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著新介|韩强的《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变奏》 (1991年版)

《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变奏》作者:韩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前言

随着国内介绍的增多以及两部政治社会学专著《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分析》与《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的陆续出版,不仅学术圈内人士,而且一般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党政干部、高校学生亦开始对政治社会学这一新学科有了部分了解,并颇感新鲜,我国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也开始了起步阶段。然而,环顾左右,我国专门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依然了了无几,研究本身也很不深入,而在西方,这的确又是一门颇受欢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笔者大学毕业后即十分注意搜集该学科的有关资料,注意该学科研究的若干新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曾撰写过数篇政治社会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并最终萌生了撰写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学专著的设想。终于,在众多同行、同事的帮助鼓励之下,我不无惶恐地向诸位献上这部著作,意在为我国这门新兴学科的创建与兴盛尽些微薄之力。

在本书写作出版过程中,我首先应当感谢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何建章同志的热情鼓励,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编辑部的罗威同志惠赠了创刊以来的各期杂志,对写作本书帮助极大,山东大众日报社理论部的王建良同志对本书"政治文化”一章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资料。最后,还应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马京华女士,由于她的卓有成效的努力终于使该书得以出版。在本书付梓出版之际,对于上述同仁的大力支持我再一次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书写作历时三载,但由于资料及本人能力、知识所限,对政治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论述仍会有不尽完善、科学之处,全书体系、结构设置也未必完全合理,对此,尤为希望各位读者、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以供修订时参考。同时,本书的出版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起我国政治社会学研究的深入,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此,我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使之尽快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作者

1990年2月于济南

《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变奏》目录

上篇

第一章 什么是政治社会学

第二章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政治系统

中篇

第四章 政治文化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第六章 政治参与

第七章 政治权力

第八章 政治利益集团

第九章 政党

下篇

第十章 政治稳定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第十二章 国际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 政治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附:中国政治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一、中国政治社会学初创的基本概况

我国的政治社会学研究起步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时,随着基础科学研究的被重视,政治学、社会学研究日益繁荣起来,在社会科学界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学、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以试图弥补我国在这些领域研究中的落后局面的同时,政治社会学这一代表政治学、社会学最新发展趋向的新学科理所当然地被引入进来,并日益受到国内社会科学界的注意。

可以说,引进、介绍是我国政治社会学研究起步阶段的一个基本任务,在这一阶段,一些外国学术情报资料翻译者及出版部门起了开创、奠基性的作用。

        (一)报刊、杂志对政治社会学的引入和介绍

当时对政治社会学翻译介绍较多的杂志分别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外政治学》(双月刊) 和《政治学研究》(双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国外社会科学动态编辑部主办的《国外社会科学动态》(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主办的《国外社会科学》(月刊);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学术情报》编辑部主办的《学术情报》(双月刊);  中国行政函授大学主办的《政治与行政研究》(双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办的《国外社会学》(双月刊)与《社会学研究》(双月刊);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社会学与现代化》(季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国外社会科学情况》(月刊)以及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校刊》等杂志。

这些杂志翻译介绍的较著名的文章和著作包括:《国外政治学》1986年第1期登载的联邦德国学者M·朗格所著《政治社会学》的第一章《政治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的译稿;  《学术情报》1983和1984年多期登载的英国学者汤姆·博托莫著作《政治社会学》的摘译;  《国外政治学》1985年第2期登载的李三元摘译的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的《儿童的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民主参政概念的接受》一文;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88年第3期刊登的永清等翻译的美国学者R·道森等的《政治系统和政治社会化》等。这些文章为使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政治社会学起了重要作用。

