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有些公司去了就是陪葬?
这是我的第342篇原创
1
调研公司
最需要看哪些方面?
其实刚刚毕业那会,和大多数应届生一样,心里想的就是有家公司要我就不错了,我还好意思挑剔别人?
后来发现,这个想法不对劲。
最起码,很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这样表现出来只会让自己显得很弱势,甚至给对方一种“任你宰割”的感觉,是的,不少无良公司的HR就喜欢你这样怎么捏都不吭声的职场小白。
我在职场一直坚信和奉行的态度就是:
求职,永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不管是以前我被别人面试,还是后来我面试别人,都是秉承着这个态度,确实,后来我也因为这种坚持,成功避开了很多看着很厉害最终还是倒闭的公司,也为公司过滤了很多看着很优秀实际上不怎么靠谱的求职者。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调研一家公司,最需要看哪些方面?
在这里给你提供5个方向进行参考:
1. 行业发展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低潮期,在不同的时期加入自然会遇上不同的发展境遇。
10年前的传统媒体行业,自然不会知道将来自己这行会被新媒体取代。
以前柯达如日中天的时候,谁也没想过将来相机业务会被手机连根拔起。
就像如今遍地开花的教育机构和从业者,也不曾想“搞教育”会这么火。
许多人的选择,其实是一种错配。关于行业发展的思考和选择,越早越好。建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最好还是高增长的行业。
这可能会决定你的成长速度,薪酬水平。
要知道乘扶梯,乘电梯,搭火箭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有时候,行业不行了,公司怎么折腾都很难。
2. 公司实力
公司实力怎么看?
首先像这种诸如“我们公司的盘子都是上千万的”“我们合作的都是阿狸藤迅”“我们办公地点都是环内CBD”之类的鬼话就不要信了。
真正的有钱人不会扯着嗓子喊自己有钱,倒是真没钱的人反而处处要显摆自己有钱。
如果真想知道这家公司实力怎么样,不妨可以去企查查看看注册资本,或者去看看公司年报,实在不行还可以在网上搜索下,看看有没有风投公司给对方投资。
要是什么都没有,还敢冒充独角兽公司,建议你手动举报并拉黑。
3. 薪资收入
如果一家公司给你开出了高于市面上2倍或以上的薪资,你可千万别高兴太早,很可能里面藏着陷阱:
比如你进去之后,对方疯狂压榨你让你把资源吐完之后,再随便找个借口把你开了。
再比如给你开的薪资很高,再以种种理由克扣你的工资,最后到手还低于市场水平。
与此同时,如果一家公司给你开出低于市面上的薪资时,也建议不要去了,除非对方能给出其他可以对冲或代替薪资的条件:
比如平台经历、职位头衔、职场资源等等,但这一条只适用于不缺钱的职场人。
4. 社会舆论
如果还想对这家公司有深度了解,建议可以去各大求职平台搜索查询下,比如脉脉的职言、智联招聘的职Q、知乎的职场版块,都是可以进行了解的精准渠道。
实在不相信,还可以问问身边刚好就在该公司的朋友,如果这家公司真的好的话,别人是不会骗你的,除非是你俩交情不咋样,或者是这家公司真不咋样。
2
为什么说有些公司
去了就是陪葬?
吴晓波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
“中国是全世界创业企业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创业企业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创业成功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归根到底,它属于幸存者的游戏。”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句话有点偏激,但事实就是如此。
在过去几年里,平均下来每天有一万人创业,而这些企业在接下来18个月中,有超过95%面临死亡,为什么说有些公司去了就是陪葬?
