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总集剧本•文化部分

(全国很多中小学老师要学生们看这一集,但本集文字在配套书中无法找到,录此,以便更多的人受益。  ——张建安)

【引子】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观的锦绣山河中,孕育着无限生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中,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养料,凝聚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场历史大剧不断上演,无数的曲折与坎坷考验着这片土地上的国家、民族与人民。与此同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勇于探索、不容他人侵犯、爱好和平等基本理念,深入中国人的血液。

即便风雨飘摇、问题棘手,中国人能够迎难而上,顽强奋斗,走出难关,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即便烟雾弥漫、障碍重重,中国人能够坚韧不拔,沉着冷静,理清头绪,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缔造中国的幸福,进而造福人类。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并绽放,演绎了无数的传奇往事。而这些真实的传奇,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产生出指引我们前进道路的历史智慧。

【本集片名】:中华道路

【解说】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交相辉映。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墨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

在西方,人们把这个圣人先贤纷至沓来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东方,人们赋予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文色彩,称之为百家争鸣。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个时代都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

【解说】

这里是位于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别的思想家不同,墨子的塑像极具特立独行之状,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

墨子的一生相伴着各种各样鬼斧神工般的发明,而这些发明被巧妙地运用到墨子的思想实践当中。在纷乱的战火间,墨子和他的弟子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非攻”主张。兼爱,主张没有任何亲疏贵贱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他们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与墨子激进的救世思想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政治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集中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辩论名实关系的名家,以法治世的法家,游说各国的纵横家,劝耕桑以足民食的农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探寻自然、人与社会如何相处的真谛,可谓众说纷纭。然而,所有的这些思想,都与一个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学派就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正是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

【采访】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

孔子呢,在开始的时候他就反思对人的理解,人就是全面的人。而且怎么样通过人的自觉,人自己的努力,人自己的修养能够成人,这个不仅是道德的观念,也是政治的观念,也是社会能够和谐。那么跟上天能够打通。

杜维明(右)与张建安(左)合影     (《中国通史》导演钟艺萱摄)

【解说】

以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为基本内容,孔子追求着个体、家国、天下的和谐。孔子的主张,成为2000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思想。

孔子在世时,他的弟子就有三千人之多,似乎已经拥有巨大的光环。而事实上,孔子周游列国弘扬仁义之学时,他的主张始终不能为各诸侯国所用,颠沛流离时如丧家之犬。

孔子逝世一百多年后,亚圣孟子再次行走在宣扬儒学的道路上,然而,他的仁政主张依然没能被任何一位君王接受。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儒学依然没能成为治世之学,甚至内部还出现了裂痕。大儒荀子以“性恶说”批驳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更因为主导焚书坑儒而被众多的儒者视为最大的仇敌。秦朝时期,儒学坠入深谷,儒家思想似乎将永远湮灭于历史烟云之中。

在山东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珍藏着出自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36幅,圣迹图大部分展示的是孔子颠沛流离的一生,然而其中的《汉高祀鲁》图,却描绘了一幅令人意想不到的场景。

【解说】

“焚书”浩劫18年之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用最隆重的太牢礼来拜祭孔子,这是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似乎昭示着儒家思想重获生机。然而,刘邦仅仅需要用儒家的“礼”来感受与彰显一代帝王的威仪。刚从战乱中走出的汉王朝,整个社会需要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才是汉初统治者所需要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真正复兴,在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之后的汉武帝时代。这个时代散发着盛世的光芒,但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矛盾。汉初以来奉行的道家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急需一整套积极有为的治国新思想,在这个时候,大儒董仲舒应运而出。

董仲舒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然而,所谓“罢黜百家”,并不是废弃各种思想。战国以来至西汉中期,以孔孟儒学为基础,儒学汲取了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的精华,成为经过改良后的新儒学。此时的儒学在秉持仁义礼乐的基础上,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的王权等级观念,建立新的国家与社会秩序,成为最适合汉王朝长治久安需要的一整套思想。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由此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

【采访】彭林:清华大学教授

我们都认为儒学应该是一个最好的,因为它是强调每一个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尊。它是从个人做起。修身,《大学》里面讲从天子一直到庶民,都要以修身作为立身之本,然后齐家,然后治国,然后平天下。它完全是用一种道德来整齐我们每个人的身跟心,来整齐一个家庭,来整齐天下国家。这个是这些我们历代知识分子、历代政府所认同的最温和,同时又是最正确的一个治国之道。

【解说】

在东汉后期,佛教已经由西域开始传入中国。在充满战乱与动荡的魏晋南北朝,讲究出世轮回的佛教思想为民众带来慰藉,佛学由此在中国蓬勃发展。盛唐时期,儒、佛、道均活跃在政坛与民间,呈现出不同思想见解的巨大包容性,也造就出中华思想的繁荣局面。然而,随着唐王朝的衰落,数百年战乱不已,混乱不堪,儒学也又一次走入低谷。当中国重新建立起一个局部统一的王朝——宋朝时,当政者清晰地意识到,必须有一种思想来统领国家。

【采访】彭林:清华大学教授

在一个国家里面它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主体文化,否则它就是一盘散沙,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这么辽阔、人口这么众多的国家来讲,这是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长期发展的。所以它一定要有一个主流的,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

【解说】

宋朝时期,一大批儒学思想家应运而生,其中,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新学说,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继续秉持着“以礼治国”、德治教化的儒家基本思想,并在道德理性和内部秩序的重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道,成为最能稳固宋朝统治的官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由此再度振兴。然而,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前期,程朱理学被凝固在了刻板的书本当中,曾经活跃的思想已经变得保守与僵化。此时的儒家思想,需要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青春气息。

在大多数科举士子陈陈相因、谨守朱子门户之时,这位16岁的狂狷少年已游历了北部边塞,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他就是王阳明。不羁的个性注定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人生,也在助推着一位儒家圣者的诞生。

丰富的阅历和不辍的思考,让王阳明在儒释道之间有了崭新的领悟,他不拘于程朱教条,持续推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构筑起他的阳明心学,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又一次自我更新。

【采访】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

它是吸收了各种不同的思想以后,它的认同更壮大。同时它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得它能够一度一度的重新发展,这种比较宽广的这是儒家使得中华民族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

【解说】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法释道等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演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些思想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礼仪道德、政治观念,影响着诸多政权的成败兴亡。(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