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美社:美学原理 · 小白版

· 关 键 词 ·

雪糕  口感  艺术  美  审美  人文美  自然美  主观能动性  终极命题  人体美

古希腊 盛唐 写实  器物  陶作坊 扁茶海 实用之美 观赏价值  稀缺美

引 子

话说儿时大热天的总会跟玩伴一起跑去买雪糕。我们总抢着从冰柜里拿出来便吃,——那冰爽,直粘嘴!顾不了那么多,三下五除二吞进肚里。大部分人会跟我一样,囫囵吞枣的吃了,然后一次次的舔舐着那根小木棍儿,意犹未尽。唯独那个“四眼猴”,吃得最晚,也吃得最慢,——我们都吃完了,他还剩一半呢。于是大伙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鄙视(其实是妒忌啦)。可是人家才不管那套呢,自个儿在一边儿美美的嗦溜着。

回家时他与我同路,一次我终于忍不住,“您不能快点儿吃么!吃个雪糕慢得跟个什么似的……”

“你不知道吧,雪糕等等更好吃!”他神秘的看着我说。后来我真的试着等着跟他一起开始吃,——不长,也就等个半分钟的样子。这时雪糕微微开始化了,当然也就不粘嘴了。而且雪糕表层开始融化,——如丝般感受,与内部固体状态的口感不同,而且都是在一口之中感受到,……确实美妙!我说这小子吃个雪糕都能美得乐开了花,原来如此!打这儿起,我们成了大家眼中仅有的两个吃雪糕都能傻乐的人,而别人只能看着我们傻乐却不知究竟。

美 自 何 来

白驹过隙,这位朋友早已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见了踪影,但他显然属于能够发现点滴美好的那类人,——具有美的认知能力。而我则要迟钝一些,——他要告诉我才知道(习得性认知)。其实人们都具备这种能力,——只要我也告诉你。

“对美的认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它等同于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

当先祖用石头第一次砸开坚果那坚硬的外壳而得到香嫩的果仁时,那果仁简直美呆了……

当先祖为了记录事件而把生活的片段绘制于岩壁时,岩画的美仿佛能感受到一次次真实的再现……

当糊上泥巴的藤篮置于火中灼烧,于是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件陶器,看着这件陶器你会感觉生活愈加得丰腴了……

当你我知道了何时去咬那口雪糕才是口感最好时,那一口雪糕的美便大美不言了……

你看,这一切统统都是在展现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换个说法,“美,就是人类对于自身伟大主观能动性的自豪感。”

无论从黑格尔《美学》中所罗列出的人类五大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还是当今定义的世界八大艺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戏剧、电影(第九大艺术'电子游戏’)。无一不是用来彰显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载体。

艺术之美,皆由人创造出来。

你一定会说,“晨曦暮霭、森林海洋、宇宙星空,我们同样能感受到美,但这些显然不是出于人类之功,这又如何解释呢?”

太棒了!这是一个好问题!——一个好问题后面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世界!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人类艺术、美与审美的定义范畴以及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

首先,审美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其他生物只知道进食、交配、繁衍)。同样,通过审美判断去主观能动地创造美也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二者是建立人类宏伟“艺术”殿堂的前提。“艺术”更严谨的名称应当是“人文艺术”,“人文艺术之美”我们统称其为“人文之美”,特征有两点:“由人创造,供人欣赏”。

相对于“人文之美(也可以称其为'艺术之美’)”,世间则是无尽的“自然之美”留待人们去发现。自然之美,虽非人类所创造,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甚至震撼着人类的心灵。

对于“自然之美”的审美本因,源于那个古老的命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之所以喜欢仰面苍穹去思考人生,就是因为我们曾来自于那个地方,而在一个终极的未来我们也将回归于那里。

我们之所以面对蔚蓝的大海时会变得平静,也是因为曾经的某个阶段我们就在那里(应该是单细胞个体时期)。那历时亿万年的经历会深深烙印在人类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元素上,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与传承。

人类对于“自然之美”的永恒追逐,最终也归结于人类“本我”层面关于“终极归宿,终极思考”的永恒探究。

最终,我们将美分为“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而“人文之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把“自然之美”当作参照标准来摹效,或者说“自然之美”是“人文之美”的终极目标。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自然之美”的两点特征:“上帝创造,供人膜拜”。

美 在 身 边

人们最初关于美的认知,往往来自于身边熟悉的事物,——熟悉、有基础量,使得挑剔成为可能。

一块砸坚果的石头,太大了沉,太小了又砸不动,于是适当形状大小,适当重量的石头就体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美。

陶器也是如此,功用不同,形制大小各异。尤其是当你在使用特定的陶器来实现特定的功用时,那种“物以致用”的奇妙体验确实是一种美。

有人会说,这是“实用性”!没错,“实用”就是人类最初的审美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也一直延续至今,在所有实用器物领域,“实用”是基本标准。——去看看你的茶壶、茶杯、茶刀,如果不好用,那说明它连这个最基本的标准都没达到。

