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41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41
滕若渠饯别有诗赋答
相逢差不负投荒,又对离宴进急觞。作恶连朝先忽忽,为欢明日两茫茫。归心弦箭争徐急,别緖江流问短长。莫赋囚山摹子厚,诸峰易挫割愁铓。
【说解】
此诗作于1939年,钱先生趁暑假欲回沪之前,友人滕固为其饯别而作。
滕若渠,名固,字若渠,又字石渠,早年留德研究艺术史,是德国东方艺术协会名誉会员,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少年时加入国民党,1928年曾任江苏省党部委员,提倡民族文艺。1932年由德返国,次年任行政院参事。1938年任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滕固是一位颇具成就的美术理论家,善诗词书法,喜画荷,著作甚丰,有《唐宋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征途访古述记》、《唯美派的文学》、《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死人的叹息》、《迷宫》等。
钱先生与滕固惺惺相惜,交往颇深。这次回沪期间,钱先生应滕固之约,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写作讲稿,这即是后来在1940年发表的《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二人常有诗来往,在《槐聚诗存》诗集中,就有钱先生为滕固所作诗三首,可见二人之间的交情。
相逢差不负投荒,又对离宴进急觞。
首联二句各写一意。上句写二人相逢,是最不辜负投身边荒的幸事。这表达了钱先生对二人相处投机的欣慰。
此句中,“差”是“最”之义;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称:“差,甚辞,犹最也;颇也。”并举陆游《七月十一日见落叶》诗:“物理贵见微,勇退差为贵”,说:“差为贵,最为贵也。”
“投荒”,即投身偏僻之地;此指投身云南昆明;黄庭坚《采桑子》词:“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下句就写到了相逢后的相别:又在离别宴席上,频频举杯饮酒。
“急觞”,频倾酒杯;“觞”,古酒具。杜甫在《薛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中说:“垂老恶闻战鼓鸣,急觞为缓忧心捣。”杜是用“急觞”来缓解忧心;钱先生在这里用“急觞”,是来缓解惜别的心情。
作恶连朝先忽忽,为欢明日两茫茫。
首联写到离宴,颔联就接写自己离别的心甫情。上句说,与你作别,连日来心绪低沉,未别先就心神恍惚。
“作恶连朝”,此用东晋谢安的的典故;《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语:“中年伤于离别,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作恶”,就是烦闷,心情不好。“连朝”,即连日,即上引谢安所说“数日”。
“忽忽”,恍恍忽忽,如有所失;宋玉《高唐赋》:“恍慌忽忽,怊怅自失。”
下句接上句,揣想二人现在尚且可强颜欢乐,明日可就远隔山川,渺茫而不可见。
“为欢”,就是取乐,找乐趣。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遂送乐器,绍推却不受。冏曰:'今日共为欢,卿何却邪?’”“为欢”用在这里,有“强颜欢笑”的含义。
“明日两茫茫”,来自于杜甫《赠韦八处士》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茫茫”,是说遥远而不清晰。钱先生此句借用杜甫诗句,是自觉的,他在后面《哀若渠》的第三首诗中,有个自注:“惜别借杜诗。”当即为指此“为欢”句中的“明日两茫茫”。
此颔联句法为“作恶-连朝先忽忽,为欢-明日两茫茫”,读时亦应如此顿挫。
归心弦箭争徐急,别緖江流问短长。
颈联二句一转,写钱先生归心与别绪。上句写归心,常用的比喻是归心似箭,但钱先生更进一层,说自己的归心要与离弦之箭竞争,看谁更快谁更慢。
“弦箭”,即离弦之箭;宋杨公远《次兰皋秋感》:“年光迅似离弦箭,世事艰於上水航。”
“徐急”,即慢与快;亦作“徐疾”;陈与义《晚晴》:“人生如归云,空行杂徐疾。”
下句写,自己别离思家的心绪是多么悠长,问问那江流,和她比起来,谁短谁长?此句显然是化用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需要注意的是,此二句,都把无情之物“弦箭”和“江流”写活了,弦箭要和人“争”,江流能回答人的“问”。这也是诗家惯技,钱先生自己就说:“吾人观物,有二结习:一、以无生者作有生看(animism),二、以非人作人看(anthromorphism)。鉴画衡文,道一以贯。”(《管锥编》第四册1357页)此不啻夫子自道诗艺之一端。
莫赋囚山摹子厚,诸峰易挫割愁铓
尾联二句是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友人的叮嘱。上句说,不要模仿柳宗元,写什么《囚山赋》。
理解此句,需要对柳宗元(字子厚)写作《囚山赋》作一介绍。唐永贞元年(805年)十一月,柳宗元在被贬为邵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的赴任途中,又加贬为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在永州一住十年。到永州半年,母亲病逝,再加环境艰苦,水土不服,政治失意,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健康,自云:“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柳宗元就写了《囚山赋》,前有晁无咎之序,揭示了此赋的作意,说:“仁者乐山。自昔达人,有以朝市为樊笼者矣,未闻以山林为樊笼者。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故赋《囚山》。”在《囚山赋》中,柳宗元写到山水自然的荒莽凶险,一改六朝和盛唐山水诗人以山水自然为皈铱的文学传统,发出“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的呼号,实是抒发自己无枉眨谪的悲愤心绪。
钱先生在上句中说,不要学柳宗元写《囚山赋》,其真实的意图是什么呢?在下句有了明确的阐释,原来是说:这里的这些山峰,虽说是有如锋利的剑芒,割人的愁肠,但人坚强就会将他的锋芒挫钝!这是很少看到的钱先生的壮语。
此尾句反用柳宗元《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句:“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割愁铓”,形容山峰尖锐如剑铓,割断人的愁肠;语出柳宗元的上述诗句。自柳宗元此诗后,后人多用此意;如宋王炎《和游尧臣出郊二首》:“玉佩泉鸣清醉耳,剑铓山峭割愁肠。”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
此句如按诗意,语序当为“易挫诸峰割愁铓”,正与柳宗元“割愁肠”的诗意相反。
末二句,一稿为:“赋就囚山怜子厚,诸峰森吐割愁铓”,显不如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