因为很多时候连创始人自己都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更何况是还站在门外的你。
这还只是之前的数据,你不妨再对比下因为疫情而导致经济部分停摆的去年:
据时代数据创业公司数据库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7日,一共有932家创业公司关闭。其中,在4月份关闭的公司最多,达到214家,占22.96%;其次是1月和3月,分别关闭195家和171家。此外,去年上半年共有881家创业公司倒下,占全年的94.53%。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在去年2月6日,曾在新三板挂牌、创业13年的兄弟连IT教育受疫情影响,现金流断裂,率先倒下。
与此同时,2月29日,曾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创业近20年的百程旅行紧随其后,同样因为现金流断裂,进行破产清算;
3月13日,近几年逐渐兴起的长租公寓代表之一我乐公寓爆雷,现金流断裂,实控人疑似失联,办公室已人去楼空,巧的是,最后在年底蛋壳公寓同样出现暴雷事件。
如果化用《围城》里的一句话,大概就是: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同。
甚至你再细心一旦发现,很多企业倒闭并不是因为疫情,就算没有疫情最后也要因为其他事情而引发倒闭。
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对这几类行业一定要慎重考虑:
① 行业还处在早期阶段,而创业者只会满嘴跑火车,编故事圈人圈钱,各种投机机构满大街都是,比如典型的区块链行业。
② 行业有一定应有价值,但处于野蛮发展阶段,业内鱼龙混杂缺乏管理,而且非常容易受政策调控和监管,比如P2P行业和房地产行业。
③ 行业有应用价值,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大量热钱快钱进来,然后变成资本补贴大战,最后行业你死我亡没有赢家,比如曾经的共享经济。
④ 整个行业始终受到严监管,政策一有变动就容易导致行业受到冲击,非常典型的就是文娱行业、金融行业以及健康医疗行业。
所以,我也在这里奉劝各位一句,有些公司其实压根没必要去,甚至连面试都可以省略,如果你执意要去,还可以先考虑下这几个问题:
1. 薪资能否满足基本生活?
2. 平台能否提供晋升空间?
3. 领导能否愿意带你成长?
4. 本人能否实现职场价值?
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对于创业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创业就像是从悬崖纵身而下,然后在下落的过程中自己组装一架飞机。
对于创业者,我一向非常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投身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道,有时候别人能走出来的,未必就适合你。
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你能确定在落地之前,自己能否组装出一架飞机来?
什么样的公司
才值得你去?
什么样的公司才值得你去?
这问题就像“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与之度过一生”一样难以回答,恐怕只有你自己能找到答案,但没有关系,在找到这个答案之前,你最起码可以规避和筛选出一些不靠谱的企业。
少走一些弯路,总好过一直在走弯路。
吴晓波老师曾经说过一个观点:
我在《大败局》中研究了19家企业,它们的创始人都是全中国最聪明的人,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一家是正常死亡的,都是在高速成长的时候遭遇了崩溃性的失败。
事后,吴老师也总结了这几点失败,恰好可以作为职场人对一家公司的最好筛选:
1.选错行业
一个企业能够形成竞争能力的第一条,就是要进入到高成长型的行业中,形成对峙能力,基于这一点,你就可以筛选出一大批不合适的企业。
2.不可落地
如果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每天想的就是“颠覆行业,改变世界”,建议就不要去了,这种公司能不能活下来都是够呛。
3.需求量低
很多创业者会沉醉于自己的惊奇想法,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天才,但实际上你觉得一件事很重要,消费者也需要,但结果是根本没人为你买单,而这就是战略上的自嗨和麻痹。
4.盈利极难
就连吴晓波老师自己曾经都开过亏本的书店,他说书店每天来很多人但就是不买书,最后听完他的免费讲座就走了,这种盈利模式很难的产业和模式肯定是难以长久的。
5.盲目追风
如果一家企业在还未壮大的情况下,甚至没有核心爆款产品的情况下,就盲目追风,建议不要去了,最后你会发现他们什么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
相反,当你把几个点汇总成一份企业清单,并用心仪的意向企业对应进行打分,如果每样都合格,那刚好就能得到一个最高分。
我不知道这样得出来的算不算值得你去的公司,但我可以确定的是:
最起码,你可以降低遇到一个不靠谱的公司的几率。
写在最后:
有时候,生活并不会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它只会为我们提供选择。
但最终选择的还是我们自己,既然如此,我更希望你能珍惜每一次的选择,让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至于白白浪费,更不必把自己职场的宝贵时光,
浪费在一个不合适的企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