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同爱共辉——袁缉辉王爱珠执教50年暨金婚钻石婚纪念》(2020年)

《同爱共辉——袁缉辉王爱珠执教50年暨金婚钻石婚纪念》袁缉辉,王爱珠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20年)

《同爱共辉》作者简介


《同爱共辉》内容简介


袁缉辉、王爱珠,1953年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他们同龄、同窗、同教,于1955年结成伴侣。2005年在他们母校步入百年华诞的时候,也迎来了他们的金婚时节。《同爱共辉》一书,是他们向母校百年校庆的献礼,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金婚庆典盛会首发。

此书是他们的学术生涯和爱情生活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半个世纪以来的特殊经历和难忘岁月。书中有家族史专家为他们撰写的“传略”,也有他们自己写的“心路回眸”,又在“学术撷英”中辑录了他们的论著,并有许多专家学者写的“序”“跋”和“见证历史”等内容。

《同爱共辉》问世已久,而今他们又步入了钻石婚。为此,他们在本书首版即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基础上做了较多增删,尤其增加了“百年校庆金婚庆典”和“从金婚到钻石婚”两篇内容,以展示他们的金色晚晴,并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可作为人们的励志读物,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老年学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同爱共辉》序1-序5(蒋学模,邬沧萍,邓伟志,袁志刚,王鹤鸣等)


《同爱共辉》目录


《同爱共辉》跋 (史家定)


当下,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爱共辉——袁缉辉王爱珠执教50年暨金婚钻石婚纪念》一书,可庆可贺!

本人与袁老师同龄,相识之时,他是教师,我乃学生。1957年秋末,反右运动后期,袁老师在教授马列主义基础课的同时,被派到我所在的年级(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级)担任政治辅导员。他风流儒雅,平易近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久,我也成为复旦政治学系教师; 四年后,我们又一起调到新建的复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成为亦师亦友同事十八载。袁老师离开复旦后,我又与王老师成为复旦经济学院的院友。

2005年,时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爱共辉——袁缉辉王爱珠教授执教50年暨金婚纪念》一书。翌年及2009年,台海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该书增订本与增订二版(繁体字)。现在,2020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新一版《同爱共辉》,第一至五篇,主要论述经济学、社会学、老年学的理论,第六至八篇主要讲述这对伉丽的金色晚晴,即他们的老年生活实践。本书每一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心路回眸”,介绍他们在该研究领域的成果; 第二部分是“学术撷英”,选录他们的主要论著; 第三部分是“见证历史”,由学术前辈、同事、昔日学生对他们的成果或事迹发表评说,或收录一些见证他们美好生活的图文内容。这样的编写方法,使本书更具有可读性。

书中首先介绍了袁、王两位的传略。这对伉俪生平有三奇。

一奇: 袁缉辉是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的后人。李、袁、段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果某个人是上述某一人之后,人们往往就会举目直视,而袁缉辉竟是上述三人之后,这就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特别是1949年以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多少知识分子惨遭折磨,家破人亡,而作为三重顶级豪门之后的这对伉俪,却能平安着陆,这是十分不易的!或许,这是他们平时为人低调、不显摆、乐于助人的善报。

二奇: 袁、王是一对“三同”伉俪。他们同龄,生日虽非同月同日,也仅相差24天; 同窗,是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均留校任教;  同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

三奇: 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还是学术上默契配合的伙伴。他俩同是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又分别是该中心下属两个研究所(上海市老年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市老年经济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同是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理事。他们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互支援,共同献身于老年学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他们真是珠联璧合,同爱共辉。

“文革”结束后,袁老师作为复旦经济研究所骨干教师,奉调筹建复旦大学分校,担任分校政治系主任。他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学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社会学是以具体社会为对象,对社会结构、人类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因而对国计民生极具重要性的一门社会科学。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却被当作伪科学而惨遭查禁。

胡绳同志在反右运动期间,连续发表四篇批判社会学的文章。20年后,在拨乱反正的年代,他出版《枣下论丛》增订本,竟增收当年批判社会学文章中未发表的更为严厉的部分,引起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的议论和忧虑。为此,《人民日报》内刊刊发张子毅同志等的文章《评胡绳同志对社会学的“批判”》,予以批驳。1979年8月,袁缉辉与同事刘炳福联名,在《文汇报》的内刊《理论探讨》上发表《也评胡绳同志对社会学的“批判”》一文。袁、刘认为,胡绳是理论界的学术权威,他对社会学的错误批判的影响若不加以肃清,社会学的研究就很难开展。袁、刘的文章受到学术界的欢迎与好评,他们的文章与张子毅同志等的文章为扫除恢复社会学的思想障碍,起了南北呼应、一唱一和的作用。

接着,袁老师奔走呼吁,组织领导,在既缺人才又缺教材图书资料的基础上,白手起家,为社会学的恢复和发展不懈努力: 1980年,在复旦大学分校建立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社会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 1981年,创办社会学杂志《社会》(社会学丛刊),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在社会学界有较大影响; 1986年,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首任所长。