还有一些你想不到的领域也是基于“实用”这一原始的审美标准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对于人体的崇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因为当地环境持续高温,人们便习惯于以袒露身体来对抗炎热,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身边走来走去的半裸或接近赤裸的人体(熟悉、基础量),于是便出现了对于人体的评价。

如何评价呢?当然是“实用”喽!那个时代仍然处于战争多发期,所以一个强壮的身体便显得更加“实用”,于是“健美”便成了那个时期定义“人体美”的一个标准,于是明显看到“大卫”、“沉思”、“掷铁饼”、“海格力斯”的肌肉发达、结构清晰,脂肪含量极低。但健美仅限于评价男性,女性则可以继续丰腴,因为她们不用上战场,但要生养后代。丰腴的身体说明食物充足,并且会有足够多的奶水以喂养后代,于是这又成了评价女性人体美的一个标准,而这都是基于“实用”这个原则。

同样对于人体的审美,中国盛唐时期的佛造像,大多也是袒露身体,却少见棱角分明的肌肉结构。为何?因为盛唐时期是世界级的经济帝国,不再需要太多对外的战争,于是肌肉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那种白白嫩嫩、线条流畅的身体状态也恰恰正是安居乐业之盛唐子民的真实写照。

对比古希腊与中国盛唐,两者对于人体美的认知虽有差异,但内部标准却存在着共性,什么呢?——追求“写实”。无论棱角分明还是线条流畅,都是当时人体真实状态的一种再现。而人类本身就是“上帝的作品”,属于“自然之美”的范畴。可见,人类对于自然之美的崇拜,决定其艺术再现时一定会首先追求“写实”。就好比人们在人物作品中所关注的“开脸”、“点睛”一样,那是很见功力的。

写实,在各种艺术领域里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之后出现的写意、抽象等艺术风格,也一定是建立在对写实具备了高度认知的基础之上。

一道茶也可以通过一种近似“写实”风格的冲泡来表现其应有的标准汤感特征,进而再追求“个性化”或“创作式”的冲泡。

器 物 之 美

或许你已经不耐烦了,“说一千道一万,你还是没告诉我具体怎么甄别美与不美!”既然如此,那我就“贴着地面儿”给你细说一二……

先说“器物”吧,因为它有形,具体,出现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它既是人创造的,也是供人使用并欣赏的,符合“人文艺术”两个特征。那么它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实用”喽,——如果你的器物就是用来使用的,这一点尤为重要。

篇幅有限,就举一个例子,“陶作坊”陶制扁茶海。

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款工业时代的设计产品,值得一说……

先别着急骂我在做广告,姑且听听说得是否在理吧。况且这个系列好像也快停产了。

首先来看它的材质,—— 陶,挂陶釉。

陶胎具有保温持久的特点,但会吸茶味,无法满足试茶要求,但这种陶釉却解决了这个问题,——与高温瓷相比,这个陶茶海出茶几乎没有任何茶滋味的损失。反而保温性较高温瓷更胜一筹。

形制上:

小底设计,使得茶海与茶盘的接触面积最小化,杯底与茶盘接触所导致的热量散失程度降到最低。

再看流,这是其匠心独具之处:乍看平常,使用起来你则会发现异常好用!出水笔直紧凑不散花;无论何时断水,干净利落,几乎从不延水!仅凭这一点很多号称大师级、全手工的茶海就已经被我pass掉了。那它何以得到如此的效果呢?我们来看,流的截面设计成“V”型,茶汤会在最聚流的状态时倾泻而出,所以出水不易散。流的断水处被收缩成一个极小的点,断水的瞬间茶汤与这个点的接触面积是极小的,任凭茶汤张力再大也难以挂杯,所以很难留有残滴。还有流的那对翘翘的耳朵,看似奇怪,为什么要设计它?还让它翘这么高?你可以试试,把耳朵磨掉,出水,——不溢才怪呢!水有张力,水流的纵截面也不是平的,而是向上微微凸起的。在出水时,如果不考虑茶汤截面这微微凸起的部分,这种半开放式的流,流沿若设计得不够高,一出水便会是稀里哗啦的,——所以这儿陡立了一对耳朵就是这个原因。后来也见过一些仿品,不明其究,只仿其形,结果那叫一个不伦不类,不好用。另外流的角度也是经过计算的,这个角度接近于你出汤干净时所需要的最小角度,也就是说你正常倾斜出汤,茶汤出尽时流正好垂直于地面。

最后聊聊它的沿,我管它叫“外翻沿”,这种设计的一个重点就是“不烫手”,这也是这个设计的初衷。同时为了保证这个初衷的实现,你仔细看,沿在外翻的过程中也是渐薄的,出汤时支在手指的部分就是一条线,——想烫到也难。

当这所有的细节融会在一起,通过一个线条流畅、形制饱满的器物得以展现。你看,这简直就是“为实用而生”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那种“实用之美”会让你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惬意油然而生。至于这是全手工还是机制,是大师名家作品还是匠人之作,真的已经不重要了……

你若问它还有没有什么可以更加完善的地方,——当然有!但这不足以否认这是一款阐释“实用之美”的典范!

