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消灭乡村,就是破坏农业!

导读 农民生产与生活决定了村落的结构,村落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正是由于村落的存在,耕地才得到了改善,土地才得以合理利用,也由于村落的存在,农民才世代积累了耕作知识和经验。

1耕地利用多样化

在乡村行走,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农田,那是因为农民在不同地块上种植了不同作物所形成的景观。是农民需求的多样性和耕地类型多样化所共同决定的多样化利用耕地的形式。与美洲、 非洲同质的大面积农田不同,中国绝大多数村落建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和山地上,受到地形、土壤特质、与村落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多样化利用对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用地紧张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耕地利用差异化与多样化不能简单用经济价值去衡量,它们往往关涉到较为深层次的利益,如耕地生态的平衡、农民生计的持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

农民对不同耕地是如何利用的?我们可以归纳出村落土地利用的一般情景:离村落最近的耕地是农民自家的菜:园,这里的耕地最肥沃,照料最方便,也为了方便生活需要。农户的菜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种植的蔬菜类型相当丰富,一般可以满足一个农民家庭对蔬菜的多样性需求。在菜园之外的地方,就是村落的农田,是农民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在距离村落较远的山地和丘陵,主要用来种植水果、干果、木材、药材等经济作物。农田和果园之外的土地就是村落的荒地,这些地方有的成为村落的墓地,而有的则因土质差被长久撂搁,成为荒地。以村落为中心,远近不同的耕地其利用类型上具有类似圈层的特点。

农业科学家告诉人们,由于耕:地总是处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影响下,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区域耕地的土壤特性不同,继而耕地具有质量上的差异和类型上的区别。由于村落的存在,农民可以频繁地与土地打交道,从而很清楚不同地块的特性,进而决定在不同的地块上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即便是同一-块耕地,农民也常常会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不同需求,种植多种作物。这种经验的获得和传承只有在村落的环境下才能实现。耕地的稀缺性客观上还要求农民最大限度地利用耕地,在乡村可以随处看到农民见缝插针的种植现象,不仅追求提高耕地的单产,还要追求提高耕地利用的可重复性。农民千方百计地培育耕地肥力,视土地为生命。所以中国传统农民一直对土地具有特殊的感情,珍惜和不浪费土地是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农民对土地的珍惜感情也是耕地保护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其一旦发生弱化甚至丧失, 必将会给中国的耕地保护工作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 资源利用综合化

传统农业虽然也把粮食的高产和优质作为主要目标,但生产粮食不是农业生产的唯一目的。北方农村有句谚语说:“吃的烧的,都得顾到”,换言之,传统农业的产量概念和今天不尽相同,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把满足自身包括温饱在内的各种需要当作目标。因此,作物的产量,不仅仅是粮食本身,而在于所有能满足村民需要的各部分的总和。在这种产量观的支配下,农民往往需要种植多种农作物。即使北方乡村不像南方那样具备多种种植的气候环境,但种植内容也尽可能丰富,如我们调查的河北平泉市农村,粮食作物就有高粱、小麦、大豆、绿豆、谷子、玉米等,经常是一块地里种好几样,玉米地里套种大豆,或与谷子混种。地头上有点空儿还要种几株高粱。农民懂得多样化种植的好处,病虫害发生的少,作物很少得病;充分利用地力,分散自然风险;人吃五谷杂粮,对身体好;种粮食,不仅是为了给人吃,也用来饲养家禽家畜,家家户户都会养一些鸡、鸭、猪、羊,有的还养驴、马、牛等大牲畜,玉米秸秆、豆秸、谷秸是很好的喂牲口的草料,玉米和谷子拌在-起喂鸡, 谷糠、高粱等粉碎做猪饲料,对农民来说,只要地里长出来的都没有可糟蹋的东西。

为了种植多种作物,农民就必须对土地进行综合的利用,最显著的做法就是杂种。早在《汉书.食货志》中就有“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的说法。杂种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同一块田地里混合栽培。这种做法就是把多种作物共同种在同一央田地里,在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做到了对土地的综合利用。第二种就是因土种植。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上种植不同的作物,只要有适应的作物或品种,即可扩大种植面积。土地的综合利用在不对自然环境进行千篇一律而又劳民伤财的改造前提下,不但克服了土地碎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保护了生态环境。每种作物及其品种的抗逆性都不同的,杂种可以应对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种植需要。例如,粟,具有耐寒、耐瘠薄的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占有重要地位:大豆,具有耐旱、不择地而生的特点,在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广泛种植;麦的耐寒能力较强,秋种夏收,可以安全越冬,能解决春种秋收所致的青黄不接,所以在北方普遍种植。稻具有较强的耐水性,适合于低洼多水的南方地区种植;高粱具有“经旱经涝不怕冻” 的特点,是北方尤其是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主要种植的作物:而甘薯有“风雨不能侵蚀,虫蝗无可奈何”的优点,成为“杂植第一品”:玉米具有高产、耐寒能力强的特性,深受干旱地区农民的喜爱。芋是自古以来有名的救荒食物,它可以应对“水、旱、风、虫、霜、雹之灾”。这些农作物具有的不同抗逆性,是农民在长期的传统农业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的防灾知识和经验,是发展农业的重要财富。综合利用不仅体现在土地上,也不仅体现在农业收获物的利用上,还广泛体现在乡村手工业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资源综合利用是村落存在的结果。原因很简单,只有村落存在才能为人们深入了解耕地性质提供条件,只有在村落环境下才能实现乡村资源的综合利用。

