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有玄机——解读宋太祖遗嘱(六)
分析历史谜案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能深入历史,还能增长智慧。现在,我们继续探讨赵匡胤是否在遗嘱中将皇位传给了晋王赵光义。
《宋会要辑稿》中倒是记载了一份宋太祖传位遗诏:
修短有定期,死生有冥数。圣人达理,古无所逃。朕生长军戎,勤劳邦国,艰难险阻实备尝之。定天下之袄尘,成城中之大业,而焦劳成疾,弥国不瘳。言念亲贤,可付后事。皇弟晋王天钟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查于柩前即皇帝位。丧制以日易月,皇帝三日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七日大祥,诸道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知州等并不得辄离任赴阙,闻哀之日,所在军府三日出临释服。其余并委嗣君处分。更在将相协力,中外同心,共辅乃君,永光丕构。
这一遗嘱明显有造假的痕迹。所谓“晋王天钟睿哲,神授莫奇”,是赵光义有意为自己贴金,赵匡胤怎么会说这样的话。
熟悉赵匡胤的人,很容易就能了解到这位开国皇帝宽容、仁义、豪爽、不遮掩等很有个性色彩的特点。他虽然靠打仗得到了天下,但绝不像一般武夫那样滥杀无辜,相反,他的宽容大度远远超过了秦皇汉武乃至唐太宗。
当了皇帝后,赵匡胤一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并壮大政权,另一方面想尽办法善意地解决一切矛盾,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杀戒。
对于开国功臣,由于这些人仍掌握着大权,容易对皇帝的统治权造成威胁,赵匡胤便巧妙地摆了几个饭局,酒酣之际,开诚布公地让他们自动辞位,同时保证这些人及其子孙长保富贵。这便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谈笑间将君臣矛盾化解。
对于被击败的其他政权的统治者,赵匡胤虽然将他们俘获,但没有杀掉一人,相反,都将他们养了起来。尤其对南唐国主李煜,赵匡胤一方面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一赤裸裸的理由发大军攻打南唐,另一方面又在李煜被俘后将其安置在京城,好吃好喝地对待,反映着赵匡胤虽霸气但坦荡厚道的性格。
赵匡胤甚至厚待以前曾歧视他的人,不咎既往地给予对方官职;他还在外出遇到行刺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着从容大度的心胸,不让追查凶手,这与秦始皇受到威胁后马上将周围的所有人都杀掉,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对于自己从小看大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始终非常爱护。当赵光义在陈桥兵变、雪夜定策等关系宋朝生死的大事上做出贡献后,赵匡胤更是将大权交给弟弟,封其为晋王,选其为自己帝位的接班人。所以,赵匡胤绝不会杀赵光义,而且也没打算改变主意将帝位传给自己越来越大的儿子。
赵匡胤晚年为了国家整体利益,曾打算迁都洛阳。此举可以有效地防御北方民族的威胁,但却削弱了赵光义的利益。赵光义常年在开封培植势力,已经盘根错节,蔚为大观。所以,赵光义反对迁都。以赵匡胤皇帝的权威及力量,如果硬要迁都,谁都拦不住。但最后,赵匡胤还是忍痛放弃了自己的主张。从这一点看,赵匡胤已将赵光义的利益放在迁都之上,这不仅是一种深厚的兄弟感情,而且立足于一位江山设计者的视野,立足于赵光义将是下一任皇帝的立场之上。
倒是赵光义这个弟弟等不及了,他看着侄子一天天长大,可以按照传统名正言顺地继承赵匡胤的皇位时,着急了,于是与兄长发生了争执,甚至是他直接毒死了兄长(要知道,赵光义用毒是历史上有名的,后来他为了研制一种毒药,竟然拿李煜当试验品)。赵匡胤的皇后宋氏为什么在赵匡胤刚死就对赵光义说:“我母子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这是她了解赵光义为人的自保策略。但她仍没能保住儿子的性命,赵光义最终杀害了自己的侄子。所以真实的历史中,根本没有评书中经常出现的手持上方宝剑可以上斩昏君的八贤王。
由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赵匡胤打算传位于赵光义,但没有立下明确的遗嘱。
烛光斧影是真实的,但烛光斧影中的细节却无法判断真伪。
至于“金匮之盟”,我倾向于杜老太太曾与赵匡胤有口头的约定,希望赵匡胤眷顾赵光义,但所谓“金匮之盟”却是虚造的。
当然,这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有待大家批评指正。
宋朝人朱弁在其笔记《曲洧旧闻·赵韩王直言》中记了一件相关事件,把它放在文末,供读者朋友们继续思考:
世传太祖将禅位于太宗(赵光义),独赵韩王密有所启。太祖以重违太母之约,不听。太宗即位,入卢多逊之言,怒甚,召至阙而诘之。韩王曰:“先帝若听臣言,则今日不睹圣明。然先帝已错,陛下不得再错。”太宗首肯者久之,韩王由是复用。
其中的核心,是赵韩王的话:“我希望以皇子继承皇位,但先帝没有听我;如果听我的,今天看不到你当皇帝。但是,先帝既然已错,陛下你不应该再错,不应该再把皇位传给弟弟了。”这里的赵韩王,就是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