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夹脊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拼音
4 代号
5 出处
6 夹脊穴的别名
7 华佗夹脊穴的定位
8 华佗夹脊穴取穴方法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8.2 层次解剖
9 华佗夹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10 华佗夹脊穴主治病证
11 华佗夹脊穴的配伍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文献摘要
14 华佗夹脊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15 参考资料
附:
1古籍中的华佗夹脊
1 拼音
huá tuó jiá jǐ
[返回]2 概述
夹脊(jiájǐ EX-B2)为经外奇穴名[2][3]。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4]。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返回]3 拼音
jiájǐ
[返回]4 代号
EX-B2
[返回]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返回]6 夹脊穴的别名
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
华佗穴(《针灸学简编》)
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
[返回]7 华佗夹脊穴的定位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5]。
夹脊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3]。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4]。近代诸书多同此说[4]。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4]。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4]。
经外奇穴——夹脊的位置
夹脊穴的位置
[返回]8 华佗夹脊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俯卧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相应腧穴[6]。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8.2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肌浅层(斜方肌、菱形肌、胸腰筋膜、后锯肌)→背肌深层(竖脊肌)[5]。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分布[5]。
[返回]9 华佗夹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夹脊穴有调节脏腹机能的作用。
夹脊穴位于脊柱旁,取之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尤以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效果为佳。
[返回]10 华佗夹脊穴主治病证
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夹脊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
夹脊穴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胸1~4夹脊:治疗肺脏及上肢疾病[6]。
胸4~7夹脊:治疗心脏疾病[6]。
胸7~10夹脊:治疗肝胆疾病[6]。
胸10~12夹脊:治疗脾胃疾病[6]。
腰3~5夹脊:治疗腰,骶,膀胱,大、小肠,子宫及下肢疾病[6]。
[返回]11 华佗夹脊穴的配伍
选穴和配穴可根据经脉的分布、神经根和节段的分布、腧穴的压痛、反应点等,每次宜选择其中2~4个腧穴[6]。
胸8~腰2夹脊配胆俞、肾俞、三阳络、阳陵泉,治胸胁痛[6]。
腰3~5夹脊配关元、膀胱俞、环跳、足三里,治下肢麻痹[6]。
[返回]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斜刺0.5~1.0寸[3]。
向内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胸腹部放散[6]。
注意:因本穴深部有脊髓和胸腹腔脏器,故针刺时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且出现麻胀感应立即停止进针。
12.2 灸法
可灸[5][6]。
[返回]13 文献摘要
《后汉书》:华佗别传曰,有人病脚蹙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匀如引绳。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虚弱羸瘦。
[返回]14 华佗夹脊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针刺夹脊等能调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gA、IgG、C-反应蛋白,以及微血管形态、流态和总积分值,提示本疗法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电针腰3~5夹脊能提高脊髓中5-HT、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脊髓中NA、DA的含量,起到镇痛作用[6]。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将黄芪注射液注入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第9、10、11、12胸椎棘突下旁开之“夹脊”,结果显示:胃泌素( GAS)、前列腺素E2 (PGE2)等胃肠肽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显著改善[6]。
[返回]15 参考资料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6.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1.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3-394.
[返回]古籍中的华佗夹脊
-
膝,蹲下腹肚,须臾升身,前出胸而微偃首于后。后开夹脊双关,肘后微扇三,伸腰自尾闾穴,如火相似,自腰而...
-
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夹脊胂起肉,伏取之。针三分,灸三壮。【主治】肾虚消渴...
-
鼻衄,妇人绝嗣,阴中痒痛,阴挺出,赤白带下。次夹脊旁第二空陷中。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壮。一曰三壮。主...
-
灵》、《素》为宗,《灵》、《素》不载,如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孙思邈,皆擅名古今者,未有一言及此。史...
-
项后发际陷中大椎手足三阳会却循陶道两行大杼风门皆夹脊肺俞厥阴四椎极心膈肝胆脾胃连三焦肾俞同脐直十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