3耕地利用精细化

到过乡村的人都会深刻体验到,农民对土地的利用可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们常用“见缝插针”形容乡村的土地利用。由于村落的存在,不仅“房前屋后”和农民的院落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空间,就是在村落的道路两旁也被农民密密麻麻种满了庄家和蔬菜。从一户农户到另外一户农户,往往要小心翼翼地拨开道路两边已经交叉在一起的玉米叶子,低头、缩身才不会被玉米叶子划伤,村落里的农民就是这样利用土地的。村落的存在,使中国人在有限耕施上养法了众多的人口,井创造了地力长久不衰的奇迹,其根源之一在于村落保存并延续了一套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常见的有间作,套种,轮作,连作等种植制度。

间作就是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共田地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作物分行或者分带间隔种植。间作的作物一般株型高度不一,间行种植后可充分利用光,保证良好的通风:从而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以提高光合作月的速率,陈此之外,间作还可以充分发挥边际效应,达到增产目的。有些作物间也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如玉米同大豆间作,它们的根系深浅分布不同,可充外利用不同地层的水相矿质元来。间作还是防止作物病害的重要方式,云南农业大气的来有勇教授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科学研究,发现水稻品种多样性可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其研究结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利物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他发明的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 被云南省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全省推广,因此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套作是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有的地方也叫“串种”。这是一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对比单作,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套作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套作与间作最大的区别在于与前者作物的共生期很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而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 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套作侧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间作侧重在空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如一些地方的农民经常将玉米和大豆套种一起, 在果园里套种马铃薯、春西瓜、秋玉米等农作物。

除了间作和套作还有一种合理利用土地的方式, 即轮作。这是指同块地上有计划地按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复种形式。长期以来中国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为主的轮作,或禾谷类作物与经济作物、豆类作物轮作,或与绿肥作物轮作,也有稻田与旱作物轮换种植的水旱轮作方式。农民会根据当地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或季节差异选择病虫害发生少的杂粮进行轮作。合理轮作既有生态效益,也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这是缘于不同作物裁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作物病害、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治作用。不同植物的轮作,可使病菌失去寄主或改变生活环境,达到减轻或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如收获大蒜、葱后种植大白菜,可以减轻白菜软腐病危害。实行粮、菜轮作,水旱轮作,对控制土壤传染性病害效果显著。二是有利于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作物的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如安排需碳较多的茄果类、需氮较多的叶菜类、需磷较多的叶菜类、需钾较多的根茎类蔬菜之间轮作;安排深根性的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除黄瓜外)与浅根性的叶菜类、葱蒜类进行轮作。三是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如北方麦类的轮作使得冬季空闲的农田得到了利用,不仅为夏季青黄不接按时提供粮食,也为早春的牛羊提供青饲料。这些民间智慧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获得的,是常年与耕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并归纳出来的。村落的存在是这些经验得以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是这些经验和其他乡土知识得以传承的基本条件。

精耕细作还包括了耕作过程的精细操作,耕地、耙地、轧地、底肥、追肥、插秧、灌溉、除草等一系列耕作环节无不包含着精耕细作的理念和技术。正是由于村落的存在,为精耕细作提供可能,也为精耕细作技术提供了经验交流和技术传播的空间。

4有效抵御农业风险

人类从诞生那刻就从未远离过风险, 不管是在落后的原始社会还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始终生存在于“风险社会”里。美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风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性风险,即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另一种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即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中。农业是一个风险性较高的产业,所面临的既有自然的风险,也有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

首先,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人们常常说农业具有弱质性特征,是因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就农业生产而言,自然条件变化并不总是农业生产对象所需要的,它常常超出农业生命体生理适应的范围,导致灾害发生。据(科技日报》报道,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农作物每年受灾面积达4 66.6万公顷,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3,因灾损失粮食500多亿千克。因此,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每年都会遇到程度不同的各类自然灾害,绝对的风调雨顺是不存在的。随着全球气候的不稳定状况加剧,频发的干旱、洪涝、低温、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将使我国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不断加大。特别是洪涝、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表现十分突出。 在有效应对和防范自然风险方面,村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天气降雨时,农民不是像城市人那样躲到屋里避雨,而是跑到地里观看排水沟是否打开,庄稼是否被淹;当遇到刮风时,农民会及时赶到田地里把倒伏的庄稼扶起来,以减少损失;当然,还要及时观察病虫害的发生,防止野生动物对庄稼的损害。如村民为了防止麻雀啄食快成熟的谷子,采取扎稻草人、吊铁桶风铃、插“白旗”等措施,更有农民通过在地里喊话,以驱逐麻雀。每到水稻成熟时,一些农户稻田里会遭遇“猪害”,无奈的农民靠扯“白墙”、 围铁丝等手段防范野猪侵害,有农户甚至从夜晚10时许到凌晨4时采用不定时燃放爆竹、睡地头等方式与野猪抗争,保护“胜利果实”。