        (二)政治社会学著作的翻译出版情况

近年来,我国学术出版界翻译出版了一批政治社会学著作,其中学科性著作包括:  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由杨祖功、王大东翻译的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的《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本书是我国第一本政治社会学翻译著作。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Anthony M. Orum)的政治社会学著作以两个译本在我国出版,一个是纳入现代社会学比较研究丛书的董云虎、李云龙译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本,书名为《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另一个是收录于西方学术译丛的张华青、孙嘉明等译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本,书名为《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这三个译本对我国学者全面了解西方政治社会学的学科体系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西方政治社会学专门领域研究成果的出版也形成热潮,一大批代表西方政治社会学研究水平的经典著作和新成果纷纷面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  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版,译者曹沛霖等);  阿尔蒙德与锡尼·沃巴合著的《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9版,译者徐湘林等);  亨廷顿著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译者王冠华、刘为);  (美)威廉·F·斯通著的《政治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译者胡杰);  (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版,(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译者解莉莉);  (日)辻中丰著《利益集团》(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译者郝玉珍);  (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著《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译者叶林、王宏周、马清文);  (日)猪口孝著《国家与社会》(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译者高增杰);  (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权力的外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译者陶远华、苏世军);  (美)格尔哈斯·伦斯基著《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译者关倍平、陈宗显、谢晋宇);  (美)巴林顿·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译者拓夫、张东东、杨念群、刘鸿辉);  (美)莫顿·A·卡普兰著《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译者薄智跃);  以及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英)洛克的《政府论》、(法)路易·勃朗的《劳动组织》等等。

除了翻译以外,中国学者还撰写并出版了一些介绍西方政治社会学研究进程的著作,如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世界丛书》中黄育馥著的《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魏章玲著的《社会学与美国社会》;  俞可平著的《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李寿祺著《利益集团与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等等。

二、中国政治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在翻译介绍的基础上,中国学者结合本国改革的实际,也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在学科建设方面,笔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一点努力,曾发表了《政治社会学初论》(刊载于《东岳论丛》杂志198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卷全文转载),《论我国政治社会学体系的建构》(刊载于《理论学刊》1988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卷作全文转载),以及政治社会学——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理论》等文章,有一定反响。其他学者的成果在此恕不一一列举。

在研究选题方面,我国学者偏重于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利益集团、政治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而且尝试与国情相结。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朱永新、袁振国的《试论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的论文(刊载于《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蒋国林的《“政治文化理论”》(刊载于《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3期),徐勇、黄百炼的《政治社会化与民主政治建设》(刊载于《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8年第4期)等等。

政治利益集团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吕晓波的《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其原因》(载于《国外政治学》1985年第4期),吴首天:《美国政治压力集团的演变、运动形态及种类》(载于《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笔者的《利益冲突与政治稳定》(载《理论学刊》1989年第2期)等等。

政治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丰富,其中包括钱乘旦、陈意新的著作《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有孙立平的《集权、民主、政治现代化》(载于《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3期),陈峰、公婷的《现代化、社会稳定与决策》(载于《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1期),郭夏的《政治现代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载《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6期),王燕滨的《中国的现代化与政治发展》(载《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4期),刘志光、王素莉的《从“群众社会"走向"公民社会”》(载于《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5期)等等。

在调查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也主持了几项较大的社会调査,一项是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中国公民政治心理调查",其形成论文之一《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观——"中国公民政治心理调查”青年答问分析》可见1987年12月17日《中国青年报》。还有一项是1985年进行的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调查结果可参阅严显生:《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一文,该文刊载于《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1期。笔者也曾于1988年主持参与了一项农村人口社会地位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陆续刊载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主办的《文稿与资料》杂志1988年数期,1988年5月19日的《报刊文摘》还对部分结论做了摘登。

在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方面,也逐步走向正常。1988年11月9日至12日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第三次学术讨论会重点就政治社会学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学者们对该学科的对象和体系提出了许多成形的观点,对我国政治社会学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商讨了相应的对策。与此同时,各种专门化的学术讨论会也不断召开,如陆续召开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学术讨论会(1988年5月7日于上海),"传统政治制度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1988年6月5日至10日,山东烟台),"利益外化与利益协调暨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学术讨论会(1989年11月1-4日,江苏仪证)等等。

