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开风气不为师

我这几年忝为小学教员,特别喜欢清代文人龚自珍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其诗意恰似一阵春风无名无心地吹过,而野草丛生,生机盎然。这般诗句意识,其精神内核与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不言之教”皆是相通的,指向的是一种教育的态度,一种教育的氛围。即使是如那么实干的孔子,其源头的教育理想,也不过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每个人都可以对诗句及经典做出自己的解读,其中有太多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了,我时刻把“但开风气不为师”放在心里,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风格与生命真诚的气息,坚决不做呆板的,缺少灵动的,好为人师的老师,始终保有对教育的忧思。

教育风气是一种文化上的自然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人文气息。我以为在人文领域中,一种平等交流的教育氛围实在是要紧的,急需的。很多老师皆以尊重孩童,平等交流来宣扬自己的教育理念,但老师“一言堂”的课堂还是很常见的,且中间弥漫着诸多老师权力的信息。有太多的课堂假情境伪情感,缺少思维的品质,很难让学生进行真正地学习。其实,师生间要实现真正的平等交流是很困难的,其受到了很多条件的制约,比方说,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老师根本不想听孩童说完自己的意见;又如角色的差异,老师着急完成教学目标,有自己的课堂节奏,孩童却是发散思维,想到什么说什么的;再如,思维的差异。在此举一例——老师为了督促孩童表现的更好,而伸出了大拇指,然而孩童却伸出了小拇指以回应。在成人的世界里,小拇指似乎代表着鄙视,这时老师很是生气,可事后询问孩童,方知孩童的意思是我要跟你拉钩,我要改正我的毛病。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这些事情很琐细,却很容易发生,常常会给我带来教育的思绪。

老师何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呢,首先就要弄清楚是老师要上课交流,还是学生需要上课交流?我以为都需要,我不认为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他本身就是受教育的对象。我以为老师要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敏感的东西分享给孩童,要把自己最性情最真诚的一面呈现给孩童。好的课堂一定是双向的,定是互动的,要具备现场生成之感。好的课堂一定要让师生都受益。在课堂上,我尽量提醒自己,课堂是开放的,我与孩童交流的任何问题都应该是开放的,是能引起孩童思考的。

在艺术课上,我经常与孩童探讨什么是美,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孩童的回答,他说美是看了第一眼还想看第二眼的东西。我听到这般应答,心中自是欢喜,我觉得孩童的意思超过了成人的意识。当然,好的问题需要等待,孩童好的回答也需要期待,很多好的交流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情感积累出来的。试想,你与多年的好友交流怎会去设计铺垫,不是张嘴就来,性情洒脱吗,相处自在才会迸发交流的灵感。我喜欢与孩童亲近,我把他们当作可以交流的朋友,这种交流是情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的需要,或许方能从师生交流中做出点平等的意思,品出点教育的味道。上课就是师生交流,交流就一定要让孩童表达充分,老师也才能更好地使自己的教学目标贴近孩童。近日,我跟孩童交流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达利,讲到记忆永恒时间的永恒,让孩童去感受时间,去思考如何画时间。与孩童交流:是先有时间还是先有人?问题没有对与错的答案,只有让人无尽思索探讨的乐趣。师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有孩童说人先于时间而存在,因为时间是人所发明规定的;有的说时间是人发现总结的,但不代表人之前就没有时间,要看怎么理解时间的定义,大家七嘴八舌的,很是热闹。有个孩童站了起来很肯定地告诉我:一定是先有时间,因为人也在时间里。我特别喜欢这个说法,我觉得孩童的见识很高,我在课上很享受与孩童这般的交流。

我在艺术课上从来不会对孩童说你画错了,你画对了,我以前就知道艺术的学习只有合不合适,没有对与错的区分。等我接触到了孩童的教育问题,我觉得孩童的言语行为及生活学习,老师很不应该轻易用对与错来评判,特别是语数英主科教学,其与孩童交流更加应该如此。拿语文举例,有一个孩童用书法的方式写下了一个美字,书法里的“美”字,其下面的“大”字一横可以为最长,便于托住整个字形,具有审美意识,可语文老师见着了就立马指出,这是一个错误,需要马上纠正。我深知当下语文字词教学的严格性,我也是一个经常写错字别字的人,后来我写上了书法,得了个自在。我感受到中国人写字从来就不是为了写对,而是为了表达及交流,中国的人文美感来源于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当下的语文教学太确定了,太自以为是了,很是容易落入对与错的评判中,语文教学不回归母语交流,人文领域就很难回到一种如实的生活,一种非功利的平和的状态。

在课上,为了表扬孩童,我会给他们贴画,集齐五个贴画的孩童可以向老师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没想到,第一个集齐贴画的孩童,向我提出的要求,竟然是让我上课一开始闭嘴十分钟。我欣然答应了,孩童在课上也还算安静地自我练习着。有趣!平凡的教育生活得自己找乐。“但开风气不为师”,我以为开了孩童可以向老师提出要求,真诚以待的风气,而那种夸夸其谈,喜欢耍嘴皮子的老师不轻易为之。在我闭嘴的十分钟里,我想了很多,我默默地关注着这些孩童,心里很是期待下一个孩童会向我提出怎样的要求。这些要求反应着孩童的心思,也折射着教育的状态。我突然发现,如果老师真的能静下来,孩童也会跟着安静些许。平常上课,老师总是让孩童闭嘴,这时轮到自己闭嘴就很容易有了闭嘴的感受。当下整体的教育情境着实还是浮躁了些,老师们都很着急,孩童也就跟着急了,表达及交流也就言不由衷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