观 赏 价 值 与 实 用 价 值

当然,在满足了“实用”、“适用”,甚至“妙用”之后,人们会希望在器物之上也能赋予它另一种美,——自然之美。改个“葵口”,弯个“荷叶边”,或者直接在器物表面描绘上各种“自然之美”,这种就太多见了。但问题是二者的侧重比例,若仍以实用为主,那么所赋加的“自然之美”便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了实用。比如我曾见一支设计成“菊瓣”造型的品茗杯,写实之极,杯沿呈菊瓣状栩栩如生,但问题是这种杯沿喝水,——剌嘴!

当然也有例外,祭祀用的礼器、陈设器的审美要求就不再是单纯的实用了。或许它还会使用,但使用频率不高。所以会更关注它的陈设价值、装饰性,这就是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观赏价值”,它与“实用价值”共同构成了器物审美的二维体系。在“观赏价值”这个轴线上,“自然之美”以及工艺的复杂性便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为了表示隆重、盛大以及重视程度,一些珍贵、罕见的稀缺物品也陆续成为了各种仪式中的礼器陈设,继而为“稀缺美”的确立打下了基础。注意,“稀缺美”是包括了特定“自然之美”的稀缺性以及“人文之美”中人类技艺精益求精的稀缺性这两者的。二者或者分而置之,或者合二为一体现在一件器物之上。

简言之,以上,就是所谓的器物之美。

唠唠叨叨又是四千多字……

今儿先说到这儿,我是空山

(0)

相关推荐

  • 自然美的丰富多彩美化和提升人才的心境

    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也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李旭旦教授非常重视人文发展的地理环境,认为"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应是现代人文地理学 ...

  • “像山一样思考”(读书)

    2021-07-07 17:28 李玲 现代公园的治理要求,已经远远超出地质.地理遗产保护的基本关注,而基于多学科系统关注的以地质.地理自然生态.生物自然多样性和谐共生的迫切保护要求.无论是生态旅游, ...

  • 论人文之光照耀下的雅石之美(一)

    收藏奇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可心的雅石作品,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本文从人文与雅石的定义入手,着重以雅石创作中创作者之美.创作过程之美以及创作成果之美来展示人文之光照耀下的雅石之美. 横云出岫 | 灵璧石 ...

  • 空山美社:关于“吧唧嘴”的审美感受原理

    夫人身怀六甲已七月有余,好食喜餐,得遇美味,必不放过.大块朵颐之时,吧唧之声,清脆明快,不绝于耳.然旁人多侧目,唏嘘不已.不得已,自先含蓄提醒,后正言警告,皆无用.屡教不改之下,只得陪其一同吧唧啦 - ...

  • 美好将至:“空山美社”栏目即将上线

      栏目名称:空山美社 栏目全称:"空山茶话"关于艺术.美学.专项鉴赏等相关内容之研习社,简称"空山美社". 栏目概述:公众号"空山茶话"用 ...

  • 空山美社:序曲 · 普洱审美基础-上层建筑

    - 精 华 锦 句 - ◆ 茶一直是传统士大夫阶段的重要饮品,因其恰恰契合了士大夫阶级自己所搭建起的"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最终成为了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贯穿中国上 ...

  • 空山美社:序曲 · 普洱审美基础-一如之途

    - 精 华 锦 句 - ◆ 茶饮普及民间要到西晋以后了. ◆ 最初时直接鲜叶煮饮. ◆ 唐朝创立"蒸青法"制茶,以紧压团茶为主. ◆ 宋代出现"蒸青散茶". ◆ ...

  • 空山美社:变奏

    * * * * * 或许你还没有猜出这首曲子 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她深深打动-- 或许在一遍遍的聆听中你已不再对探究她的名字耿耿于怀,而只是一遍遍的听,一遍遍的听-- 好吧,不卖关子了,让我再来细细品 ...

  • 空山美社:萧者的世界 · 邂逅箫生 解惑国乐

    刘旻昊    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演奏专业.年少时好习竹笛,大学追随樊家城教授继续深造,并受到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先生悉心指点.从艺20多年来个人风格初显端倪.理论教学亦日趋通俗质朴 ...

  • 空山美社:徘徊在将就与讲究之间

    讲 究  今儿扯扯别的,不说茶. 那说什么呢?说说我的口福吧! 前阵子领教了一位"老吃家",--对吃上那叫一个讲究! 他能为了包中午那顿几十个的饺子,凌晨四点半就奔向肉市儿,赶在人 ...

  • 空山美社:“箫茗相参”后记

    人挺多,怪挤的 - - 不是因为地方小,而是都想离箫者近些,听得真切,--毕竟是Live版,毕竟近在咫尺感受演奏者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指法的机会不多. 毕竟也都是好茶,坐远了喝不到就亏大了. 多谢对面& ...

  • 空山美社:染指龙泉 · 古瓷实器鉴赏会 (一)

    汝官哥钧定,言瓷必五窑. 然龙泉之美君知否? 其工艺孕化出了瓷中圣品的汝窑 或盘曲或细碎的开片让我们把玩再三,不忍释手 最最珍贵的,是我们奉若经典那宋人的审美,至简持用,大美不言 - - 粉青贴花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