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太守王匡——一个小公务员的死
早年经历
看似众志成城的讨董诸侯同盟军,很快就随着豫州刺史孔伷死后两大巨头袁绍、袁术兄弟围绕豫州的争夺而以闹剧收场。
豫州很乱,兖州也不太平,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不仅如此,还有一位反董诸侯在内斗中不幸光荣牺牲,他就是出身兖州的河内太守王匡。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王匡的戏份并不多,怎么死的也没交代,在赵聪增修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倒是提到他被董卓女婿牛辅设计大败,逃跑时被张济所杀。
历史上的王匡要是真这么个死法,也就谈不上死于内讧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提到王匡时,说他“仗义疏财,挥金似土”。这正符合《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英雄记》的记载:
(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
王匡曾任国舅大将军何进的府掾。汉少帝登基后,何进有意诛灭宦官张让等,就派王匡回老家兖州泰山郡募兵。
王匡募集到了五百强弩手,准备到京城洛阳响应老大的行动,却得知一个噩耗:张让抢先动手,老大已经没了!
这时候,司隶校尉袁绍站了出来:老大没了,还有我呢,跟我干吧,为老大报仇!
王匡仿佛找到了组织,当时就跟着袁绍闯进皇宫大开杀戒。
如果这场政变的最大赢家是袁绍,袁绍有肉吃,王匡应该少不了也能分到一些肉汤。可等外戚和宦官真的同归于尽了,最大的赢家却成了外来的军头董卓,王匡只能回家赋闲去了。
名声尽毁
董卓试图拉拢士人,一些大臣向他推荐一些人才镇守地方,他也都采纳了。然而,让我们看一看这些人才都有谁:
勃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南阳太守张咨……
除了安顿地方以外,董卓在中央也提拔了一些人,比如骁骑校尉曹操。
很快,当事人董卓自己就会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了。
而王匡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被征召为河内太守的,很难说这个任命不是士人们忽悠董卓的一部分。
等诸侯起兵推袁绍为盟主,王匡的河内郡就成了袁绍屯兵的所在。
打仗是要钱的,王匡需要钱,不知道这时候他会不会后悔以前散财太多了。镇守一方是需要威望的,王匡需要立威。
要想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其实很简单。
王匡派人视察境内犯罪,看谁犯法就抓起来要对方交钱赎罪,如果不交钱,不但本人要倒霉,还会殃及家族。
有一位常某人,就因为打了门客被告发而被捕,常氏家族人人自危。
好在常某的侄子常林机智,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彪求情:
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
于是胡母彪写信责怪王匡:你怎么能为了要钱失去人心呢!
这样,王匡就放过了常某。但是,其他家里没有常林这等人才的家族,是不是都被王匡坑得很惨呢?
哭斩妹夫
说完了王匡的内政,下面说说王匡的军事。
先说整个讨董战争的局势发展。
董卓大将徐荣在荥阳之战中,董卓大将徐荣大败袁绍、曹操、鲍信、张邈、刘岱、孔伷联军,本就人心不齐的讨董联军开始出现松动。比如负责后勤的韩馥,因为对袁绍并不那么放心,就开始在供应粮食的时候动手脚,不久,在酸枣驻扎的诸侯军就因为粮尽而各回各家了。
其中曹操因为对酸枣诸侯失望,重新募集了一些人马,来到河内投靠袁绍;而另一诸侯桥瑁,则干脆被盟友刘岱杀掉了。
看起来局势对董卓变得有利,但诸侯之间嫌隙再大,名义上仍然都是董卓的敌人。董卓也没有一味寻求武力镇压,也考虑过采用和平手段。于是他以朝廷名义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瓌作为使者带上诏书去河内郡找袁盟主谈谈,希望袁绍不看在他董卓面上,也看在董卓背后的朝廷面上就此罢手。
然而袁绍做事很绝,完全不看朝廷面子,竟然把除了有名望的韩融以外的其他四个全杀了!
杀便杀吧,他还不亲自动手,要找别的背锅侠代劳。
而充当背锅侠的,就是王匡和袁术。袁术负责杀阴修,王匡负责杀胡母班、吴循、王瓌。
虽然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但显然不及王匡听话。在《三国演义》里,王匡是第一个提出需要盟主的,然后曹操才率领诸侯推举了袁绍。
王匡有多听话呢?分给他的三个人头里,胡母班是他亲妹夫。然而,为了让袁绍满意,王匡选择让妹夫去死。
胡母班在狱中写信给王匡,大致说:哪有诸侯举兵讨伐京城的道理?我和董卓是同党吗?你再恨董卓,迁怒到我身上是什么道理?我实在以被狂夫所害为耻啊!