对外学术交流也逐步展开。1982年10月,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教授来华访问。1983年9月,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伊斯顿应邀来华。1985年7月,中国学者赵宝煦、杨祖功等一行十人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政治学会第十三届世界大会,并宣读了论文。对外交流开阔了眼界,也把我国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介绍到了世界。

我国学者的研究虽然进展较快,成果突出,但是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这集中表现在:  (一)基础理论研究显得薄弱,使用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式、理论假设或模糊或不通用或缺乏系统性,故而许多理论在概念内涵上兜圈子,而不是对问题实质进行探究。(二)有些观点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缺乏论证,结论的信度不高。(三)实证研究也显得贫乏,用严格的实证科学方法整理材料还比较欠缺,在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研究者大多处于不上不下的悬浮状态。(四)过强的急功近利倾向。方法论的讨论受到冷落,热衷于对“热点”作解释,下论断,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解释系统和方法,结论亦显得空疏。因此,我国学者要想在政治社会学研究领域赶超世界水平,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中国政治社会学发展的前景展望

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这样一些优势:

首先,我国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使我国政治、社会、经济发展都处于巨大的转折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使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重任,政治社会学无疑是其中大有作为的学科。同时,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革还使得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日以益复杂,新体系与旧制度的矛盾,新观念与旧思想的冲突,及各种各样的阶层、集团的出现,都使得政治发展不得不对这些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否则极易酿成难以解决的社会政治问题,制约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政治社会学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优势使它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

其次,世界局势的变化和新技术革命给我国政治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世界的动荡不安,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政治社会学研究一定要树立全球政治的观点,深刻探讨国际事件、国际关系对我国政治社会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使得我国政治社会学研究能够更好的反映世界政治社会的发展,使之与整个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联。此外,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也为政治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大量新技术、新方法的创造以及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都给政治社会学发展提供了新的丰富营养,为政治社会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三,国外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发展为我国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虽然我国政治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不断的引进、消化、吸收,我国政治社会学者可以跨过西方学者所经历的那种长期探索的理论发展过程,而可以在全面审视西方政治社会学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中比较选定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学的发展道路,从而大大缩小和先进水平的距离。

第四,我国政治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论队伍正逐步扩大,许多从事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在逐步向政治会学靠拢,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领域不断拓宽,新方法也在不断得到借鉴和采用,以这样的势头发展,中国的政治社会学研究还是大有希望的。

作者简介:

韩强,男,1965年出生,山东禹城人,法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85—2011年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理论学刊》编辑部从事编辑、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干部制度改革、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共出版著作20多部,其中独著10部。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行政管理》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280多篇,其中39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复印和转载。

相关链接:

安东尼·M·奥罗姆的《政治社会学》以及我与他的跨国交往

旧著、旧译”系列:

旧著新介|金光耀的《陈纳德与陈香梅》(1994年版)

旧著新介|浦兴祖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990年版)

旧著新介|汪玉凯主编的《现代政治学》(1989年版)

旧著新介|王惠岩的《政治学原理》(1985年版)

旧译新推|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1988年中文版)

旧译新推|麦克尔·弗里登《权利》(1998年中文版)

旧译新推|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1990年中文版)

旧译重拾|现实政治:生命进程论与世代继替论的观察(1994年)

旧译重拾|权利: 人类必不可少的属性(1995年)

旧译重拾|世代政治学(1994年)

“书海觅迹”系列:

【书海觅迹】理查德 G·布朗加特和他的《生命进程与世代政治》

【书海觅迹】刘达临的《中国当代性文化》和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

【书海觅迹】范伟达的《中国调查史》以及他的“民生满意度调查”

【书海觅迹】顾晓鸣的《西方智慧通典》和“顾晓鸣猜想”

【书海觅迹】孙关宏的《企业行政管理》及其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

【书海觅迹】刘豪兴的《农村社会学》以及他的“江村”情结

【书海觅迹】李孔怀与他的《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

【书海觅迹】倪世雄与他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书海觅迹】《同爱共辉》告诉你当年社会学是如何重建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