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感统训练:以行走、攀爬、追跑、涂鸦、堆积木、按键为主
孩子满周岁进入人生第二阶段,体格和脑的发育速度虽然较0~1岁前有所减慢,但仍很迅速。在1~2岁时期,孩子的体重约增加2.54千克,身长增高10厘米,脑重已达成人的75%,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日益复杂化,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刺激大脑相应区域不断增长,个别差异开始表现出来。
1.观察认知、思维能力训练
(1)思维能力训练。
当孩子的活动和语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后,思维活动开始逐渐向概括性方向发展,如将大小不同的饼干称为大饼干、小饼干,将玩洋娃娃或者玩积木都归为玩玩具,并且能够将所针对的对象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例如,当孩子将玩具摔到地上时,他就会联想到是自己摔的,就会急忙将玩具抱起来,并学着大人的样子拍拍玩具,口中也许还会念着“不疼疼,不疼疼”。因此,在对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妈妈应多使用联想法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让孩子养成动脑筋的习惯。
①将孩子专用的毛巾、牙刷或者其他生活用品与妈妈的混在一起,每次洗漱时让孩子挑选自己的东西。如果孩子挑不出来,妈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如“你的牙刷是大的还是小的”“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如果孩子最后挑对了,妈妈应当告诉孩子“因为你的嘴巴比较小,所以给你买了小牙刷”或者“因为你喜欢绿色的,所以给你准备的毛巾就是绿色的”诸如此类的解释,让孩子明白,原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以后再遇到什么事情就会养成先想再做的习惯。
②调皮的孩子如果在扔玩具时砸到妈妈的身上,妈妈应当用夸张的表情来回应孩子。由于他不能理解别人的疼痛,所以看到妈妈夸张的表情时不但不会感到害怕,反而觉得很好笑。此时,妈妈可以拿一个孩子最喜欢的玩具,然后以这个玩具为主角编一个故事,目的是告诉他刚才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当孩子听到自己喜爱的玩具受伤时,就会感到不安,以后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即使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再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了。
③将玩具放到床底下或者较高的地方,然后妈妈向孩子发出“求救”信号:“玩具掉到床底下(或者在柜子上)怎么办?”当孩子请自己帮忙时,妈妈应当将问题“抛给”孩子:“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你有什么好主意吗?”并提供一些道具,如凳子、扫帚等,最终让孩子学会爬上椅子够高处的玩具,用扫帚或其他物品取够不着的东西,这种训练正符合孩子“上天入地”的兴趣。
(2)事物特征认知训练。
孩子的观察力是根据年龄而定的,通常年龄越小的孩子观察物品的时间越短,为了能够使孩子更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妈妈应当在这一时期加强对观察力的训练。
①给孩子准备一个红色的娃娃,告诉他这是红色,等下次再问孩子什么是红色时,孩子就会指着娃娃。此时,妈妈再拿出一顶红帽子,告诉他这也是红色,如果孩子表示怀疑,妈妈可以多拿出几样红色的物品,如蜡烛、毛线团、毛衣、番茄等,让孩子与红色娃娃作比较,并问这些都是什么颜色。当孩子经过仔细对比后,就会得出“这些东西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是红色”的结论,从而有助于养成对事物的观察习惯,也对红色有了认知的概念。
②抱着孩子去公园散步,观察周围的景物与行人,并随时向孩子提出问题,如“那个阿姨在干什么”“她和妈妈有什么不一样”“左边的大树和右边的大树哪个高、哪个矮”等。也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问他“长颈鹿是不是很高”,当得到孩子的肯定回答后,再带他到猴子山,问他“猴子是不是能爬树”,当孩子作出肯定回答之后,妈妈就开始出问题:“小猴子爬到哪里比长颈鹿还高?”妈妈在不断提问中,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不断深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观察系统。
(3)性别认知训练。
有的孩子从2岁开始就表现出对成年人的身体很感兴趣,家里任何人洗澡都想看。很多人都认为,孩子一定被谁教坏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这只是孩子性萌动的一种表现,这种性的认知是伴随着孩子成长一起发展的,是无法分离的,所以妈妈一定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性好奇,并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性别认知能力。
①如果孩子吵着要看大人洗澡,如果是男孩就让爸爸领到浴室中,如果是女孩就让妈妈领到浴室中,然后在洗澡的时候告诉她:“妈妈是女的,你也是女的。”并帮助孩子辨认自己身上各个器官。