骂完王匡是狂夫,胡母班却又写道:
我的儿子是你的外甥,我死了还得你照顾。
王匡收到信,十分感动,抱着两个即将丧父的外甥哭了起来,然后杀了胡母班。
全军覆没
既然讲和无效,董卓只能用拳头和袁绍讲道理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描述的王匡大败之状,其实是大致符合历史的,只是史书没记载牛辅、张济参战。背靠袁绍以后,王匡的面子已经大到足以让董卓亲自出动。
董卓向袁绍发兵,当然要杀向袁绍屯兵的河内,作为河内太守的王匡当然必须做好应对董卓进攻的准备。他派从事韩浩率军驻守孟津、“泰山兵”驻守河阳津。听说董卓要派兵从孟津县东方的平阴县渡河,他也安排了军队防守。
然而,董卓是身经百战的边将,早年因追杀凉州叛军太过深入反被包围时,就曾经假装造堤坝捕鱼充饥,实则偷偷涉水溜走,最终全军而返。这一次董卓也是故技重施,玩了一手声东击西,就在王匡死守平阴抵御董卓的疑兵的时候,董卓的精锐部队已经从小平津渡河杀到了他的后方。
两面夹击之下,全无军事经验的王匡被董卓“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亏得《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不然王匡还要被吕布大败一次。
年轻时与他交好的蔡邕,这时候已经成了董卓跟前的红人,知道董卓大败王匡,便上表祝贺:
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
全然不顾昔日情分,直接骂王匡是逆贼了。
觉醒而死
王匡虽然不会打仗,但当初在何进手下善于拉壮丁的老本事并没有丢,“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
但是这时候的王匡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了:这两年我为什么混得那么惨?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袁绍忽悠了?
而且仔细一想,的确有可能。
何进和张让彼此还是姻亲,能有多大仇?都是袁绍从中拱火,想让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自己作为士人代表坐收渔利,只是计划出了偏差,才让董卓摘了桃子。
但若要追究责任,大将军何进是宦官杀的,车骑将军何苗是何进部下吴匡和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杀的。宦官倒是袁绍杀的,但袁绍向宦官动手的时候已经让自己政治正确了。
同样,在对待董卓使者的问题上,袁绍也使了一招借刀杀人,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王匡大概明白了,自己一直在被袁绍当枪使,甚至袁绍成为自己的大哥,都是袁绍自己一手操纵的结果。
我视你为大哥,为了你,我钱也抢了,名声也坏了,妹夫也杀了,军队也打没了……可是,你给了我什么回报?
觉醒后的王匡决定在盟军内部另外寻找出路,他找到了张邈。
然而,觉醒的开始,恰恰也是灭亡的开始。
袁绍甩给他的锅开始发挥作用了,胡母班的族人来找他报仇了,还带来了同样屯兵河内的帮手曹操。王匡的军队再多再强,也架不住曹操中心开花。
这件事绝对没有曹操热心肠帮胡母族人报仇这么简单,这么大的事在袁绍眼皮底下发生,袁绍能坐视么?显然,正被袁绍罩着的曹操有把握袁绍对此不会追究。
王匡另寻盟友,就是对袁绍的背叛,袁绍派小弟曹操清理门户,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敌当前还和盟友火并等于给自己既减少一个朋友又塑造一个敌人,但如果能迅速解决麻烦兼并其武装,那就是大赚。盟友关系未必靠得住,你采取军事行动是要问盟友是否乐意的,兼并以后就不用问了。
而且这样一来,史书记载的杀死王匡的人是曹操和胡母家族,袁绍的双手仍然干干净净。
讨董诸侯中,以刘岱、桥瑁、张邈、袁遗、鲍信、曹操为代表的兖州诸侯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今桥瑁、王匡皆死,张邈与袁绍生隙,兖州的政治格局自然重新洗牌。
为了和袁术角力,袁绍当然需要一个能够统领兖州的人成为自己的帮手。不久,青州黄巾就会给另外两位兖州大佬派发盒饭,而活到最后的那个,将成为兖州角力中最终的赢家。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