民国一直到解放后土改时期,此田无人敢占。在改革开放期间,叶县教育局才在此建了学校。现在的锅堵口还留有看台,是当时为防人偷挖河堤专门设立的,留守人员中就有郭堵,他终身看堤,直到去世。
作者:王龙头,西平县谭店乡王吉白庄人,县作协会员,农民,喜爱文学,写有故事《毛巡案私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