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是啥意思?
再比如说,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董其昌的“无等等咒”,就是公理定律的意思,但是具体如何准确操作?如果没有确切的要领,那就更是如雾里看花了。
我们真的好冤枉米芾。
就是记载了米芾这句话的姜夔也说:“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其实,笔画的藏锋和露锋都是“意尽”也是“意不尽”,因为,意尽意不尽都是感情成分,都是把感情寄托在笔画中了。
这就是说,无论你“悬针”了还是“垂露”了,都是已经尽意了。不存在一个笔画不尽意的问题。
用笔到“选点”位置,之所以要有一个“收缩”动作,就是为了把“起笔”或者“收笔”更精彩的完成,如果没有“收缩”这个动作,笔锋是不会调整到“顺锋”状态的,那么出锋就会没有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书法的笔法最精彩的地方在起笔和收笔位置的原因。因为在“选点”这个位置,笔锋是最好的“中锋”状态用笔自如。
清代刘熙载《书概》中说:“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刘熙载的这个解释已经非常接近我们所谓的“选点”的概念了。
但是,还没有把米芾的话演变成一个定律的理论上来。
而且,我们前面也说过,笔画用笔是起笔、行笔、收笔完成的,其中起笔和收笔可以有逆笔,但是,行笔部分一般是没有“逆笔”的。
后来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丛》中继续发挥刘熙载的思想说:“我们知道,点画要有力,笔的出入都必须取逆势,相反适可相成,所以必须藏锋”。
因此沈伊默肯定刘熙载提出了:“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他说:“这与转笔的左右回顾是一致的,自来书家要用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笔法,就是这个缘故。无论篆、隶、楷、行、草都须如此”。
我非常赞赏沈伊默先生进一步把用笔规律遍及真、草、隶、篆、行诸体书法。我们也非常赞赏后来提出的“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用笔规律。
但是,对书法“三段论”提出以后,也没有做进一步的理论概括。
书法笔画用笔的普遍规律是起笔、行笔、收笔,但是,具体的笔画却各有各的的起笔之法,行笔之法和收笔之法。
因此,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阅读和临摹字帖的具体笔法。比如,隶书的笔法,颜真卿的笔法,米芾的笔法等等。
这样学习书法,才能实现从到位到味道都理想。
而要把书法写好,笔画是核心,笔画的具体笔法就是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
尤其在起笔和收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笔画的“选点”,这是我们对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科学的发展。
这也让我想起董其昌提出的“提按”之说。
董其昌都“提按”之说,同样应该是书法的经典定律,这与米芾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应该都是一回事。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总结,用笔到底怎么提?怎么按?这个规律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我们用用笔“三段论”来概括一下提按之说,可以说就有了提按具体的可操作性了。
同样,米芾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如果有了“选点”这个概念,我们会方便掌握如何选择收缩的笔法。
例如,董其昌的提按说的多繁琐。
他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法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
所谓落笔先提得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着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
笔机到则笔势动、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
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其实,这也是董其昌对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具体实践。
但是,我们从董其昌的临摹作品来看,他也没有完全理解笔法的科学规律,因此,他的提按可以保证他自己写好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无法保证他临摹准确,因为临摹准确就是对笔法的科学诠释。
如果把董其昌的提按和米芾的“收缩”都统一于笔法三段论,那么,对我们学好书法就会如虎添翼了。
点击上图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