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濒危藏药材有74个品种 专家支招可持续发展
现状:
根据西藏自治区藏医药专家、植物学家、各企业等对我区濒危藏药材品种的选定进行收集和整理后,评选出西藏濒危藏药材有74个品种。
另外,他们将这些濒危藏药材品种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其中一级濒危藏药材有茅膏草、毛瓣绿绒蒿、白花龙胆、鸡蛋参、冬虫夏草、桃儿七、婆婆纳、大花红景天、喜马拉雅紫茉莉等24种;二级濒危藏药材有藏紫草、雪莲花、印度獐牙菜、忍冬果、土当归、岩白菜等21种;三级濒危藏药材有柴胡、雪莲花、绿绒蒿、亚大黄、螃蟹甲、亚麻、藏木香等29种。
同时,他们还根据自治区药厂需求量和区内外市场需求,以及人工栽培研究的难易程度,对这74种濒危品种进行了进一步分类。其中自治区药厂需求量大的有15个品种,分别为毛瓣绿绒蒿、伞梗虎耳草、唐古特乌头等;市场需求量大的有8个品种,分别为高山大黄、冬虫夏草、天门冬、铁棒锤等;药厂和市场需求量都比较大的有桃儿七、大花红景天、波棱瓜、甘松、黄精等8个品种;人工种植研究难度较大的有茅膏草、毛瓣绿绒蒿、百花龙蛋、冬虫夏草、金腰草、雪莲花等12个品种。
保护:
“濒危藏药材保护方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快速开展人工驯化技术研究。”自治区藏医院生物研究所所长扎西次仁说,接下来,自治区藏医院将重点加强濒危藏药材的种子收集、种子质量管理、种苗培育、品种选育等研究工作,同时结合部分已经完成人工种植技术研究的品种,将尝试推广种植。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蒋思萍表示,“可通过组培、调查来寻找新的药材资源作为濒危藏药材的替代品,从而缓解濒危藏药材的采挖力度。”
记者了解到,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针对藏药资源日益贫乏与藏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矛盾,以西藏龙胆为例,他们完成了对高寒地区野生藏药材——西藏龙胆人工种植技术的研究。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组培研究室副主任尼珍介绍:“通过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西藏龙胆的分布情况,该成果首次在高寒地区对西藏龙胆的种子形态描述、种子分级、种子萌发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及生物学特性和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出种子分级指数,确定了适合西藏龙胆种子的分级标准;通过种子处理,发芽率达到88%;平均生根率达60%,每株平均生根3到5条。移栽成活率达80%以上。而且首次对西藏龙胆野生种和栽培种的龙胆苦苷含量进行了对比,确定西藏龙胆栽培种中的龙胆苦苷含量整体上要高于野生种的含量。”同时起草了《西藏龙胆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并在高寒地区建立了2000亩的西藏龙胆野生抚育基地。
建议:
记者从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为保护濒危藏药材资源,该公司建立了三类藏药材基地,即保护基地、野生抚育基地、藏药材种植研究基地。保护基地主要是重点保护具有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特征的藏药材资源重要产区,从而保证藏药材种质资源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如:米林南伊沟药材保护基地;野生抚育基地主要是通过人工种植与野生抚育相结合来扩大和保证藏药材资源供应能力,从而在满足市场需求量的同时,缓解对野生藏药材的采挖影响,如藏木香、桃儿七、独一味等等;种植研究基地主要是针对濒危物种、需求大的品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品种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如红景天、矮紫堇、喜马拉雅紫茉莉、藏丹参等。
据悉,西藏奇正藏药目前在技术上有三大突破。一是产地适宜性种植技术方法成功应用在野生抚育领域;二是对独一味等80多种藏药材资源率先进行了DNA特征图谱检测标准的研究和数据库建立,这一科技成果获得“国内领先”的评定;三是将现代组培技术成功应用在藏药材可持续发展领域,大大提高了藏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效率。
西藏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边巴次仁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盲目推广特色藏药材的乱象,很多土特产店打着各种旗号出售红景天、雪莲、龙胆花等珍稀藏药材,殊不知很多药材只有经过特殊加工后才能成为对人体有益的产品。这不仅对藏药材资源是一种蚕食,还误导了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秩序。“我们正在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尽快出台关于藏药材保护与利用的三级目录,即禁止开发利用的品种目录、限制性开发利用的品种目录、可开发利用的品种目录。”边巴次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