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初年山东大规模移民河北初探

【头条原创首发】

“若问故乡何处是,山西洪洞老槐树”。一直以为,明朝初年那场规模空前的大移民,山西是唯一的移民输出地。

直到有一天,一个姓鄢的朋友说他家族谱中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鄢氏奉诏由河南省鄢陵县迁入河北南皮,占地立村鄢四拨(鄢陵县的第四拨移民)。

南皮鄢氏竟然不是山西移民,出于好奇心理,小编搜集了不少南皮及其周边吴桥、东光、泊头、盐山等县市有关明初移民的资料,竟然发现在上述地区,明初来自山西的移民还不足百分之四十,绝大多数移民都来自于山东即墨。

《吴桥县志》记载:该县有451个自然村,其中有253个村是于明朝永乐初年由即墨移民建立的,占全县总村数的56%。

而南皮共有312个自然村,虽然自然村的数量不及吴桥多,但人口却多出三分之一,也证明人口流动性不大,也更有参考意义。

南皮三百多个自然村中,明代以前的传统村落17个,例如董村,秦代名四合庙,西汉时称西乡城。永乐年大移民以后成立的村落有53个。

另外还有奉诏从浙江杭州府任河县迁来的柴氏。江苏南京迁来陈氏(村名陈六拨,说明南京至少有六次向外移民)。江苏扬州的周氏。江西吉安府万安县的王氏。安徽凤阳府寿禄县杨氏。河南省南阳县的叶氏。湖北黄冈汤氏。山东文登县的丛氏。泗水县的何氏。共九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村落。

为了抚恤阵亡将士恩赐立村三个,他们的籍贯无从考证。剩下的村落中有177个来自于即墨移民,山西洪洞移民村落的数量只有32个。

东光县有自然村412个,其中明朝以前的11个,永乐年间立村384个,其中就有266个来自于山东即墨。

盐山县只找到了孟店乡的资料,全乡有31个村,由唐山滦县迁来的有17个,山东即墨迁来的有九个。盐山有八大姓氏,其中一半来自于山东。

历史上泊头有很长一段时间隶属于南皮,移民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另外宁津县是1964年由河北划拨为山东,其中至少有150个自然村来自于即墨移民。

除了上述地区,海兴、黄骅、阜城等地也能找到即墨移民的踪迹。

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人口为126800人,至永乐十年(1412年)即墨人口为121400人。20年中,人口不升反降,很多人把这个数据作为山东即墨向河北大规模移民佐证。

但是小编认为上述数据有待商榷,根据不完全统计,由即墨移民组建的村落至少不低于2000个。明代初期采用里甲制,五户一甲,二十二甲一里。也就是说一个村落立村时至少不能低于五户人家,比如说南皮县刘显吾村,虽然以人名为村名,但却是兄弟三个谦让的结果。同来的徐氏、陈氏只能服从多数。

王三家村是因为王氏有三户,另外还有姓白的和姓翟的各一户。

大坊子村同时有林、王、杨、宫、冯等五姓同时迁入的,像这些五户立村的,到现在村子的规模都不大,一般人口在400到700之间。像那些动辄三五千人口的大村镇,当初安置移民的数量还要更多。

如果按照每个自然村平均安置六户移民计算,自永乐二年到永乐七年五年时间里,至少有12000户即墨移民来到河北。根据《畿辐通志》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南皮县平均10户59丁,每户人口10人以上,以此类推,永乐年间有12万多人口从即墨移民,这几乎是即墨当时所有的人口。

现在很多人依照族谱记载去即墨寻根问祖,却都失望而归。即墨有小云南之称,那里的居民大多都是云南移民的后代。

当时为什么把即墨的原住民移走,而用云南移民填补空缺呢,小编试着分析一下原因:关于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很多资料显示,朱棣靖难之役的主战场在河北、山东一带,经过四年的拉锯战,给当地造成巨大的人口损失。朱棣在夺取政权后,又有计划的对上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民间传说燕王扫北(或者是燕王扫碑也可以)。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小编认为这场大屠杀是子虚乌有,凭空臆造的。燕王朱棣镇守北平,手下的士兵也大多来自北平周边地区。《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北人口189.3万人,能够动员的壮丁最多50万。

朱棣的靖难军最后有20多万人,在战役中伤亡的人数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另外部队的后勤补给也需要大量男丁。这就意味着河北几乎所有的男丁都被卷入到这场战争中。

没有人愿意去战场充当炮灰,抓壮丁对普通百姓来说,这就是《石壕吏》明代翻版,自然在他们心目中留下非常恶劣的印象。

另外交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及山东北部的平原地区。《元史》 记载:元至正十八年(1359年)红巾军北伐,毛贵率领的东路军攻克山东,兵入河北,在南皮大败元军,击杀右丞相董抟霄。然后攻克沧州,蓟州(今天津蓟县),前锋直逼元大都不足120里。

红巾军和元军交战的区域和靖难之役高度重合,元朝用了四年才击败了红巾军,然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屠城。一直到18年后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创编《赋役黄册》,南皮县编户九里 (一里110户),整整十八年,南皮县总人口才恢复到990户,人口不足万人(9900人),足见当年战祸屠戮之惨烈。

而且自洪武十四年以后,到靖难之役前,也没有向南皮移民的记录。

建文元年七月(1399年),朱棣靖难军过南皮,募民间子弟从征,得军三千余。造成的后果是“秋禾践地,童姑不可收”。

另外,朱棣在做了皇帝后,修建北京城,屡次出兵征讨蒙古,都需要由华北平原做人员和经济上的后盾。

朱棣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华北平原的生产力,于是便有了山东即墨大规模移民河北的事件。为了减少扯皮,整体搬迁无疑是最简单,也是最高效的。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有诸多不足之处,呈现给诸位看官,就当是抛砖引玉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