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17【储蓄】特种邮票
1956.10.01发行 全套2枚 发行量900万套
(2-1) (113)4分 储蓄徽志.黄色 (900万枚)
(2-2) (114)8分 储蓄徽志.红色(1400万枚)
邮票规格:42×25毫米 齿孔度数:14度
整张枚数:104枚(8×13) 版别:雕刻(无背胶)
雕刻者:高品璋
设计者:卢天骄 印制厂:北京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
储蓄金钱,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工具叫做“扑满”。它用泥土做成,只有入口,没有出口。钱币从入口投进去,待积满后,便将它敲碎,取出备用。“扑”是击破的意思,“满则扑之”,故称“扑满”。这种积钱的方式,具有积零成整,积少成多的优点,故一直沿用至今。
专门办理储蓄的机构,大约自唐代开始。唐朝由于商业的发达,商人在大城市里设立柜坊,替人保管钱币,存钱的人可以随时凭券提款。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大商人为了筹集资金的方便,设立了钱庄、银号、票号等,接受存款,并且付给存户一定的利息,这是储蓄业务的开端。
1848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新式银行“东方银行”,由英国人开设。1897年,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由官商合股经营。1904年,清政府户部筹办了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设于北京。1908年,“户部银行”改称为“大清银行”,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后来,储蓄业务便逐渐由银行承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筹集资金,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政府号召城乡居民把日常生活中节省出来和暂时不用的余钱存到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经营的储蓄存款分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前者有一定的存期;后者存期不定,可以随时支取。到1955年底,全国城乡储蓄总额已达到15.64亿元,比1949年增加155倍多。
1956年10月1日,为了宣传储蓄在支援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中的意义,邮电部发行了《储蓄)特种邮票,全套2枚。
本套邮票2枚图案相同,均以人民储蓄徽志作主题,用牡丹花作底纹,象征国家和人民日益走向繁荣幸福。储蓄徽志的结构是:外围以中国古代钱币组成齿轮形状,同中心的“储蓄”两字相呼应,象征把社会资金聚集起来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这些古币集结起来,在内层又形成一道齿轮,同中间的麦穗相结合,象征工农业的发展。正上方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2-1)为黄色
(2-2)为红色
画面除了储蓄徽志和牡丹花底纹外,没有其它图饰,使储蓄徽志鲜明突出,画面也显得更为简洁。在画面底部中间均有“踊跃储蓄,支援建设”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