②当孩子1岁之后,妈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性别的认知意识。例如,在平日衣着以及用品的颜色上偏重男女的不同,玩具的挑选上有目的性,根据性别选择相宜的发型,尽量不要在公共场合方便,特别是女孩子更要注意。虽然孩子对此并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在妈妈的潜移默化下就会知道男女的不同是自然的天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概念。
(4)颜色认知训练。
孩子在2岁之前,通常最先认识的是红色,然后是黄色和黑色,颜色应当一个一个认,以免孩子发生混淆。当孩子能够将三种颜色都认全后,妈妈可以加大训练难度,让孩子对包含这三种颜色的物品进行分类,将相同颜色的挑出来。例如,妈妈准备红、黄、黑三种颜色的手绢各一条,三种颜色的小球各一个,三种颜色的积木各一块,然后说出一种颜色,让孩子将同样颜色的物品挑出来,锻炼孩子的颜色辨识能力。
当孩子能够准确地辨识出相同的颜色后,妈妈再制作三个不同颜色的小盒子,让孩子将不同颜色的物品放到对应颜色的盒子中,如将黄色的手绢放到黄色的盒子中,将黑色的小球放到黑色的盒子中。
(5)自我认知训练。
自我意识的培养也是感觉统合训练的一种,自闭症患儿的自我意识通常比较弱,不仅学习积极性低下,还很少与人交往,表现出人情冷漠。所以,妈妈也应当将自我认知训练纳入观察认知、思维能力的训练中。
情绪认知是自我认知的一种,也是比较重要的,是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出现的问题。1~2岁的孩子通常会出现较强烈的情绪波动,例如:
①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害羞、害怕,被批评或者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会发脾气或者哭闹。此时,妈妈不要急着去哄他,而是要找到产生这种情绪的根源。例如,孩子因为打破玻璃杯害怕妈妈的责骂而大哭起来,妈妈应当先用温柔的声音问他“手有没有受伤”“痛不痛”,然后说“妈妈知道你害怕,不过这一次妈妈不会怪你”等,让孩子了解到大人的想法,从而使过度的担心慢慢消失。这样既能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又能让孩子知道有时候哭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开心的事情对妈妈说出来比藏在心里更好。
②找一本故事书,书中人物表情要丰富多彩一些,然后将这些表情指给孩子看,同时不断提出问题,孩子可能会作出如下回答。
问:“为什么这个孩子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答:“生气了。”
问:“你怎么知道他生气了?”
答:“脸气鼓鼓的。”
问:“那么你喜欢他吗?”
答:“不喜欢。”
问:“为什么?”
答:“他不听话。”
问:“你愿意做一个生气的孩子吗?”
答:“不。”
这只是我们模拟的一段对话,实际上,孩子可能由于语言能力问题,无法与父母进行完整的对话,但是父母可以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根据手势或者单个词语将孩子的答案复述给他听,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6)空间认知训练。
1~2岁的孩子尽管感觉发展得非常快,但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仍然有困难,所以父母在此阶段要培养孩子左右、上下、里外、前后等方位意识。
①准备红色、黑色、黄色三个小球,红色小球放到椅子下,黑色小球放到床上,黄色小球放到箱子左边,然后发出指示,并要求孩子一边做一边重复指示的内容。首先,妈妈说:“去拿椅子下边的红色小球。”孩子一边找球,一边要重复“红色小球在椅子下边”的话。
②和孩子玩手在哪里的游戏。例如,妈妈说“我的手在床下”,孩子就要指着床下边;妈妈说“我的手在沙发的左边”,孩子就要指着沙发的左边。
(7)其他事物认知训练。
除了以上的认知训练外,父母还应当将认知的范围扩大到外界环境中,如对雨天、雪天、打雷、闪电等自然现象的认知;对汽车、火车、公交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认知;对半圆形、不等边菱形等不规则图案的认知等。
此外,还要对孩子进行抽象认知的训练。对于孩子来说,他所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没有看到的就是不存在的,但父母应当为孩子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客观物体即使不在视线之内,也会继续存在。例如,爸爸即使不在房间里,也是真实存在的;家里虽然没有其他小孩子,但是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是小孩子;没看过狮子,但狮子的确生存在地球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了解事物的性质。
2.记忆力的训练
1岁之前,孩子的记忆基本上是被动记忆,但从1岁开始,父母应当开始对孩子的主动记忆能力进行训练。
(1)事先告知孩子需要完成的记忆任务,第一天,妈妈带孩子出去玩,爸爸在家里要作十分羡慕状,请求孩子将看到的东西告诉自己。妈妈在带孩子出去的时候可以不断向他重复看到的东西,如“这是树”“树下有石头”“乌云”等。回家后,爸爸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孩子可在妈妈的提示下将看到的东西用简单的词语告诉爸爸。然后爸爸每个问题都要反问,如“你看到乌云了?”孩子要回答“我看到乌云了”。
(2)帮助孩子留意身边的事物。将孩子经常玩的玩具藏起来,然后向孩子形容与这个玩具有关的记忆,如“昨天你抱着它睡觉了”“是奶奶送你的生日礼物”等。让孩子好好回忆之前发生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对于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也会有促进作用。
