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旦澧县翊武完小学生毕业纪念图片及注解

主图片/翊武完小五四班学生毕业纪念 1950年元旦

前述:这是一張新中国之初,澧县翊武完小首批毕业学生的纪念合影,可算得上是澧县教育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标示的图片文物。

我是在2016年冬天清理父母一包尘封多年的文字材料时,突然发现这张图片的。为了尽可能还原这張图片的历史时空全貎,我邀请了四位友人协助寻访相关的人和背景信息。他们是兰江职高高级教师任振敏、县直工业电镀技师米济湘、医药世家出身的药剂师敖宗富、谙知澧州沿革变化的“城里通”徐述志。一年来我们五人共寻访八十岁上下的老人逾百名,查阅档案书卷数十宗,总算小有收获。现将图片概况分三个方面解说如下,供澧人分享。

一、翊武完小的来龙去脉

翊武完小是澧县一完小的前身。追溯求源,该校创建于民国初(1912)年,原名兰城高小,是当时八所县立高小之首。

《澧县县志(1939年版)》载:“清澧州官立中学堂于光绪二十八年后附设官立高等小学堂。及民国元年,县立八所高小始有基础,易为兰城、澹津、东南、道溪、汉景、涔阳、槐涔、梦溪高小,以地名之。”

1941年,澧县兰城镇改为澧兰镇,兰城高小即改为澧兰镇中心学校;1945年8月,澧兰镇改名为翊武镇,澧兰镇中心学校亦改名翊武中心学校;1949年9月,解放后的新政府为其更名为翊武完小。1952年随镇名改称澧阳镇第一完全小学校;1955年又改称城关镇一完小;1960年再改称城关公社一完小;直至1971年恢复城关镇一完小名称。后来随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定名澧县一完小。

关于翊武完小的校址,很长时间位于大南门(文庙东侧,今县政协、县政府现址)。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日机轰炸祸及学校师生安全,全国多所学校迁校于后方,湖南、澧县也不例外。1939年春季,九澧女师由县城八方楼迁往慈利县朱家大屋,兰城完小亦由县城大南门迁至澧水南岸刘家河两公里远的上观宮,1941年才迁回大南门原址。

翊武完小时期,校址有过几次迁徙。根据几名当年学生佐证,1950年元旦翊武完小毕业学生纪念合照是在城隍庙旧址(文庙西侧,今青少年宫现址)拍攝的。当时城隍庙校舍不夠用,还有几个班的学生是借文庙厢房上的课,原六中教师覃正博就是其中一位。

1959年城关公社一完小定址于文庙北侧(西区文化街)重建,校园面积25.5亩。后来几次在此址改建翻修,才逐渐形成澧县一完小的现有容貌。

二、“一九五0元旦”的时间节点

《澧县志(1991年版)》大事记 1949年载述:

7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第四十九军一四五师四三五团抵达澧县。

7月23日,解放军武装解放澧县县城。歼灭湖北保安旅第一旅2500余人。

8月3日,人民解放军南下来澧工作队进驻澧县。

8月4日,成立中共澧县县委、澧县人民政府。

8月5日,县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在澧城召开全县各界人民庆祝澧县解放大会。

8月12日,县人民政府接收工作完毕,共接受旧政权移交单位31个。

9月18-20日,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举行,共商施政大事。

以上寥寥数语,勾画了澧县1950年之前小半年摧枯拉朽的壮举,开创了“天翻地覆概而慷”的大好局面。8月5日,翊武完小教职员满怀喜悅心情,同全县各界代表一起参加了庆祝澧县解放大会,比首都开国大典早了两个月时间。

8月17日,中共澧县县委举办为期10天的青年训练班,新政府文教科在翊武完小挑选了18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南下干部为其宣传当前形势和主要任务,学员们学习党的相关政策,填写政审表。经审查合格,18名旧政权的教职员留用为新中国的第一批人民教师。这次新政权建设留用旧职员和录用支前积极分子共288人,翊武完小居然占到6.25%的比例。