袁老师在社会学研究中,很早就关注老龄化问题。1982年,他与上海市总工会宣传部筹组上海市老年人问题研究会。1983年,他到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就选择老龄问题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此后,他们夫妇多次参加老龄问题国际会议,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老龄问题的论著。特别是袁缉辉发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不成为中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海老年报》1995年7月28日,《中国老年报》1995年10月25日转载),该文对屠雨迅先生《老龄化还不是大问题》(《新民晚报》1995年3月17日)进行批评,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某位学术大师在其《谈所谓“老龄化”》(《新民晚报》1997年10月10日)短文中说:“60岁以上就是老年,我不知道,这个规定是从哪里来的? 是不是国际公认的?” 随后,袁缉辉等学者在多次学术会议上指出他的这一谬误。

王爱珠老师是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在教学和科研上卓有建树的优秀教师。王教师是人选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建系90周年(1922-2012)的20多位“前辈鸿儒”中的唯一女正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王老师到南斯拉夫作访问学者时,就十分关注社会学,并合作翻译该国大专院校教材《社会学》(塞尔维亚文第10版,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台湾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苏联解体以后,她以政治经济学的深厚功底和参加经济改革研究的宽广阅历,毅然从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转入老年经济学研究。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老年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内容,揭示群体老龄化和个体老龄化过程中形成的诸多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她在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建立老年经济学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1996年出版中国第一本老年经济学专著《老年经济学》,为创立中国老年经济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她还为研究生开设老年经济学课程,获得学生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她坚持真理,敢于与权威人士开展学术论战(见《正确理解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科学涵义——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释义〉若干观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值得钦佩。

贤伉俪不仅是老年学的研究者,更是老年学的实践者。他们不仅用老年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老年生活,还将自己的养老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别人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过好晚年生活。他们提出,老人应该“积极养老”,而不是“消极养老”。要做到积极养老,关键在于一个“学”字,即要用“老有所学”来带动“老有所为”,促进“老有所乐”,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长寿。

他们言行合一,行胜于言。袁老师视力较弱,但仍用心学习电脑知识,掌握电脑打字、电脑编排图书照片的方法。耄耋之年的王老师不仅学习英语和舞蹈,还像小姑娘一样学习钩针,钩织毛衣背心、围巾披肩。她用玻璃、水晶等串编的兔、马、猴、羊、象、龟等各种动物造型,以及花篮、项链、手链,日积月累,无法胜数,除自我欣赏、分赠亲友外,还义卖捐赠。汶川地震、台南风灾、海地地震、日本海啸、美国珊迪风灾、新冠疫情等,她都进行捐款。尽管捐款数额不算大,但她的这份爱心却是无价的。

他俩喜爱旅游,注重身体锻炼,日行万步,坚持“多动脑,勤用手,管住嘴,迈开腿”,既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又减轻家人和社会的负担。

由于他们采取积极的养老方式,尽管贤伉俪年届八八米寿,但都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此,祝愿这对绝配伉俪比翼双飞,天长地久,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2020年6月

(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

《同爱共辉》出版说明


一、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同爱共辉》第一版(简体),并于同年4月在复旦百年校庆金婚庆典首发。2006年,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同爱共辉》增订本(繁体),后于2009年出版增订二版(繁体)。

二、本版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为基础,做了较多增删。

三、本版所收录的部分曾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原则上根据原载出版物录入,除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删除参考文献,删减部分内容,订正少数有碍阅读和理解的明显错误的文字、标点、信息之外,其余如文字表述、标题层级、数字用法等一仍其旧,尽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原载出版物寻不到的,则根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录入。

四、本版所收录的部分初次发表即载于前几版《同爱共辉》的内容,以及专为本版所撰的新内容,本版收录时对其体例、文字、表述等做了统一规范处理。

五、本版所收录的传略、部分已明示撰写或发表时间的文章等,其中有些内容和信息确已失去时效性,有些信息也确实可以更新。但因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某些信息是否更新,并不会对全书主旨的呈现造成实质影响,故本版暂不予考证更新或注释说明。

六、本版所收录的图片,部分扫描自原始照片,部分因原始照片寻不到而扫描自印刷品,故不少图片质量不佳。但由于这些照片十分珍贵,所以本版仍予收录,献给读者,留史存证。图片多非文献原载出版物所配,本版收录时多将其置于关系密切或有一定关联意义的内容附近。

“书海觅迹”系列(随意排序):

书海觅迹】《同爱共辉》告诉你当年社会学是如何重建的

【书海觅迹】李孔怀与他的《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

【书海觅迹】胡守钧:文革惨痛教训催生了我的《社会共生论》

【书海觅迹】刘豪兴的《农村社会学》以及他的“江村”情结

【书海觅迹】顾晓鸣的《西方智慧通典》和“顾晓鸣猜想”

【书海觅迹】倪世雄与他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书海觅迹】理查德 G·布朗加特和他的《生命进程与世代政治》

【书海觅迹】孙关宏的《企业行政管理》及其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

【书海觅迹】刘达临的《中国当代性文化》和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

特辑|《橡树果》自画像(公众号简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