(3)在给孩子讲述或者哼唱比较熟悉的故事、儿歌时,可以停下来,问孩子下面的内容是什么。让孩子“填补”的空白不必太多,一开始是一个词组,以后慢慢增加到一句话。
(4)让孩子给自己的玩具起一个名字,一开始玩具的数量在3~4个,过几天问问他哪三个玩具起了名字,它们的名字是什么。如果孩子能够回答上来,再慢慢增加玩具的数量。
3.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
模仿并不是扼杀想象力的元凶,相反,适当的模仿能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训练孩子有意识的模仿能力,从而丰富其想象力、提高其创造能力。
(1)绘画是孩子最好的模仿活动,在照着实物画图的过程中能够激起孩子的灵感,使其在绘画时往往会脱离原物的特征,增加一些自己想象中的东西。例如,孩子在画太阳的时候,没有将太阳涂成红色,而是涂成了绿色,原因可能是大树的叶子将太阳“映绿”了。
让孩子自由发挥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画“接力图”,先给出一个图形,然后让爸爸、妈妈、孩子以及其他小朋友按顺序在图形上各填几笔,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在画画过程中不必因循守旧,告诉孩子可以随便画,只要能够简单表述出自己所画的意思就行。但不论怎样发挥,最终一定要将画完成,以便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
(2)音乐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又一法宝,从小培养孩子的乐感对于大脑的发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抽象的音乐能够让孩子在脑海中浮现出对事物的想象,同时还能够促进情感提升。妈妈可以先给孩子放一首节奏欢快的短曲,然后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跳舞,妈妈将双臂展开,嘴里喊着“小鸟飞了”,然后看看孩子,问他“你呢”,并鼓励孩子摆出各种姿势。注意,由于身体所限,1~2岁的孩子还无法跳出比较复杂的舞蹈,所以即使摆一两个动作妈妈也要给予鼓励与表扬。
(3)联想法对于提升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有促进作用。因为从其他事物中产生的联想用来解决新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个与他人不一样的结果,这正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应当经常对孩子进行联想训练。例如,在吃饭之前,递给孩子一个勺子,然后问勺子除了吃饭还能做什么,如果孩子给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妈妈一定要给予鼓励,并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将该设想变成现实,从而激起孩子创造的热情。
4.注意力的训练
培养注意力要尽早开始,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态度和
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1)第一天,将孩子独自放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空间里,给他一个玩具,让他自己玩3分钟。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但时间延长至4分钟。以此类推,一直将时间延长至10~15分钟。
(2)挑选几个长短合适的故事,与孩子面对面坐好,利用丰富的词汇、逼真的表情和富有节奏感的声调为孩子讲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要仔细看着孩子的眼睛,并注意观察他的表情是否有不耐烦的迹象。如果出现了这种迹象,可以随时向孩子提问,使其将注意力重新回到故事中。当孩子实在无法坚持下去时,可以宣布今天的故事结束了,第二天再开始,不要让孩子一边想着什么,一边听你讲故事。
(3)与孩子面对面坐着,手里或拿或转动一个彩色风铃,让孩子在风铃转动时仔细观察有几种颜色。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也不要紧,毕竟这个年龄的辨色能力还十分有限,只要他能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风铃上就可以了。
(4)给孩子一张画有几个简单图案的纸,让孩子仔细看1~2分钟,然后将图案纸拿走,重新放两张白纸,和孩子一起将刚才看到的几个简单图案都画出来。
5.语言能力的训练
1~2岁的孩子不仅能够掌握大量常见物品的词汇,对于一些形容词、量词、连词等也能通过模仿简单掌握。同时,由于“你”“我”“他”运用的启蒙,对于一些含有主谓宾句式的完整的简单句通过训练也能够掌握。
(1)在桌子上放一个录音机,然后逗引孩子说话,与他交流,谈话的内容不拘。然后将录下来的声音放给孩子以及家人听,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声音以及自己与妈妈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对比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意识。
