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阿多丨别忘记生活
本文节选自:《别忘记生活》
作者:[法] 皮埃尔·阿多
译者:孙圣英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精神修炼”源自古代哲学,通过这种日常的实践,个体可以努力改变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自身。皮埃尔·阿多熟读歌德的著作,在《别忘记生活》中,他分析了这位德国大师在“精神修炼”这一历史悠久的西方传统中的地位。
“别忘记生活”是歌德针对“勿忘死亡”、“思考死亡”提出来的。对歌德来说,生活就是保持积极的状态,就是在当下采取行动。歌德以古人为典范,认为应该活在当下,捕捉每一刻的幸福,而不是迷失在对过去或者未来的浪漫感伤中。超越“部分和偏狭的自我”,专注于当下,用“俯视的目光”、“宇宙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歌德的思想中经常出现。这也是皮埃尔·阿多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视野里非常关注的主题之一。
01
自在欢欣,无意于自己的存在,无需像现代人一样通过思考和语言的迂回,此即古人的应有之义。在歌德眼中,这就是古人康健的准确含义。显然他会乐于和普罗提诺 (Plotin) 一样认为康健是无意识的,因为康健合乎自然,而意识对应着一种混乱状态,一种病态:一项活动越是纯洁和强烈,那它就越没有意识。
02
歌德非常了解古代文学,他不可能没有看到不安与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这两者已经是今日人类生活的底色,在当时也已经是人类的命运。但是他认为古代的安然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无论是在快乐居于最高顶点之时,抑或是在牺牲最重大,抑或破坏最严重的时刻,古人都保持了一种无法摧毁的康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安然自我产生,内在于希腊气质本身。然而尼采看得很清楚,这种安然感是后天获得而非天生的,它产生自意志的巨大努力对他来说,这是给存在的恐惧蒙上艺术创作的眩目面纱的种美学意志。然而在古代,的确存在一种通过改变自我和投向世界的目光来找到灵魂平静的哲学愿望。
03
有些人并未活在当下:就好像他们早就准备将全部热情投入到一种别的什么生活,而不是当下的这场生活中去。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时间流逝,他也迷失了。人们无法像重新掷骰子一样再一次展开人生。
04
对死亡的恐惧让人类感到慌乱,无法满足的欲望产生的不安与痛苦吞噬了他们。而且,对某些人来说,还有纯粹出于目的而行事的顾虑所引发的道德上的忧思。伊壁鸠鲁主义的做法将人从这些繁复多样的折磨中解放出来。诸神生活在完美的安宁中,不受要制造宇宙或者要统治宇宙的思虑所惑,因为宇宙是永远存在的原子们相遇的机械性结果;它们不会威胁到人。灵魂并不能在身体死亡之后继续存在,死亡并非生命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人来说,死亡什么都不是。欲望只有在人为产生和无用的情况下才会扰乱我们:应该抛弃那些既非自然也非必要的欲望,谨慎地满足那些自然的但并非必要的需求,优先满足对存在延续来说不可或缺的欲望。至于道德上的忧思,如果人们能毫不迟疑地承认人和所有的生物一样都是被快乐所引导的,那这种忧思总能被平息。人们之所以追求智慧,只是因为智慧能带来灵魂的平静,也就是说它其实最终是一种快乐的状态。伊壁鸠鲁主义恰好提供了一种智慧,一种学会自我放松、消除忧虑的智慧,而且还是一种只是貌似简便的智慧,因为如果只追求我们确定要得到的东西,将欲望交由理性来判断的话,就需要放弃很多东西。事实上,这是对生命的整体改造。而且,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内容之一,就是改变对时间的态度。
05
幸福的精神从不眺望未来。如果人们理智地约束自己的欲望,就能够立刻感到幸福。
06
当下足以带给我们幸福,因为它是唯一属于我们,取决于我们的东西。事实上,在斯多亚主义者眼中,懂得区分什么取决于我们什么不取决于我们是非常关键的。过去已经不再依赖我们,因为它已经被最终固定,未来也不依赖我们,因为它尚未到来。唯有当下由我们决定。因此它是唯一能够分清是好还是坏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依赖我们意志的东西。过去与未来因为不取决于我们,因为它们不在道德上的善或者恶的范围,所以应该与我们无关。为已经不再或者也许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而烦恼是无用的。
07
人如果不能即刻感到幸福的话,就永远都不会幸福。要么现在,要么永远不。这件事很急追,生命蕴含着死亡,必须赶快行动,人们除了因希望幸福而想要当下之外什么也不需要。
08
我们对外物的眷恋会流逝,并且像它们本身一样必然会变化。它们总是在我们的前面或者后面,唤起已经不再的过去或者预言经常根本不会发生的未来。因此,在这尘世中,我们除了流逝的愉悦之外根本无事可做;至于持续的幸福,我很怀疑是否真的有人体验过。在我们最为激烈的快乐之中几乎很难有那么一刻,我们的内心能够真的告诉我们说:惟愿此刻永恒。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 | 钟龙辉
图源丨豆瓣、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