1949年9月秋季开学,翊武完小教师们大刀阔斧砍掉旧教纲设置的陈腐课程,全力实施湖南省《小学教学计划》。他们加紧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教育补课,开设中国革命常识、毛著选读、时事政治等课程,学校工作局面焕然一新。

主图片横幅“翊武完小五四班忠、仁组毕业纪念”,有人问怎么理解?民国二十九(1940)年起,当局更改小学入学年龄为7周岁,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学制为小学四年、高小二年分段制。1950元旦毕业的五四班,系1944年春季招生入学。至于五四班的称谓,有可能是延续该校创始时的编班习惯而成,实际上是个年級总称。忠组是男生组,仁组是女生组。春季五四班是忠、仁组,而秋季五四班则是孝、义组。“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核心,民国时期推崇为国民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用忠孝仁义礼智信命名是很常见的。

三、关于图片中的学生和老师

主图片中有教师16名(男教师8名,女教师8名)。有学生41名(男学生28名,女学生13名)。依学制制定,学生年龄应在13岁以上,也就是当今80岁的人。这些人有过怎样的经历?为建设新中国作出哪些贡献?现在还有多少人健在?我们先侧重这41名学生的寻访。然而,事与愿违,一年来甚至未能实现0突破,寻访调查陷于尴尬境况。

任振敏老师辗转寻访到一位翊武完小1951年毕业的校友,他是新疆大学教授向友银,退休后偕夫人吳老师回澧城居住。向教授对上述情况谈了两点看法:一是澧城具有澧水流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和优势,翊武完小当时名气很大,招收了不少周边县市慕名而来的优秀学生,寻访范围应不局限于本县。二是五十年代国家急需大量人材,很多学生通过升学,入伍,录干多种途径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现已耄耋之年,叶落归根不太现实。唯有网络媒体将故乡故校图片资料广而告之,呼唤起校友及家人的关注,让他们对号入座,自认“家门”,亦不失为一件雅事。

后来,我们把视觉转向16名教师身上。他们迄今或许作古,但是他们作为澧县小学教育的第一批人民教师,当时具有何种学历及阅历?解放后工作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子女家人现状如何?我们多方位调查,目前为止了解到四位老师的情况,他们的共同点是:均系1949年8月留用任教;教师是他们终身的唯一职业;他们已经相继去世;他们今有传人,而且还有后人持续教师职业。

前排左起二,龙吉仲老师。男,1912年出生,澧县城关镇人。毕业于国立第十一中学(高中),隨后在澧兰镇任教。1945年起,翊武中心两次更名,龙老师一直在此任教;他为人谨信,知识渊博,擅长历史、地理、自然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1951年龙老师任翊武完小教导主任;1956年调车溪完小任教。1963年,龙老师被选调澧县二中初中部任教;文革时期曾因集体加入国民党的历史问题遭受不公正待遇。他1971年退休。1977年10月去世。

龙吉仲老师有嗣子龙明岳,少时秉性忠厚,品学兼优,成人后在县血吸虫病防治系统工作,直至退休。龙明岳有三个子女:长女龙玲,湖南大学博士,留校湖大建筑学院任教;次女龙珑,北斗导航高工;三子龙珊,自营长沙音响器材公司。明岳去世后,遗孀王业华隨长女龙玲长沙居住。

前排左起九,周启桂老师。女,1919年出生,澧县城关镇人。1928年—1937年念九澧女师小学至中学毕业;1937年入读省立桃源女中高师,毕业后由旧教育厅分配泸溪县立一校任教;1945年2月调入澧县翊武中心任教。

图片二  周启桂老师(前排右一)在翊武完小任教期间与同事合影

解放后,1950年8月调第一保第一校(即多安小学)任教;1952年2月调垱市完小任教;1956年7月调车溪联校任教;1962调回垱市完小工作。1969年3月下放大围公社东风大队接受贫下中农教育;1971年8月调入大围中学工作;1972年退休。1993年3月去世。