(2)与孩子一起玩称谓接龙游戏,妈妈可以利用“你”“我”“他”“它”等几个称谓与孩子进行一问一答的对话。例如,妈妈问“孩子吃饭了,谁是孩子”,经过引导他就会回答“我是孩子”,妈妈问“你在干什么”,他回答“我在吃饭”。接着,妈妈问“爸爸回家了,谁是爸爸”,他回答“他是爸爸”,妈妈问“爸爸在哪里”,他回答“爸爸在家”。如此反复问答,使孩子熟练掌握各种称谓的运用。
(3)妈妈将孩子的玩具放到他能够看到但是拿不到的地方,然后问孩子:“你的小狗玩具在哪里?”孩子这时也许会表示很迷茫,妈妈应当对其进行引导,例如,故意指着错误的方向问他:“是这里吗?”并鼓励孩子去四处寻找,教他说“在这里”“不是”“在哪里”等语句。这种训练在发展语言功能的同时,对于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运动知觉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4)利用出行的机会,教孩子用“三字经”形容各种物品的属性,例如,在水果摊上,妈妈指着苹果和西瓜说“苹果小、西瓜大”;在公园里,指着大树和小树说“大树高、小树矮”;在动物园里,指着熊猫和猴子说“熊猫胖、猴子瘦”。
(5)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回答问题,例如,为孩子讲《乌鸦喝水》的故事之后,可以问孩子:“乌鸦喝到水了吗?”若孩子回答“喝到了”,妈妈要接着问:“怎么喝到的?”若孩子回答“石头”,妈妈可以继续发问,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妈妈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6.生活能力、习惯的训练
自我照顾、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独立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孩子社交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取决于孩子的模仿、知觉、大小肌肉、手眼协调以及认知能力,将各种感觉统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不过,学习任何一种新的本领都是一件复杂的事,孩子适应这些训练需要有一个过程,父母要有耐心,要给孩子适当的帮助。
(1)大人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将孩子“排除”在外,可以将孩子放在自己的腿上,让他看到妈妈或者爸爸用筷子吃饭的样子。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应当用表情告诉孩子饭菜非常好吃,从而激发他用筷子吃饭的欲望,如果孩子提出要用筷子,妈妈将一双儿童筷子递给他,并强调这是他的专用筷子,让他形成一个自我认知的意识。夹菜时,可从芸豆等比较容易夹的蔬菜开始;妈妈也可以将红薯、胡萝卜或者南瓜切成容易夹的小块,利用孩子学习夹菜的热情培养他不挑食的习惯,这也是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和习惯的重要步骤。
(2)孩子快2岁时,虽然无法完成穿衣服、系扣子等比较复杂的穿衣行为,但应当能够独立完成脱衣、脱帽、脱鞋袜和手套的行为。妈妈应当为孩子选择比较方便脱的衣物,如没有鞋带的鞋子,袖口宽大、宽松的前开口上衣等,同时在训练时要给孩子做示范,并将脱衣过程编成顺口溜讲给孩子听,加深他的印象,如“脱衣服,握衣襟;向上伸,要闭眼;拽袖子,慢慢拉;小衣服”,或者“小手套,十个指,慢慢拽,别着急”。应当注意的是,在念“三字经”时一定要将动作都对上,以免孩子产生错误认知。
(3)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在白天的睡眠逐渐减少,所以父母应当为孩子制订作息时间表,这个作息时间通常是由父母帮助执行。例如,父母希望孩子白天睡觉的时间是在午饭后,那么一到这个时间,不管他困不困都要让他上床休息。慢慢地,孩子的生理时钟就会变得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由于食物开始逐渐取代母乳,1~2岁的孩子大小便的意识增强了,父母应当进一步加强训练孩子蹲便盆的意识。不过,加强训练并不等于强迫,父母应当采取各种“柔化”政策,让孩子更加主动愿意使用便盆。
例如,带着孩子去买一套带有可爱小熊图案的内裤,并告诉他方便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小熊了,使孩子对脱裤子坐便盆有一个好的印象,从而由前一阶段的被动蹲便盆变为主动。
逐渐使尿布远离孩子,让孩子慢慢习惯没有尿布的生活。刚开始,孩子会出现尿裤子等问题,不过因为没有尿布所以屁股就会感到不舒服,经过几次孩子就会形成不能再像从前一样随便方便的意识,此时妈妈在孩子想方便时指着便盆,一字一句地问“你想尿尿吗?”而不是像从前直接将孩子抱到便盆上。当得到孩子的肯定后,妈妈给孩子做脱裤子、屈膝坐下的动作示范,一定要一步一步来,即使在这当中孩子没有忍住尿裤子了,也千万不要责骂,而是递给孩子毛巾或者手纸,让他自己擦干净,不管孩子是否能擦干净也要给予鼓励、表扬。
(5)孩子很容易得寄生虫病,这不仅关系到肠胃消化问题,寄生虫还会影响他的大脑发育,容易造成感觉统合障碍。特别是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善,一旦患了寄生虫病后不能服用药物,所以父母更要注意孩子的卫生问题,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利用儿歌的形式向孩子说明洗手的全过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如“小手在哪里,看看脏不脏,先挽小袖子,再开水龙头。让手沾沾水,关上水龙头,滴滴洗手液,搓出小泡沫;手心和手背,手指和指缝,指甲别忘了,也要搓揉到。最后打开水,泡沫冲干净,从小讲卫生,健康好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