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被封齐国!
齐太公就是姜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姜子牙,不过他并没有封神榜,也没有打神鞭,他有的只是对西周建国的贡献。因为祖先曾经被封在吕地,所以就用封邑做姓氏,因此也被称为吕尚。
吕尚年轻的时候非常穷困,到了年老的时候,通过钓鱼来见西伯侯姬昌。西伯当时准备外出打猎,临行前占卜,占卜的结果说:“这次出行会得到一个宝物,但所得到的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成就霸业的辅佐者。”于是西伯便外出打猎,果然在渭水边遇到了太公,和他交谈后非常高兴,说道:“早就听说我国先君太公曾经说‘会有圣人到周国来,周国也会得以兴盛。’您就是这个人吧?我们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好久了。”所以便称吕尚为“太公望”,和他一起乘车回去,尊为军师。
这是我们所孰知的姜子牙“愿者上钩”的故事,姜子牙通过钓鱼钓到了周文王。他的这种出山方式被演绎在《封神榜》中,一直流传至今。不过,关于姜子牙的出山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版本。
也有人说:太公博学多才,曾经辅佐商纣王。因为纣王暴虐无道,太公就离开了。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但是一直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最后向西归附西伯侯。还有人说:吕尚是一个德才兼备却隐居在家不做官的人。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西伯侯的臣子散宜生和闳夭本来就知道这个人,于是便请他出山。吕尚面对邀请,对家人说:“我听说西侯贤德,又尊敬侍奉老人,何不到他那里去呢?”
于是三人就替西伯侯搜集美女和稀奇的宝物献给纣王,从而赎回西伯。西伯因为这个原因才得以释放,回到自己的国家。
以上就是关于吕尚是如何归周的种种说法,虽然说法不一,但无论是哪种说法,然而核心都是说他成为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师辅之臣。通俗点说,就是吕尚一来到周国,周文王,周武王都把吕尚看做是师傅来对待。
周西伯侯姬昌从羑里脱身回国之后,与吕尚暗中谋划施行德政,以推翻商朝的统治,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世之人论及用兵之道以及权谋,都推崇太公。当时的天下分成三部分,其中两部分都归周国所有,这其中太公的谋略占了大部分。
文王去世后,武王继位。继位九年后,武王东征,想以此来观察诸侯是否前来会合。此行之前,武王让被尊为“师尚父”的吕尚进行誓师,他面对大军说:“苍天啊苍天,集合你的民众,聚合船只,迟到者斩。”于是大军到了盟津,事先没有约定就主动前来的诸侯有八百多家。
诸侯都说:“可以征伐纣王了。”武王说道:“还不可以。”武王于是又率领军队回到了周国。
过了两年,纣王杀死了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准备讨伐纣王,用龟壳占卜,卦象不吉利,正在占卜的同时,外面突然风雨大作。大臣们都很恐惧,只有太公坚决的劝说武王就此出兵,武王也听从了他的意见,率军出征。
十一月,武王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商纣的军队战败,纣王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武王平定商纣,称王天下,便将师尚父封在了齐国的营丘。吕尚从镐京向东前往自己的封国,在路上十分悠闲,一会住酒店休息几天,一会又逛逛名胜古迹。因此前进的非常慢。他带的有一个下人劝他说:“我听说时机很难得到,却很容易失去。现在您一路上悠哉悠哉,活脱脱的像是一个旅游的一样,实在不像是一个要去就任封国的人。”
谁说圣人就不会犯错误了,太公吕尚就犯错误了。谁又说愚人不会是贤者了?吕尚的这个下人难道不能算是一个贤者吗?
吕尚听到这个劝告后,连忙收拾行装,轻装简行,连夜赶路,不到几天就赶到了自己的封国。
太公到了自己的封国之后,修明政治,顺应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各个工商业,发展渔业盐业的优势,所以很多百姓都归附齐国,齐国也因此成为了大国。等到周成王即位幼年即位之后,又派人授命太公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这里的各等诸侯、各地长官,如有作乱,你都可以征讨。”
这道命令可了不得,在西周的分封制中,只有周天子才具有讨伐诸侯的权力。而这道诏书赋予了齐国讨伐诸侯这一无上权力。从法律上给齐国讨伐其他国家提供了支持。齐国因此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太公去世时大约已有一百多岁。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继位,一代一代向下传,一直传到釐公手中。釐公的太子叫诸兒,不过釐公最喜欢的儿子并不是太子,而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公孙无知。为了表示宠爱,釐公让公孙无知在俸禄、器物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待遇和太子一样。
釐公的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虽然都是自己的儿子,但既然已经确立了太子,那就应该让太子和其他儿子有所区别,礼仪的尊卑会提高太子的地位,从而使得君位传承变得稳定。现在釐公让公孙无知和太子的地位相当,那么太子的地位就无法体现,如此一来,公孙无知自然就会产生夺位的思想。
釐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釐公去世,太子诸兒继位,史称齐襄公。
襄公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自己的地位,他下令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想以此来打击公孙无知。面对这种做法,公孙无知虽然十分怨恨,但也没有反抗。他收起自己的锋芒,慢慢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