村落的存在为农民应对农业灾害提供了空间距离优势。由于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是局部的、偶然的,很难预测,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近地而建的村落满足农民应对农业灾害风险的要求,使农民能够及时赶到田间地头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村落为抵御自然风险也提供了集体性优势。村落是农民共同生活的地方,地缘和血缘维持着人与人之间紧密的关系,这里有亲密的亲属关系,有密切的邻里关系,一人有困难,大家支援,是即有传统。当村落共同面对农业自然灾害时,村落组织、邻里间互助、农户之间的协作,可以有效弥补单个农民应对灾害的不足。

5适合农耕经验积累

一个农民选择好某一块耕地意味着就要在这块耕地上从春季的耕种忙碌到秋天的收割,这期间农民不仅辛勤劳作、悉心照料农田,还要通过不断观察、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耕作方法,这些经验与方法在村落中被不断传播、使用和丰富完善,并有效地保存在村落中。村落为农民之间交流、分享农业生产的新发现、新发明、耕作技术、方法和经验提供了便利。这些地方知识常常由父辈传到后辈,由自家传到他家,最终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耕作知识体系,用以指导村落全体成员的农耕。从农业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年岁循环的耕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这个地域的村落中被世世代代的农民延续。由此,地城性的农耕文化和传统借助村落这个载体便稳定了下来,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依然被今天生活在村落里的农民所知悉并遵循。

村落对农业的另一个影响是可持续发展它告诉人们这样-个道理:中国农民种地有“越种越肥”的特点,离村落越近的土地肥力越好,这源于村落对土地的积极影响。因为村落不仅是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有机循环的节点,也是农民生产与生活之间能量交换的空间。没有了村落,这种循环和交换就不复存在。

(0)

相关推荐

  • 耕地休耕轮作

    来源:经济日报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按照中央要求,今年会同财政部继续推进耕地休耕轮作工作,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实施规模超过4000万亩,比上年增加1000多万亩. "十四五&quo ...

  • 耕地“非粮化”现象剖析与对策建议

    声明:<中国土地>所刊载文章皆为原创. 面对新冠疫情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的战略意义更加突显.笔者近期调研发现,基层对稳定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普遍认同: ...

  • 从土地资源管理视角求解碳中和

    韩特 摄 实现碳中和要高度重视耕地保护 黄征学 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仅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目标,而且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手段.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是根本,降碳是关键,碳汇与负 ...

  • 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 消灭乡村,就是破坏农业!

    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 消灭乡村,就是破坏农业!

  • UC头条:朱启臻:乡村衰落的因素及其后果

    既然乡村有如此多功能,又如此重要,为什么乡村会快速消失和衰败呢?其实,乡村并不是必然衰落,而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体制机制.政策引导以及各种人为因素是乡村衰落的主要原因.梳理影响乡村发展的障碍因素 ...

  • 朱启臻:乡村有些东西必须敬畏!

    朱启臻,中国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正文  现在,乡村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揭示出来,有些重要的乡村价值,也许只有在丧失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到,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几 ...

  • 朱启臻:乡村建设不是想当然地让农民搬家上楼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 ...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朱启臻:农民是乡村文化创造者传承者

    立一个雕塑,做一个卡通造型--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常会看到一些外来文化作品突兀地出现,引起村民一时的围观,随后便弃置一旁. 本以为是在送"文化"下乡,结果显得格格不入,不能为乡村文化 ...

  • 朱启臻:导致乡村衰落的因素及其后果 乡村出路之二

    既然乡村有如此多功能,又如此重要,为什么乡村会快速消失和衰败呢?其实,乡村并不是必然衰落,而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体制机制.政策引导以及各种人为因素是乡村衰落的主要原因.梳理影响乡村发展的障碍因素 ...

  • 朱启臻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

    (该文节选自 朱启臻著<把根留住>一书) 导语 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上,还表现在乡村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上.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

  • 朱启臻|守望乡愁:乡村闲暇生活的特点

    零 导读 如果比较村落闲暇活动与事市闲暇活动,可发现与都市闲暇消费活动形式上的原子性.文化内容上的都市性.文化消费的商品性等特点截然不同,村落闲暇活动在形式上具有群体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征,在内容上 ...

  • 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价值发现与提升

    黔东南州侗族村寨 乡村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沿着两个维度发展,一个维度是适应乡村生产,另一个维度是方便乡村生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乡村的诸如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维系着乡村的 ...