周启桂老师1952年与赵昌荗老师结婚,她生有一子一女:子赵大平,今澧县一中退休教师,女赵大安,今澧州幼儿园退休教师。

前排右起二:任丕莲老师。女,1918年出生,澧县城关镇人。1927年—1936年念九澧女师小学至中学毕业(校志记载12班);1936年入读省立桃源女中高师, 1939年毕业以后一直在兰城高小、澧兰中心、翊武中心任教,至1949年9月更名为翊武完小时,任丕莲老师在这所学校连续任教时间最长。她擅长小学算术教学,对学生亲和、耐心,带班认真负责,学生家长都很喜欢她。

任丕莲老师婚姻生活是不幸的。丈夫系黄埔军校毕业,曾在抗战中立功受奖,晋升国军少校营长。1948年8月隨军在徐州起义,改编为解放军三野序列番号。而后在一次施工中负伤,感染破伤风不治身亡。从此任老师和两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她独当父母双重责任,专心致志抚养女儿成人,深受师生们敬重。

任丕莲老师晩年隨女儿黄芙蕖(澧县三完小教师)居住,女儿女婿及满堂儿孙对她孝顺有加。任老师1978年退休, 2005年去世。

第三排右起一 赵昌荗老师。1920年8月出生,澧县城关镇人。1928年入读弘毅高小。1936年入读澧县县立初级中学(28班),毕业时,恰逢湖南兑泽高中为躲避日机轰炸迁到澧县新州,赵即考即中,意外读上了一所名校高中。

1940年初,赵昌荗被伪保甲征兵,抽中甲级一签,只有当教员才可以暂缓服役,于是从此走上了教书之路。1940年2月,赣新小学任教;1945年8月,调入翊武中心,长期担任高年级国语教师。1951年初任多安小学校长;1952年2月,调城关二完小任教导主任;1954年9月调垱市联校任教;1961年6月调城关一完小 (抽调到县教硏室编写乡土教材);1962年9月调城关二完小任教。

1966年5月,赵老师因曾任过三青团分队长三个月,被划“21种人”开除工作。1969年元月,下放大围公杜东风大队劳动,1973年12月收回。1979年2月,澧县革委会下达(1979)026号文件【关于赵昌荗问题的复议决定】 :“恢复工作”。隨即调入澧阳中学任教。1980年退休,同年病逝。

赵昌荗老师是我(本文作者)的父亲,原本和我的生母宋庠玉同在翊武中心教书,生有我哥和我。1949年5月我母亲再次分娩时难产,不幸早逝。

1952年6月,父亲在二完小时同周启桂老师结婚,周从此成为我们兄弟的继母。图片三是1956年六一儿童节拍摄的教师家庭全家福。

后记:我之所以热心这张主图片的信息发掘,不仅是因为我出身教师家庭,对学校、对教育具有与生俱来的感情,而且我认为作为一个澧县人,不但要知道澧县的今天,还应该了解澧县的昨天和前天。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愿以微薄之力抛砖引玉,爭取更多澧人形成共识,让民间文史灿烂文化在城头山古城闪烁光辉。

(2017/10/16)

城头山视窗 | 编辑黄静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战友情▪血凝成——澧州战友广州从军40周年纪念册剪影

【封面人物】稻浪千重   最是风流袁隆平——记“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及其澧州情结

【封面人物】矢志教育   功在千秋誉九澧 ——澧县教育功臣、九澧教育集团董事长聂铎岗打造教育品牌纪实

【城头山影视】芳菲桃李春成海——澧县第六中学宣传片

【城头山影视】文谷 用文化点亮梦想——浙江文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百年前的澧州是什么样子的?外国友人的镜头进行了真实记录。下面是韩川广猎网站搜索得来的澧州图片——

梦溪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